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六)

  入行論講記96[智慧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那些小乘傲慢聲聞認爲,修“四谛”就可以獲得究竟的解脫,不用修“空性”。中觀反駁說,不修“空性”不可能獲得解脫。 佛在《般若經》中講,要獲得叁菩提任何一個果位,必須要修持“空性”,沒有空性的智慧,得不到任何菩提果。這裏講的“菩提果”要理解爲叁種菩提果,不能只理解爲大乘裏講的佛果,聲聞和緣覺的果位也包括在內。如果沒有空性的智慧,不能獲得叁菩提果的任何一個果位。

  對方又說,《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不是佛所說,他們不承認。同時,他們舉了很多例子,找了很多理由。但是這些理由都被中觀一一破斥了。最後得出結論,小乘的四阿含這些經典是佛所說,同樣,大乘佛法裏《般若經》等經典也是佛所說,都是正法。

  子叁(修持勝義正道)分叁:一、未修勝義之過失;二、修勝義之功德;叁、攝義。

  醜一(未修勝義之過失)分叁:一、未斷煩惱不得涅槃;二、斷煩惱亦不得涅槃;叁、心滅亦再現。

  寅一、未斷煩惱不得涅槃:

  下文繼續講,若是不修空性,不證悟空性,別說成佛,就連解脫——擺脫叁界輪回都很難。

  比丘爲教本,彼亦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比丘爲教本,彼亦難安立”:小乘行者在前面說,若大乘是佛所說,爲什麼大迦葉等大比丘沒有聽到呢?他們爲什麼不修這些法,也不給信衆傳講這些呢?

  小乘行者特別崇拜和相信大迦葉等這些阿羅漢,認爲他們都是佛的親傳弟子,是佛在世時就已經獲得成就的。也可以說,他們認爲比丘才是佛教的主人,大比丘才是佛教住世的根本。  之所以稱爲“大比丘”,他們既是比丘,又是羅漢,也叫羅漢比丘。小乘行者認爲,他們是佛教住世的根本,也是佛教的主人。

  中觀認爲,這種說法很難安立。若是按你們的觀點和說法,就連“比丘”都很難安立,“羅漢比丘”就更不能安立了。爲什麼呢?比丘有很多種,有名義上的比丘,也有實際比丘,但是實際真正的比丘只有兩種:近圓比丘和破惑比丘。若按前面你們自己所說的理由,即“若是有爭論,這些大乘經典就不是佛所說,不是正法”,那麼你們小乘經典也有爭論,也不能成立佛所說。如果這樣,比丘也不成立。因爲連四部阿含等這些經典都不能成立佛所說,也不能成爲正教,那這種近圓比丘自然也就無從安立了。此處主要指破惑比丘,破惑比丘就是證悟了無我,斷除了煩惱的這些比丘,也就是羅漢比丘。如果不修空性,怎麼斷惑啊?如果不修空性,怎麼獲得涅槃啊?那樣,根本就不成立破惑比丘(羅漢比丘)。

  對方認爲,不用修空性。中觀指出,若是這樣,不僅很難安立近圓比丘,更主要的是也不能安立破惑比丘。因爲如果不修空性,就不能解脫,不能斷惑,這樣就沒有破惑比丘(羅漢比丘)了。“比丘爲教本”就很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若是不修空性,沒有空性智慧,心一定會有所緣。“心有所緣”,即心著相的意思。“涅槃”指脫離叁界的這種解脫。若是沒有看破放下,心肯定會著相。心一著相,肯定會住于一些對境當中,這樣就不會有寂滅,不可能脫離叁界。

  如果你沒有證悟空性,連人我執都沒有遮破,還有粗大的我執,這樣肯定會生貪嗔等煩惱,就會造業,就有業力的牽引,因此還要輪回,所以不可能得到涅槃。

  此處主要講,若是不修空性,連我執煩惱都不能斷除,這樣連脫離叁界的涅槃都不可能得到。

   寅二、斷煩惱亦不得涅槃:

  即使斷了煩惱,破除了人我執,脫離叁界了,也不得涅槃。在此處,“涅槃”指的是究竟的涅槃,即遠離二邊的究竟佛果。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對方說:斷煩惱了,放下自我了,這樣就能獲得究竟的涅槃,獲得最終的解脫,也就是佛果。

  他們也承認佛和普通阿羅漢有一些差別,但是他們認爲,在一般所證和所斷這方面,二者沒有什麼差別,都破除了人我執,斷除了煩惱,都獲得解脫了,都趨入涅槃了。

  大乘答辯:你們認爲斷煩惱後,立刻就能獲得究竟解脫、究竟涅槃。但是,諸如目犍連、革究等大阿羅漢已經斷煩惱了,已經獲得了阿羅漢的果位,卻還會依往昔業力而感受痛苦。若是按你們的說法,他們爲什麼還會受這些果報呢?爲什麼還會遭受這些痛苦呢?這就說明他們還沒有獲得究竟的果位,他們的所斷還沒有徹底清淨。

  有很多這樣的公案: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最後是被外道毆打致死,革究阿羅漢因爲沒有吃的而餓死等。這種情況還有很多,如有些阿羅漢是得病死的,有些是橫死的。我們看《百業經》或其他的經典就能知道,有很多雖然都是大阿羅漢,但是也要感受痛苦,遭受業果。這就說明他們斷證的功德沒有圓滿。若是他們的斷證功德圓滿了,不會有這種情況。

