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了,也做善事了,但是我怎麼還會生病,還會遇到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呢?”沒有辦法,你願力弱,業力強,願力沒有超過業力。
通過修行,願力要超過業力,這樣就沒有事了,即使有也影響不到你。
在六道輪回中,自己若能夠真正保持點善念,保持點正念,那真是極其難得的,那才是真正的如意寶啊,應該好好地保護,不能讓它失去,要培養它,讓它強大。善念強大了,惡念就沒有辦法了;正念強大了,邪念自然就弱了,自然就沒有了。就像貓出現了,老鼠就會跑得無影無蹤。
“壽命亦短促”:不僅善力微弱,人的壽命還短。人的壽命真的非常短暫啊。“短暫”是多少年?不一定。死期不定,隨時都會死。我們的生命就像大風裏的一盞酥油燈,隨時都會熄滅;就像水面上的水泡,隨時都會破滅。若認爲自己今天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你有什麼把握?沒有把握啊!隨時都會死。生命真得非常脆弱,就在呼吸之間。
生命很短暫,非常無常。我們應該分秒必爭,在死亡來臨之前把解脫的大事辦完。解脫了,就等著死亡就行了,這時自己已經有把握了,沒事。所以,就得趕在死亡之前解脫,不解脫不罷休。作爲一個學佛人、修行人,就要這樣!佛爲什麼講生命無常,就這個意思。
否則,你到臨終之時,要墮落的時候,一定會後悔的。別讓自己留遺憾,別讓自己後悔。要分秒必爭!就像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裏面所講的比喻,猶如“美女頭上燃火”“懦夫懷裏鑽蛇”一樣著急。懦夫本來就膽小,特別害怕蛇,若蛇鑽進他的懷抱了,“我等等看看”,他會這樣等在那嗎?不會的。他會立即站起來就跑。美女特別在意頭發,一旦頭發燃火了,“讓它燃一會兒吧”,她會這樣等在那嗎?不會的。她立即會想盡一切辦法滅火。學佛修行就要這樣急迫啊,不能停啊。只有這樣分秒必爭地學佛修行,才能成就,才能解脫。
有些人說:“我學佛這麼多年了,修行這麼多年了,怎麼還沒解脫呢?怎麼還不成就呢?”能嗎?你自己看看,你那種狀態叫學佛修行?閑了,沒事做了,就看看書,念念經,這樣茶余飯後地修,這叫偶爾性的修行。華智仁波切說過,這種人是不會成就的。
只有分秒必爭地修行,才可以成就。大家看看,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怎麼修行的?他出家到成道僅僅用了六年時間,這期間他懈怠過嗎?做過其他的事情嗎?沒有。他就是分秒必爭地精進修行,連晚上都沒有倒下休息過啊。
我們都想舒舒服服,坐著不舒服,要墊點東西,這邊墊一點,那邊墊一點,後面再墊一點。其實也沒有事,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也有事,還是大事!修行就是要鍛煉、磨練的,內心還這麼懦弱,這邊不舒服了墊點,那邊不舒服了又墊點東西,這都是隨著自己的業力和習氣的。若想修行,就要對治業力,要跟習氣鬥爭。習氣讓你那樣做,你就必須這樣做,這叫鍛煉,練心態,練相續。
你看,困了,餓了,涼了……就不修法了,但是吃飯睡覺一分鍾也不耽擱啊,每日叁餐,一餐不落,睡覺必須准時准點,有時候還會再多睡一會,這樣能成就嗎?
