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先成立,沒有因哪來的果?先有因,後産生果,二者不可能同時存在,就像父子不可能同時出生一樣。先有父,後有子,父子不可能同時出生。有父的同時就有子,這是不可能的。同樣,有因的同時就有果,這是不可能的。無論是現世現報,還是來世來報,都不可能存在因上有果的情況。如果因存在的時候果已經産生的話,怎麼能說是由這個因産生的呢?若有因的時候果就産生了,它怎麼能是這個因的果呢? 無法這樣安立。 因果必須要有前後的次序。
如果因法和果法都是實有的,必須先有因後有果。但因和果都不是實有的。我們以前也進行過觀察:因存在的時候,果還沒産生,這個時候果是無爲法,因無法對它起作用;果産生的時候,因已經滅了,這個時候因變成無爲法了,果怎麼是由它而産生的呢?在名言谛上,我們可以安立“由前面的這個因産生了後面的這個果”,我們可以假立“這是因,這是果,二者是因果關系”。這都是以分別心假立的,實際是不存在的。
若因上有果,毛線就變成毛毯了,那麼就不用織毛毯了,直接蓋毛線就行了,這是不可能的。“因上有果”是一切時一切處中都不可能産生的情況,是不會有的。
醜叁、遣除違教:
依一相續故,佛說作者受。
前面講的,若造業者造完業就不存在了,受果報的這個衆生又是新産生的,他們二者就沒有關系了,時間不同,衆生也不同,這樣的話怎麼安立因果關系呢?
無論是勝論外道,還是數論外道,都不能遠離這種過失。我們中觀行人可以遠離這個過失。
佛在經中講過:“諸比丘,所造所積之此業即不成熟于外界之地界等上,而成熟于有執受之蘊等上。”衆生自己造的業,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將來一定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上,不可能成熟在土、石頭等外境上。
佛這樣講過的,誰造誰受,自己造的自己受,自己沒造的就不用受。這是在相續上可以安立的。造者和受者雖然是兩個人,但他們是同一個相續,所以在這個相續上可以安立業果關系。雖然造業者造業後就滅了,但是他的相續沒有斷,相續一直這樣連著,最後業力成熟了,感受果報的人和前面造業者是一個相續,受者也是前面造者的相續。
雖然這個相續是虛假的,但在這個相續上可以安立因果關系。如同前面所講過的一樣,雖然是虛假的,但虛假的人造虛假的業,就要感受虛假的果,這是可以的。雖然不是實有的,都是虛妄的,但都是可以安立的。
我們晚上做夢,夢是假的,但是夢裏確實有痛苦,也有感受痛苦的人。事實上有沒有這些?沒有。在夢中,自己特別喜愛的人突然得病去世了,自己就痛哭流涕啊,覺得這是真實的。雖然夢境是虛幻的,但是夢中確實有這些對境和感受等。同樣,無論是造業者造業,還是受果報者受果報,盡管都是虛妄的,但都可以無欺地安立,可以無欺地存在。所以,佛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滅則我亡。
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
如是以慧觀,覓我見非實。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過去的心已經沒有了,未來的心還沒有産生。所以過去的心不是“我”,因爲已經滅了;未來的心不是“我”,因爲還沒有産生。
“今心若是我,彼滅則我亡”:那麼,現在的心可以作爲“我”吧?現在的心作爲“我”也可以,但現在的心第二刹那就滅了,這個時候是不是“我”也滅了,“我”也沒有了?若把它作爲“我”,它滅亡了,就要承認“我”也滅亡了,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現在的心作爲“我”也不合理。
過去的心、未來的心作爲“我”不合理,現在的心作爲“我”也不合理。《金剛經》中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不能作爲“我”,都不是實有法。
“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假設將芭蕉樹幹分析爲部分,層層剝開,最後發現絲毫沒有實質性的東西。
“如是以慧觀,覓我見非實”:同樣,若以觀察量去分析、尋覓“我”的時候,“我”也並非真實存在,“我”也同樣不是實有的,不是真實存在的。
癸二(遣除悲心不合理)分叁:一、遣除無對境故修悲心不合理;二、遣除無果故修悲心不合理;叁、遣除是所斷故修悲心不合理。
子一、遣除無對境故修悲心不合理:
有情若非有,于誰起悲憫?
立誓成佛者,因癡虛設有。
“有情若非有,于誰起悲憫”:大乘修行人要修持悲心,若“我”不存在,有情衆生不存在,對誰修慈悲心呢?給誰發慈悲心呢?
