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P2

  ..续本文上一页应先成立,没有因哪来的果?先有因,后产生果,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就像父子不可能同时出生一样。先有父,后有子,父子不可能同时出生。有父的同时就有子,这是不可能的。同样,有因的同时就有果,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现世现报,还是来世来报,都不可能存在因上有果的情况。如果因存在的时候果已经产生的话,怎么能说是由这个因产生的呢?若有因的时候果就产生了,它怎么能是这个因的果呢? 无法这样安立。 因果必须要有前后的次序。

  

  如果因法和果法都是实有的,必须先有因后有果。但因和果都不是实有的。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产生,这个时候果是无为法,因无法对它起作用;果产生的时候,因已经灭了,这个时候因变成无为法了,果怎么是由它而产生的呢?在名言谛上,我们可以安立“由前面的这个因产生了后面的这个果”,我们可以假立“这是因,这是果,二者是因果关系”。这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实际是不存在的。

  

  若因上有果,毛线就变成毛毯了,那么就不用织毛毯了,直接盖毛线就行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上有果”是一切时一切处中都不可能产生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丑三、遣除违教: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前面讲的,若造业者造完业就不存在了,受果报的这个众生又是新产生的,他们二者就没有关系了,时间不同,众生也不同,这样的话怎么安立因果关系呢?

  

  无论是胜论外道,还是数论外道,都不能远离这种过失。我们中观行人可以远离这个过失。

  

  佛在经中讲过:“诸比丘,所造所积之此业即不成熟于外界之地界等上,而成熟于有执受之蕴等上。”众生自己造的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将来一定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上,不可能成熟在土、石头等外境上。

  

  佛这样讲过的,谁造谁受,自己造的自己受,自己没造的就不用受。这是在相续上可以安立的。造者和受者虽然是两个人,但他们是同一个相续,所以在这个相续上可以安立业果关系。虽然造业者造业后就灭了,但是他的相续没有断,相续一直这样连着,最后业力成熟了,感受果报的人和前面造业者是一个相续,受者也是前面造者的相续。

  

  虽然这个相续是虚假的,但在这个相续上可以安立因果关系。如同前面所讲过的一样,虽然是虚假的,但虚假的人造虚假的业,就要感受虚假的果,这是可以的。虽然不是实有的,都是虚妄的,但都是可以安立的。

  

  我们晚上做梦,梦是假的,但是梦里确实有痛苦,也有感受痛苦的人。事实上有没有这些?没有。在梦中,自己特别喜爱的人突然得病去世了,自己就痛哭流涕啊,觉得这是真实的。虽然梦境是虚幻的,但是梦中确实有这些对境和感受等。同样,无论是造业者造业,还是受果报者受果报,尽管都是虚妄的,但都可以无欺地安立,可以无欺地存在。所以,佛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过去的心已经没有了,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所以过去的心不是“我”,因为已经灭了;未来的心不是“我”,因为还没有产生。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那么,现在的心可以作为“我”吧?现在的心作为“我”也可以,但现在的心第二刹那就灭了,这个时候是不是“我”也灭了,“我”也没有了?若把它作为“我”,它灭亡了,就要承认“我”也灭亡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心作为“我”也不合理。

  

  过去的心、未来的心作为“我”不合理,现在的心作为“我”也不合理。《金刚经》中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不能作为“我”,都不是实有法。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假设将芭蕉树干分析为部分,层层剥开,最后发现丝毫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同样,若以观察量去分析、寻觅“我”的时候,“我”也并非真实存在,“我”也同样不是实有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癸二(遣除悲心不合理)分三: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子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悯?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悯”:大乘修行人要修持悲心,若“我”不存在,有情众生不存在,对谁修慈悲心呢?给谁发慈悲心呢?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的确如此。站在胜义谛的角度讲,众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轮回不存在,涅槃也不存在。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讲,都是存在的。众生有迷有觉:对诸法的实相、真理,若是痴迷不悟,就要轮回;若是觉而不迷,那就是解脱、涅槃。轮回就要遭受痛苦,涅槃就可以恒常安乐。这些在名言谛上,也可以说在世俗谛上都可以安立,都可以无欺存在。也可以说,在虚妄的状态下,这些都可以有。

  

  在胜义谛上,轮涅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无论是佛还是众生,无论是涅槃还是轮回,统统都是不可得的,不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上不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在世俗谛上存在啊!全知麦彭仁波切讲:在胜义谛上不存在,就是胜义谛不存在;在世俗谛上存在,就是在世俗谛上存在。

  

  有些宗派说,胜义谛上不存在不等于不存在,世俗谛上存在就等于存在;有的说胜义谛上不存在等于不存在,世俗谛上存在不等于存在。但自宗的观点认为:世俗谛上存在就是在世俗谛上存在,胜义谛上不存在就是在胜义谛上不存在。