“爲活及無病,強忍饑疲苦”:爲了生存,爲了健康平安,爲了世間的這些利益,忍受饑餓、疲勞、痛苦。我們總是自己原諒自己:“沒有辦法啊,這是爲了生存。”“沒有辦法啊,那是爲了健康。”就這樣找理由原諒自己。
人真是顛倒啊!現在這些人,每天起早貪黑,拼命奮鬥,爲了什麼?就是爲了生存、健康平安等這些利益嘛。這是錯誤的。“那我是不是不能拼搏了?”也不是。但要心態要改變。這樣做是爲了什麼?爲了整個社會,爲了整個人類,爲了有緣的衆生而奮鬥、付出,這叫發菩提心啊!你發大心了,心量打開了,平安、健康、順利自然就來了,世間的這些利益自然就來了。
我說過,火點上了,灰自然就有。我們點火不是爲了灰,但是灰自然就有,不要也有。同樣的道理,世間的福報你不要也有。你做這些也是對社會、對人類的一種貢獻啊。就要站在這個角度去想、去做,去掉自私自利。但我們不是,心胸狹隘,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爲了世間的這些利益、這些瑣事,盲目地浪費時間。
盡管有些人遇到佛法了,但平時都在忙世間的瑣事,哪有時間學佛,哪有時間修行啊?“等我退休,等兒子成家!”退休了,更忙了,事更多了;兒子成家了,又開始忙了,要帶孫子啊!生命就沒有了。
“睡眠受他害”:一天至少呼呼大睡五、六個小時,哪有修行啊?不做噩夢就不錯了!若真有能力,夢中也可以修。但是沒有啊!就這樣浪費時間。此外,還會處處受到他人的傷害、阻礙。
“伴愚行無義”:身邊有很多凡夫,跟他們打交道,跟他們一起造業,內心無聊,說叁道四,東家的事,西家的事,就這樣在毫無意義當中,今生的光陰很快就流逝過去了。
“觀慧極難得”:這樣浪費時間,什麼時候觀察,什麼時候安住啊?修行時,剛開始要觀察,中間是觀察與安住輪番進行,最後是安住。若一開始就安住,不對;若始終不離觀察,也不對。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講過,首先要以觀察爲主,通過這些邏輯去分析,以智慧量去觀察,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究竟怎麼回事。僅明白也不行,還要有定力,要修定。剛開始修定時,有時候還得觀察,二者輪流進行。最後徹底明白了,這個時候就不用觀察了,觀察還是一個分別心,僅安住就可以了。這是自宗修持的方法。
若整天忙于瑣事,哪有時間觀察和安住啊?一忙,忘了;一有事,忘了。每天都疲憊不堪,哪有時間修行啊?回到家裏,一躺就睡著了。可憐啊!
“此生有何法,除滅散亂習”:沒有辦法斷除散亂的習氣,沒有辦法去除內心無明的黑暗!因爲什麼?違緣重重,助緣少,非常罕見,所以不容易見性,不容易成就啊!
即使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還是一樣難。觀察一下自己,難不難?我覺得太難了。很多人還沒有明白。即使像我一樣,自己覺得自己明白了一點,但是要安住也太難了。剛剛安住,一會兒心又散亂了;今天這個事,明天那個事。我覺得你們跟我差不多,有很多比我還差。若是這樣,我們怎麼能見性,怎麼能成就呢?
此時魔亦勤,誘墮于惡趣,
彼複邪道多,難卻正法疑。
暇滿難再得,佛世難複值,
惑流不易斷,嗚呼苦相續!
“此時魔亦勤,誘墮于惡趣”:魔力重重,誘惑重重,導致你墮落惡趣。
“彼複邪道多,難卻正法疑”:現在已經到末法時期了。之所以叫“末法時期”,因爲我們這些人內心的邪知邪見太重了,正知正見太少了。正法的確難遇,盡管遇到了,自己又懷疑,不肯深信,這樣耽誤了自己,不得解脫。
“暇滿難再得”:得人身非常難,得暇滿的人身更難。暇滿的人身太難得了,再想得到暇滿人身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失人身,千劫難複。
“佛世難複值”:雖然佛現在沒有住世,但佛法還在世。遇到這樣的時機,也很難啊!佛不是每個劫當中都出現,佛的教法也不是恒常的,它也有隱沒的時候。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快要隱沒了,已經快到像法時期了。按藏傳佛教的教理,佛教共有四個階段,像法時期是其中最後一個階段,大致有五百年,爾後就要徹底隱沒了。
什麼是像法時期?表面上都有,而實際上沒有。現在就是這樣。在表面上,寺院多,道場多,所謂的學佛人、修行人也多。實際上,道場裏沒有道,這些學佛修行人的內心裏沒有真正的正知正見。表面上都有,實際佛教已經要隱沒了。
現在道場裏哪有道?什麼叫道?戒定慧啊!雖然寺院很大,很壯觀,但是裏面有道嗎?有戒定慧叁學嗎?所謂的學佛人、修行人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內心裏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嗎?沒有啊!
戒是淨;定是內心不動;慧是智慧,了了分明。若沒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就沒有證法。所以說,快要到像法時期了。到像法時期,表面上有,實際沒有了。道場還有,學佛的人也還有,但是真正的戒定慧叁學沒有。
“惑流不易斷,嗚呼苦相續”:“惑”指的是煩惱,煩惱的河流不好斷啊!“嗚呼”,是寂天菩薩的感歎。“苦相續”,衆生要繼續受苦,繼續輪回啊,沒有辦法啊!
