入行论讲记97[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分二:一、深入人无我;二、深入法无我。
庚一(深入人无我)分二:一、承上启下而略说;二、广说。
辛一、承上启下而略说:
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
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无我”分人无我和法无我,先讲“人无我”。
很多小乘行人听到空性真理的时候,心生畏惧,甚至有吐血而亡的。
中观说:若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应该对外境生恐惧。但是“我”丝毫不存在,这样谁生恐惧?谁在对境中生畏惧?
一切畏惧、痛苦主要是因为执着“我”而产生的。若是知道“我”是假立的,实际不存在,那么,是谁对这些对境生畏惧啊?为谁生畏惧?谁生痛苦?一切的烦恼痛苦都是因为有我执,都是因为没有放下自我而产生的。
所以先要明白这个道理:“我”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这叫放下自我。最终放下自我了,才没有烦恼痛苦;若是没有放下自我,没有破除我执,烦恼不会平息,痛苦不会远离的。否则,想不烦恼、不痛苦,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有钱还是没钱,有家还是没家,都一样离不开烦恼,摆脱不了痛苦。所以,如果想真正摆脱痛苦,平息烦恼,就要以智慧去观察,这样才能破除我执,否则很难。你真正放下了自我,才能获得解脱。
以什么方法、观察量去观察才能产生智慧,才能破除我执呢?
辛二(广说)分三:一、分析蕴而总破;二、别破所许之我;三、遣除无我之争论。
壬一、分析蕴而总破:
我执有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两种。
一般来讲,众生生下时就知道有个“我”,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自然而然就觉得有“我”,就知道“我”的存在,这就是俱生我执。出生时,虽然不会说话,但也有“我”哭、“我”疼的感觉。会说话后,就说:“我怎么怎么……”有这样的概念,有这样的执着,这叫俱生我执。除非通过学修断除了这样的“我执”,才不会有这种执着,之前都会有。这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说出生时不知不觉当中就有这样的概念,就有这样的执着,这就是俱生我执。
还有遍计我执。遍计我执主要是通过进一步地观察、寻找自我,最后而安立的对“我”的执着。
此处先破俱生我执。首先要明白我们所认为的“我”或印象中的“我”是什么样的,然后就好理解后面遮破的道理了。
众生都有对“我”的执着。我们印象中这个“我”是怎样的?“我”有三个特点:
第一,“我”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不是通过观察而定义的,而是不知不觉中就这样执着的。前世的我与今生的我都是一个“我”,是恒常的、不变的。谁也不会认为“前世的我和今世的我是两个“我”,是两个别法”,肯定都没有这种想法。一般都认为,前世的我与今生的我是同一个“我”,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这就是恒常不变的“我”。
我们印象中的“我”,它是恒常不变的一个法。
第二,“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执着的这个“我”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想过,有两三个“我”或四五个“我”,没有这样想的,也没有这样执着过。“我”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一个法,不是多个法。
第三,“我”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即“我”是独立存在的,不观待于他法。这个“我”不可能观待于他法而安立,也不是通过别法而成立的。“我”就是独存的。
本论中,我们再观察这些法:牙齿、头发、指甲以及其他部位,都不具有这三个特点,所以都不是我们所执着的“我”。
遮破的方法有很多。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对“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和“我”之间进行观察。论中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非识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即自我不是地大、水大,也不是火大、风大,也不是空与识,其他的一切也都不是。该论中对六界与“我”之间进行观察,用这种方式来破除人我。
此外,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等论中,通过五相理论或七相理论观察五蕴和“我”之间的关系。色、受、想、行、识叫五蕴。五蕴的综合体不是“我”,个别五蕴也不是“我”,这样观察去寻找,结果找不到所谓的“我”,以这种方式遮破。
