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講記104[智慧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二、名言中由因生成立空性:
幻物及衆因,所變諸事物,
應詳審觀彼,何來何所去?
對幻化師幻化的象、馬等與諸因緣所幻變的房子、車子等事物二者進行詳細觀察:二者都一樣,最初從何處來,中間住于何處,最終去往何處?
最初從何處來?若“有”,就不用生;若“無”,就不能生。沒有生,就沒有來。從何處來呢?中間住于何處?即諸法沒有“住”。以“一”的方式存在不合理,以“多”的方式存在也不合理,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方式。最終去往何處?即“滅”。若是“有”,就不能滅;若是“無”,也不能滅。無實法如同虛空,怎麼滅?真實的“有”不能滅,若是滅了就不是“有”。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真有就是恒常,不是恒常的就不是實有了。所以“有”也不能滅,“無”也沒有滅。這就是不來、不住、不去。
這樣進行觀察,在顯現上都有,但都是如夢如幻,和幻相、夢境沒有差別。夢境、幻相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生”,也沒有“滅”;也不“住”,自性不是實有,是不存在的。同樣,仔細觀察這些法都是這樣的。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
虛僞如影像,彼中豈有真?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一切顯現就是因緣和合。有因緣就能見到諸物,無因緣就見不到。
若因緣和合,就有這些顯現;若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些顯現。但我們總是患得患失,其實這都是徒勞無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因緣到了就顯現,因緣不到,再勉強也沒有用,不會出現的,不會有的。
什麼叫隨緣?明白了這個道理,來、去、聚、散都是有因緣的,該聚聚,該散散,該生生,該死死。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都是自自然然的。讓它自自然然,就行了!心不去分別,不去執著,就可以了!
隨緣才能順利,我們盡量這樣去做。你真的做到了隨緣,一切都會順利,沒有不順利的。一切都隨緣了,那叫大自在。你大自在了,還有什麼不順心的?還有什麼不順利的?這個“順利”是永恒的,不是觀待不順利而建立的“順利”。它不是我們所求的“順利”。我們現在所求的這個“順利”是偶爾的,無常的,不是真正的順利。這個“順利”是暫時的,“不順利”也是暫時的。
你隨緣了,一切都順利了。其實這個“順利”是無法表達的,但是給大家講的時候不表達不行啊!如果必須用語言表達,就是“永恒的順利”,就這麼說吧。其實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永恒的,但是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形容了。
只要是屬于言思範疇的,怎麼想都是分別的,怎麼說都是分別的。之所以說“能說出來的、能思維出來的就不是真法”,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我們沒辦法啊,就只能通過語言表達,通過一些比喻來形容、說明了。
其實,若能隨緣,才叫順利;你不受外在的影響了,叫大自在。你大自在了,一切外境、對境都隨你的心動啊。現在我們是心隨境動,總是分別,去做一些取舍,其實這都是錯的。若是這樣,你能得到自在嗎?我們的心隨境轉了,這些境左右了我們的心,這叫不自在。當心不隨境轉的時候,境就隨你的心轉了,這時你能控製這些,這叫大自在啊!這時你才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之前掌握不了啊!因爲你得跟著業力走。
你看,我們小的時候,尤其是剛畢業的時候,想“我要找什麼樣的工作,我要賺很多很多錢”,之後想“我要找個什麼什麼樣的人,要幸福地過日子……”而結果都是相反的。
工作不理想,可不工作也不行啊!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沒辦法,也得幹啊,不幹怎麼生活啊?這都是凡夫的想法。“我不去工作或者不幹活,怎麼生活呀?”這就是業力啊!還得跟著業力走。找伴侶也是,最終沒找到滿意的。那也沒辦法,就是業力的牽引啊。
我們不得自由啊,這叫輪回!若是沒有業力的牽引,就不叫輪回了,那就是“蓮花不著水”嘛,雖然是在六道裏,雖然生而爲人,但是他不屬于輪回,因爲他自在啊!