壬叁、顛倒執苦爲樂:
輪回雖極苦,癡故不自覺,
衆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
如人數沐浴,或數入火中,
如是雖極苦,猶自引爲樂。
“輪回雖極苦,癡故不自覺”:輪回是火坑,只有痛苦,沒有安樂,但是我們這些衆生愚癡到了極點,還不知道,把苦當成樂。
彌勒菩薩在經中講:“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不淨室”是公共廁所。公共廁所裏能聞到香味嗎?你到處聞一聞。“五趣”就是指輪回。輪回裏一處也沒有安樂。但是我們這些人沒有覺察到啊,還把苦當成樂。
“衆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如人數沐浴,或數入火中”:衆生沈溺在痛苦的河流中,實在是值得悲憐。就像有人數數沐浴,泡在水裏,覺得冷了;又跑到火坑裏,覺得熱;爾後又跑到水裏……這哪裏是快樂啊,就是緩解了一下而已。就像地獄的衆生一樣,有時候獄卒們拿大錘打這些衆生,他們會昏過去,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快樂。同樣,我們在水裏、火裏,能有安樂嗎?能得到永久的快樂嗎?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嗎?不可能的。
“如是雖極苦,猶自引爲樂”:雖然處于極端痛苦之中,卻自以爲快樂,實際上是將痛苦誤認爲快樂,這叫愚癡顛倒。
如是諸衆生,度日若無死,
今生遭弑殺,後世墮惡趣。
“如是諸衆生,度日若無死”:我等衆生都一樣,活著的時候,覺得根本就不會死似的。今天如是,明天也如是,忙這個,忙那個,做這個,做那個,都無有意義啊!
“今生遭弑殺,後世墮惡趣”:你根本就沒有想過死的問題,但閻羅王很快就會把你找回去的,你很快就要面對死亡,死後還要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如果你真正明白了這些真理,內心能不悲憫嗎?能不感到衆生可憐嗎?你看,衆生多愚癡、多顛倒啊!若是這樣,你的慈心和悲心能不引發出來嗎?佛了知這些,明白這些,因此他慈悲。佛的慈悲是自然流露的,不像我們要特意發。我們往往能給窮人發慈悲心,不能給富人發;能給殘疾人發慈悲心,不能給壞領導發。不能給富人發慈悲心,因爲他們“有的是錢。”不能給壞領導發,因爲“太壞了!”對其懷恨在心。你看,都是父母衆生,都同樣愚癡顛倒啊!爲什麼對他們不發慈悲心呢,爲什麼不要救度他們呢?若是分別,就不叫慈悲心。
我們爲什麼要發慈悲心?因爲他們愚癡顛倒,煩惱痛苦。富人、窮人,健康者、不健康者,有什麼差別?都一樣是愚癡顛倒的,都是煩惱痛苦的。佛講的慈悲心是平等的。無論是有錢的富人,還是壞領導,他們也是受業力牽引,被煩惱控製而不得自由啊。都應該可憐,應該發慈悲心啊!
庚二(行相)分二:一、願安樂;二、願成利益之因。
辛一、願安樂:
自聚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利生安樂雨,爲衆息苦火?
這是自己發願。
若你的福德圓滿了,智慧也就圓滿了,這樣就可以利益衆生。若要利益衆生,就要靠智慧和福報。這個“福報”指善巧方便,也就是度化衆生的能力。只有福德圓滿了,智慧圓滿了,才能真正利益衆生。
你給他吃的,給他穿的,這只是暫時的利益,不是究竟的利益。什麼是究竟的利益?你讓他聽法,讓他明白真理。他自己明白真理了,自然就不煩惱、不痛苦了。
佛經曆了叁大阿僧祗劫的苦修,最終成道利益衆生。他是怎樣利益衆生的?就是傳講佛法,讓衆生明白諸法的真相真理,讓衆生破迷開悟,這樣他們自己就不煩惱、不痛苦了。這就是究竟的利益,能徹底解決衆生的問題。若要利益衆生,就要這樣,所以自己要發願。什麼時候有這個能力?就是跟衆生多結善緣,這樣你將來就有力量了,就能度化他。
辛二、願成利益之因: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
于執有衆生,開示空性理?
我們今天都要這樣發願。自己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二資圓滿,成道了,成佛了,然後給這些衆生宣講真理,宣講空性,讓大家明白空性真理,明白諸法的究竟實相,這樣就能真正利益他們。這叫度化他們。
我們今天也跟寂天菩薩一起,發這個願,發這個心,盡快讓自己圓滿成佛,然後轉*輪,讓衆生明白諸法的究竟實相——空性真理,這樣利益、度化有情衆生。
好,今天講到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百零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