  由此可知,雖然他們證悟了人無我,斷除煩惱了,但還不能算是圓滿,他們的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智慧有限,還要遭受一些業果。比如,目犍連爲什麼被打成那樣,最後被打死了?就是前世做漁夫的時候殺魚的果報。可見,他們還要感受宿業的果報。

  小乘對此也有解釋,他們認爲目犍連等屬于有余涅槃。小乘中,有余涅槃是指雖然已經涅槃了、成就了,但還沒有脫離五蘊。蘊聚屬于苦谛,也要感受業果。當他們到臨終時,因爲已經斷了煩惱,所以再也不會轉生,這時趨入無余涅槃,沒有五蘊,也不會遭受果報。小乘這樣解釋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的差別。

  但是,這只是他們自己的一種解釋、一種說法而已。爲什麼他們要遭受這些果報?爲什麼他們還有四不知因,很多事情還不知道?盡管他們有智慧、有神通,但是很多事情他們還不知道。雖然他們斷煩惱了,卻還要遭受一些痛苦、果報,這都說明他們斷證的功德還沒有圓滿。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如癡雲何無?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無後有”是什麼?就是不會再轉生,再輪回了。小乘認爲,雖然他們成阿羅漢了,但是他們還沒有趨入無余涅槃,所以要遭受一些痛苦,也會受到一些報應。當他們到臨終的時候,因爲已經斷了我執,沒有煩惱了,所以就沒有愛取了,對輪回沒有貪戀,對世間沒有貪戀,這樣就不會有投生。

  愛、取都屬于十二緣起支,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轉生。沒有愛、取,就不會轉生。小乘認爲,當他們趨入無余涅槃時,在那個狀態中不會有余業,不會有遭受報應這些情況。

  中觀回答:

  “此非染汙愛,如癡雲何無”:“染汙愛”就是煩惱之自性的“愛”。他們已經證悟了人無我,已經斷煩惱了,所以沒有屬于煩惱自性的愛取,但他們還有其他的非染汙(不屬于煩惱)的愛取。

  小乘自己也承許他們有四不知因。盡管目鍵連、舍利子等都是大阿羅漢,他們沒有煩惱,但他們都有四不知因等有很多非煩惱的無明。既然如此,爲什麼不可以有非煩惱的愛取?

  阿羅漢的“四不知因”,是指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

  時不知因。雖然阿羅漢有智慧、有神通,但他們的智慧、神通很有限。他們無法了知過于久遠時代的事情,因爲時間間隔太長了。盡管他們通過神通、智慧觀察了,但是也有不了知的時候。阿羅漢跟佛不一樣,佛不用特意入定觀察,而阿羅漢必須要入定觀察才能了知一些事情,若不入定、不觀察,可能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例如華傑施主想出家,但是他的年齡已經很大了,已經八十多歲了。當時佛不在,舍利子一觀察,發現他不僅年齡太大了,而且沒有今生能成就的殊勝善根。出家或修行也要有善根或者因緣,但是舍利子沒觀察出來,就覺得沒有,當時就拒絕了,不讓他出家。後來華傑施主遇到了佛,佛觀察到他有這個善根,若讓他出家,他很快就會成爲阿羅漢,所以佛就讓他出家了。可見,當時舍利子不知道這些因緣。

  境不知因。指外境距離太遠了,阿羅漢也很難察知。如舍利子、目犍連都是百裏挑一的阿羅漢。雖然目犍連神通第一,但也觀察不到母親過世後轉生在哪個刹土。後來問佛,佛告知他的母親在聚光佛的刹土。目犍連爲什麼不知道?就是因爲這個刹土和娑婆世界相隔太遠了,所以他也無法了知。這種情況說明,他的智慧還是沒有圓滿。若是他的智慧圓滿了,他也應該能知道。

  細不知因。只有佛才知道這些細微的因果關系,那些阿羅漢無法能夠了知。

  大家看看,連大阿羅漢都很難了知,很難說清,何況我們這些凡夫!還講“因緣如何如何”,算了吧!這些細微的因果,除了佛,誰也說不明白,誰也無法能夠了知,包括這些大阿羅漢都無法了知。

  很多人都講因果,其他宗派也講因果,但是只有佛才能圓滿無誤地講出因果,了知因果關系。其他人都只能知道一部分,只能說明一部分。除非你的智慧圓滿了,否則誰也說不明白。這些微妙的因緣很難說。

  現在有的人找這個算命,找那個算命,沒有用。這能算得出來嗎?能算清楚嗎?不可能。也許有些人有神通,也許當時能了知一些,但是這些因緣隨時都會變,到時候不一定准確。當時沒有說准,可能到時候也有准的;當時說准了,可能到時候也有不准的。所以,別找這個麻煩!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算命不如認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相信這個道理就行了。

  多不知因。意思是這些阿羅漢雖然很有智慧,有神通,但是他們無法能夠了知佛所具有的這些無漏的功德——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功德等。哪怕是佛的一個相好的福德因緣,他們都很難了知,很難察…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