“立誓成佛者,因癡虛設有”:的確如此。站在勝義谛的角度講,衆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輪回不存在,涅槃也不存在。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講,都是存在的。衆生有迷有覺:對諸法的實相、真理,若是癡迷不悟,就要輪回;若是覺而不迷,那就是解脫、涅槃。輪回就要遭受痛苦,涅槃就可以恒常安樂。這些在名言谛上,也可以說在世俗谛上都可以安立,都可以無欺存在。也可以說,在虛妄的狀態下,這些都可以有。
在勝義谛上,輪涅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無論是佛還是衆生,無論是涅槃還是輪回,統統都是不可得的,不存在的。但是在勝義谛上不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在世俗谛上存在啊!全知麥彭仁波切講:在勝義谛上不存在,就是勝義谛不存在;在世俗谛上存在,就是在世俗谛上存在。
有些宗派說,勝義谛上不存在不等于不存在,世俗谛上存在就等于存在;有的說勝義谛上不存在等于不存在,世俗谛上存在不等于存在。但自宗的觀點認爲:世俗谛上存在就是在世俗谛上存在,勝義谛上不存在就是在勝義谛上不存在。
世俗谛上存在和勝義谛上不存在,二者是不矛盾的,這叫真理,是超越的,是遠離言思的。這不是言思的範疇。若是屬于言思的範疇,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存在(有)和不存在(無)怎麼能成爲一體呢?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諸法的實相、真理就是這樣的!你能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它就是這樣的。如果你明白了,在你這裏不矛盾、能雙運,那你就開悟了;如果你覺得矛盾,不能雙運,那你還是凡夫,還是沒有見性。
一切在世俗谛上都是可以安立的。有涅槃,也有輪回;有衆生,也有佛。衆生可以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最後可以成就。佛也可以幫衆生,讓衆生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最後也可以成就。在世俗谛上,這些都是可以事實存在的,是可以安立的。
子二、遣除無果故修悲心不合理:
無人誰得果?許由癡心得。
對方認爲:若衆生不存在,誰獲得修悲心的果呢?
這個道理也和剛才講的一樣,在勝義中的確如此,然而在世俗谛中卻要承認。在不知萬法真相的迷亂心前,衆生的顯現分仍然存在,修顯現許的悲心,也就有顯現許的果報。
子叁、遣除是所斷故修悲心不合理:
爲息衆生苦,不應除果癡。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
謂慢不能除,修無我最勝。
“爲息衆生苦,不應除果癡”:在迷亂的對境當中,都是存在的,可以讓衆生醒悟,可以幫助衆生獲得解脫。佛這樣講,也是爲了度化衆生,爲了息滅衆生的痛苦。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是需要遮破的。在安立因果的時候,是不需要遮破的。但是,這也不矛盾。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我慢”指我執。以前我也講過,真正的、最根本的我慢,就是對自我的執著。它是一切痛苦的因。有我,就有“我”和“他”的分別。有“我”和“他”,這是自己分別的。其實,在諸法的本性當中,沒有“我”,也沒有“他”。若有了這樣的分別,執著“我”和“他”,貪心和嗔恨心就出來了。之所以說“叁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就是這個意思。
“謂慢不能除,修無我最勝”:若對方說,無有能遣除我慢的方法。並非如此,真正能對治我慢的法,修無我是最殊勝的。只有在相續中産生了無我的智慧,才能遣除我慢、我執。
在世俗谛上,衆生愚癡顛倒,就會造業,就有輪回。爲了度化衆生,讓衆生醒悟,佛讓他們見性、解脫。在世俗谛上,這都可以安立;在勝義谛上,都是不存在的。二者實際不矛盾。
在世俗谛上,顯現許的悲心、顯現許的果報都可以安立,在顯現上都是無欺存在的。佛講因果、輪回與涅槃的時候,都是站在這個角度講的。在世俗谛上都是事實存在的,但是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不是事實存在的,二者是不矛盾的。
在世俗谛上安立因果這些法的時候,都是事實存在的。佛講道谛、滅谛等,講衆生通過修道,最後就可以獲得涅槃(寂滅)。之所以這樣去安立,也是爲了度化衆生。這個時候,佛也沒有說“道不存在,寂滅果也不存在,不是實有的”,不能這樣講,否則誰學啊?誰去尋求這樣一個果位啊?佛之所以這樣講,也是爲了度化衆生,爲了息滅衆生的痛苦。
雖然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無實有的,但因果是不虛的,因果關系可以很合理的安立。雖然都是虛妄的,都不存在,但是也可以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最後也可以獲得解脫,獲得涅槃。這些都是無欺存在的,都不矛盾。
正因爲我們抉擇的是雙運的大空性,所以“無我”才可以很合理地成立。否則,即使抉擇了單空,也不合理,也很難安立。自續派暫時抉擇的是單空,若像剛才這樣進行辯論,他們想要反駁,難度很大。有些宗派則認爲,自續派抉擇的始終是單空,所以依自續派的見解修道,連解脫的果位都很難獲得。也有這樣的說法。但自宗不這樣承許。麥彭仁波切講,自續派暫時抉擇單空也是爲了衆生,這是暫時的勝義谛,不是最究竟的勝義谛,最後他們還要抉擇大空性。這是自宗的觀點。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觀莊嚴論釋》等論著中對此有詳細的講解。
只要允許空性,就都可以允許;若是不允許空性,就都不能允許。若是空性,都可以成立;若不是空性,都不能成立。如果明白了這些道理,其他的就好理解了。若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很難明白空性的真理。
對方爲什麼不敢講空性?爲什麼不接受空性?他們一講空性,就認爲是斷滅。其實,空性不是斷滅。如果世上存在絲毫的一個實成法,那麼除了它,其他任何法都不能存在,這才叫斷滅。
空性不是斷滅。爲什麼可以顯現各種各樣的法呢?一杯水,既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膿血,還可以是鐵汁,甚至還可以是虛空。在一個外境上,一法爲什麼可以顯現這麼多種形象呢?就是因爲它們都不是實有的,都是空性的,所以可以有各種顯現,這叫大空性。
我們說輪回和涅槃,衆生和佛,其實二者就是迷和覺這樣的差別,前者是迷,後者是覺。在這些顯現法的對境當中,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衆生;迷了就有輪回,覺了就可以擺脫輪回。如《經觀莊嚴論》中雲:“故盡錯覺即解脫”,脫離錯覺了,就是解脫。
好,今天講到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