  

  世俗谛上存在和胜义谛上不存在,二者是不矛盾的,这叫真理,是超越的,是远离言思的。这不是言思的范畴。若是属于言思的范畴,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存在(有)和不存在(无)怎么能成为一体呢?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诸法的实相、真理就是这样的!你能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它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明白了,在你这里不矛盾、能双运,那你就开悟了;如果你觉得矛盾,不能双运,那你还是凡夫,还是没有见性。

  

  一切在世俗谛上都是可以安立的。有涅槃,也有轮回;有众生,也有佛。众生可以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后可以成就。佛也可以帮众生,让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后也可以成就。在世俗谛上,这些都是可以事实存在的,是可以安立的。

  

    子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

    

    无人谁得果?许由痴心得。

  

  对方认为:若众生不存在,谁获得修悲心的果呢?

  

  这个道理也和刚才讲的一样,在胜义中的确如此,然而在世俗谛中却要承认。在不知万法真相的迷乱心前,众生的显现分仍然存在,修显现许的悲心,也就有显现许的果报。

  

    子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在迷乱的对境当中,都是存在的,可以让众生醒悟,可以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佛这样讲,也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是需要遮破的。在安立因果的时候,是不需要遮破的。但是,这也不矛盾。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我慢”指我执。以前我也讲过,真正的、最根本的我慢,就是对自我的执着。它是一切痛苦的因。有我,就有“我”和“他”的分别。有“我”和“他”,这是自己分别的。其实,在诸法的本性当中,没有“我”,也没有“他”。若有了这样的分别,执着“我”和“他”,贪心和嗔恨心就出来了。之所以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这个意思。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若对方说,无有能遣除我慢的方法。并非如此,真正能对治我慢的法,修无我是最殊胜的。只有在相续中产生了无我的智慧,才能遣除我慢、我执。

  

  在世俗谛上,众生愚痴颠倒,就会造业,就有轮回。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醒悟,佛让他们见性、解脱。在世俗谛上,这都可以安立;在胜义谛上,都是不存在的。二者实际不矛盾。

  

  在世俗谛上,显现许的悲心、显现许的果报都可以安立,在显现上都是无欺存在的。佛讲因果、轮回与涅槃的时候,都是站在这个角度讲的。在世俗谛上都是事实存在的,但是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不是事实存在的,二者是不矛盾的。

  

  在世俗谛上安立因果这些法的时候,都是事实存在的。佛讲道谛、灭谛等,讲众生通过修道,最后就可以获得涅槃(寂灭)。之所以这样去安立,也是为了度化众生。这个时候,佛也没有说“道不存在,寂灭果也不存在,不是实有的”,不能这样讲,否则谁学啊?谁去寻求这样一个果位啊?佛之所以这样讲,也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

  

  虽然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无实有的,但因果是不虚的,因果关系可以很合理的安立。虽然都是虚妄的,都不存在,但是也可以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后也可以获得解脱,获得涅槃。这些都是无欺存在的,都不矛盾。

  

  正因为我们抉择的是双运的大空性,所以“无我”才可以很合理地成立。否则,即使抉择了单空,也不合理,也很难安立。自续派暂时抉择的是单空,若像刚才这样进行辩论,他们想要反驳,难度很大。有些宗派则认为,自续派抉择的始终是单空,所以依自续派的见解修道,连解脱的果位都很难获得。也有这样的说法。但自宗不这样承许。麦彭仁波切讲,自续派暂时抉择单空也是为了众生,这是暂时的胜义谛,不是最究竟的胜义谛,最后他们还要抉择大空性。这是自宗的观点。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释》等论著中对此有详细的讲解。

  

  只要允许空性,就都可以允许;若是不允许空性,就都不能允许。若是空性,都可以成立;若不是空性,都不能成立。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其他的就好理解了。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很难明白空性的真理。

  

  对方为什么不敢讲空性?为什么不接受空性?他们一讲空性,就认为是断灭。其实,空性不是断灭。如果世上存在丝毫的一个实成法,那么除了它,其他任何法都不能存在,这才叫断灭。

  

  空性不是断灭。为什么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法呢?一杯水,既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脓血,还可以是铁汁,甚至还可以是虚空。在一个外境上,一法为什么可以显现这么多种形象呢?就是因为它们都不是实有的,都是空性的,所以可以有各种显现,这叫大空性。

  

  我们说轮回和涅槃,众生和佛,其实二者就是迷和觉这样的差别,前者是迷,后者是觉。在这些显现法的对境当中,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迷了就有轮回,觉了就可以摆脱轮回。如《经观庄严论》中云:“故尽错觉即解脱”,脱离错觉了,就是解脱。

  

  好,今天讲到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