本论中的遮破方法更为简单。如果掌握了“我”的三种特点,对下面的遮破就好理解了。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牙齿不是“我”。第一,牙齿是无常的。刚开始没有牙,后来有牙,再后来又没有牙。因为它是无常法,所以不是“我”。第二,它不是一法,而是多法。牙齿有三十二颗,而“我”只有一个。如果三十二颗牙都是“我”,那就有三十二个“我”了。掉一颗牙齿就掉一个“我”,牙齿都没有了,“我”也没有了,应该就没有我执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有些老人虽然没有牙,但是有我执,而且我执还挺强的。第三,牙齿也是观待法,观待下牙成立上牙,观待上牙假立下牙,但我们认为的“我”不是观待法。所以,牙齿不符合“我”的特点,不是“我”。
以此类推,头发、指甲、骨骼与血液都不是“我”。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口涎、鼻涕、脓、胆汁,这些都不是“我”。这些法都没有“我”的三种特点,所不能为“我”。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也不是身上的脂肪。有的人有脂肪,有的人没脂肪,没脂肪的人也有我执啊,所以“我”不是脂肪。另外“我”也不是汗水,也不是肺、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我”也不是大肠、小肠等其他的内脏。对这些内脏进行观察,这些都不是“我”,都不具有“我”的法相。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肉、皮肤不是“我”,脉络、气息、热性都不是“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全身上下的孔穴以及眼、耳、鼻、舌、身、识六识都不是“我”,因为此等均是无常法。
当我们这样身内身外去寻找时,这些法都不是“我”。因为他们都是无常的,不是恒常的;都是多法,不是独一无二的法;都是观待法,不是不观待而成立的法,所以这些都不是“我”。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我”,“我”具有什么样的法相,即自我的定义。弄明白后再一一去对照:这个是不是“我”?不是,因为它不具备“我”的法相。那个是不是“我”?不是,因为它不具备“我”的法相。
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这样去观察,我们所认为的这个“我”、所执着的这个“我”,根本就不存在,就是我们自己分别执着而假立的法,是自己打妄想。在世俗谛上,“我”是可以存在的,但这个“我”是个假相,是个无常法。为什么叫假相呢?因为它是无常法,实际上没有。不观察的时候有“我”,但是抉择胜义谛时,通过智慧观察,在身内身外找不到实有的“我”,找不到想象中的“我”。所以,“我”不是实有,“我”不是真实存在的。不观察的时候,在世俗谛上有“我”,但它是假相,如梦幻泡影,显而无自性。
“我”是个假立法,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综合体。我们所执着、想象当中的“我”和这个假立的法一定是相违的。
第一,它就是蕴聚,就是变化的、无常的。我们现在能觉察到、所认识到的无常,是粗大相续之无常。粗大相续之无常为什么能在世俗谛上存在?就是通过细微刹那无常产生的。相续是由刹那组成的。若是刹那当中没有变化,也不会有相续的变化;刹那有变化,相续也就有变化了。
我们现在觉察到和所认知的只是宏观世界的一个变化,还有微观世界的变化呢。细微刹那无常就是微观世界的变化,有微观世界的变化才有宏观世界的变化。现在很多科学家也讲,一切法,尤其是这些物质,产生的同时就息灭。我们现在通过逻辑去观察、分析,也是一样的。若是没有细微之变化,不会有粗大的变化。粗大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有细微的变化。所谓宏观和微观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粗大相续变化和细微刹那的变化。
一切都是无常的,是在刹那刹那当中变的。生死也是如此。生死有粗大的生死,也有细微的生死。粗大的生死过程很漫长,要经过很多月、很多年,但细微的生死就在刹那当中,刹那当中生死。
第二,这些五蕴是多法,即可以分开。五蕴可以分成五个,再如其中的色蕴又可以分成物质、身体,身体又可以分成头、脚等,头又可以再分成头盖骨等各部分,头盖骨还可以再分……什么是多法?多法是可以分的,不是不能分的。可见,很多法放在一起,然后在上面安一个名称,就是“我”,继而产生执着。实际上,它根本不存在,不是实有的。
第三,它是观待法。上下、左右、好坏、有为法与无为法等,都是观待而安立的。有为法观待无为法而安立,无为法观待有为法而安立;上观待下而安立,下观待上而安立。“我”和“他”也是如此,“我”观待“他”而安立,“他”观待“我”而安立。一切法都是观待的,没有不是观待的。
观待是什么意思?如同“左”和“右”,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对我来说是“左”,对你们来说是“右”,其实不存在左或右,仅仅这样安立而已。“上”和“下”也是,在地球这边是“上”,那边半球可能就是“下”了。时间、位置、空间这些也是观待的,一切法都是观待的。
好和坏、善和恶也一样是观待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就像桌子上面这个铃和曼茶…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