你明白了以後,還要有一定的定力,這時才能做到隨緣。之前做不到啊!現在都說“隨緣,隨緣……”其實這叫隨便。如果隨便了,就會造業,肯定要給自己帶來很多的不便和痛苦。真是活該!所以說,隨緣難啊!你首先要明白,僅僅明白還不行,還要有一定的定力,心不能隨著境跑。我爲什麼說隨緣不是隨便呢?就是這個意思。
隨緣是解脫,隨便是輪回。隨便就是隨著業力跑,隨便就是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走,這叫隨便。隨緣不是這樣,隨緣是跟著真相、真理走,二者不一樣。隨緣是隨真相、隨真理的。隨便是隨自己的煩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隨便是隨自己的習氣——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要隨緣不能隨便。
隨緣就大自在了,大自在是一切當下圓滿。什麼叫當下圓滿?總覺得自己缺這個少那個,那叫圓滿啊?那個時候沒有圓滿。
“虛僞如影像,彼中豈有真”:沒有實質性的法,一切都是虛幻的。
辛二(由果建立空性)分叁、一、破二邊生;二、破二邊滅;叁、故成立空性。
以上講的是通過因抉擇空性。現在站在果的角度去分析,通過果抉擇空性。
壬一(破二邊生)分二:一、破有生;二、破無生。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在此處首先要明白:現在是抉擇勝義谛的時候,是抉擇萬法究竟實相的時候,這個時候都是空性的,不能承許有法。若是承許有法,或者說某種法是實有的,那就成實成了。不是在名言上“有“,而是在諸法的本體上有,這就是實成法。
實成法有叁個特點,這叁個特點和緣起法是相反的。若是實成法就不是緣起法,若是緣起法就不是實成法。緣起是在名言上安立的,就是在顯現上安立的;而實有或實成是在本體上,也可以說是在勝義谛上安立的。
實成有叁個特點:第一,它是獨一無二的;第二,它是恒常不變的;第叁,它是自己主宰自己,不觀待他法。此處,我們首先要明白實成的定義。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有”是勝義谛上有,所以就是實成,這個法要恒常不變。既然果法已經有了,就不用因了,也不用通過因而生果。
爲什麼不用生呢?因爲它是實實在在的有實法,就不用再生了。若還要再生,生了還要生,這樣就要無窮地生,這是不合理的。
癸二(破無生)分二:一、無有非爲所生;二、彼不能轉成有實法。
無也不能生。“無”是沒有,就是無實法。無實法也不能生。比如說虛空,虛空怎麼生啊?
子一、無有非爲所生:
若法本來無,雲何需彼因?
如果法本來就不存在、無實有,因還有什麼必要呢?因就沒有必要了。既然無實法不存在,它就不能生,如同虛空。
子二、彼不能轉成有實法:
我們一般都有這種邪見:剛才沒有的,現在變成有了,即無變成有。若不觀察,可以這樣安立。剛才沒有因緣和合,所以沒有;現在因緣和合了,就産生了,就有了。在名言上可以這樣成立,但若是進一步詳細觀察,就不應理,不合理了。
無的狀態是什麼?就是無實法。有的狀態是什麼?就是有實法。無實法不能變成有實法,如同虛空不能變成柱子。有實法不能變成無實法,如同柱子不能變成虛空。若是無實法變成了有實法,必須先舍去無實法的本性,然後變成有實法,那無實法就有變化了,就不是實有、恒常了。
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
無時怎成有?成有者爲何?
無實法變成有實法,這種說法是不應理的。縱然是以百千萬數的因也沒有辦法使無實法變成有實法,因其是恒常之故。
它是恒常法,恒常法不能變。比如虛空是恒常法,它就不能變,否則就不是恒常法。假設能轉變,那麼是未離開無實法還是已離開無實法而轉變?只有兩種情況,不會有第叁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如果是未離開無實法而轉變,那麼在未脫離無實的階段又怎麼會是有實法呢?根本不能成爲有實法。
第二種情況,如果離開無實法而轉變,則離開無實以後成爲其他的有實法到底是什麼?這不可能存在。
無時若無有,何時方成有?
于有未生時,是猶未離無。
倘若未離無,則無生有時。
如果失去無實法的階段,那無實之時不可能存在有實法。這個時段,一個法若是無實法,就不可能又是有實法。既然如此,何時才能存在有實法呢?
相反,如果舍棄了無實的階段後變化,因爲有實法未産生,此法不會離開無實法,既然未脫離無實法,就不可能有産生有實法而存在的機會。
可見,“有”不能生,“無”也不能生,這樣就沒有生了。沒有生就沒有滅,不生不滅。我們通過邏輯分析,說生有實的法,不符合邏輯;說生無實的法,也不符合邏輯,都不應理。
壬二、破二邊滅:
有亦不成無,應成二性故。
無論是有實法還是無實法,都是實有的。實有的就是恒常的,是恒常的就不能變,即其自性不能變。無實法變成有實法的時候,無實法的自性還要存在;有實法變成無實法的時候,有實法的自性還要存在。
若是你承許實有,就是承許恒常。如果是恒常,有實法或無實法的自性就不能有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你還承許有變化,或者無實法轉變爲有實法,或者有實法轉變爲無實法,那麼,一切法都成兩個自性了,既是有實法的自性,又是無實法的自性。既是有,又是無,這是不可能的。
佛經中講:“倘若自性有,則彼不變無。”它不能變,否則兩個自性就都存在。一個法有兩個自性,而且兩個自性互絕相違,這是不可能的。可以說這兩個法的自性互絕相違,…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百零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