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0)觀去來品(3)▪P2

  ..續本文上一頁以觀察量來觀察,來也和去一樣是不可得、不存在,一樣能抉擇其空性,無實有,沒有實質性。其實,來去是相觀待而立的。去不可得,來也就不存在了;來不可得,去也就不存在了。  

  

  沒有來,也沒有去,所謂輪回實際上也是如此,也不是事實存在,從另一個道轉生到這個道來,從這個道往另一個道裏去,都不存在。所以,輪回也不存在,也不是實有。來去是假象,輪回也同樣是假象。來去包括輪回,輪回也不離來去。若是來去不存在,輪回也就不存在;若是來去不是實有,輪回也不是實有。  

  

  我講過,你真正了解輪回、明白輪回的真相的時候,它並不可怕。它也是因緣和合的現象而已,也是顯而無自性的,不是實質存在的,這就是輪回。爲什麼說輪回無始無終呢?若是有實實在在的輪回,就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始終。若是有實實在在的始終,就不能是無始無終,必須是有始有終。那爲什麼還要說無始無終呢?這個始和終不是事實存在,始裏面有終,終裏面有始,輪回最終也就是一念,它根本不存在。若它不是一念,不是當下,而是有過程,那就必須要有始和終。若它有實實在在的過程,必須有開始、中途和結尾。  

  

  我們經常講父和子、雞和蛋,說不清楚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也說不清楚是先有父還是先有子。若是先有父親,那父親是怎麼來的?若是先有兒子,那兒子是怎麼來的?科學家們到現在沒有真正弄明白宇宙的原始,他們肯定弄不明白。宇宙就是佛陀所講的輪回,無始無終,你找不到它的開始,也找不到它的結束。所以我們經常講,個人的輪回有結束的時候,但是整體的輪回沒有結束的時候,所以輪回沒有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結束的時候,它是無始無終的,最終就是一念。因爲它在一刹那中生滅,生的同時滅,滅的同時生,沒有前後。若是有前後,就不是一念;若是有前後,就不是無始無終了。  

  

  來去不可得,輪回也就不可得了。沒有實實在在的來去,也沒有實實在在的輪回。破來去的同時,也在破輪回,輪回也不是實有,也不離空性,就是大空性。它最終只有一念,一念是沒有前後,我們經常講“當下就是”,一念就是“當下”。輪回最終只有當下,沒有別的。所謂“從這一道轉去那一道”、“從那一道轉來這一道”,這些都是以分別心假立的。  

  

  有實宗始終放不下“有來有去”這個觀點,他們認爲“確實有啊,是現量見到的啊。”同樣,我現在講“輪回也不存在,輪回也是一念,也是當下,沒有輪回”,大家就不明白了,“怎麼沒有啊?從這轉到那,從那轉到這,這不叫輪回嗎?”若是不仔細觀察,輪回像是事實存在,來去也似事實存在。但是,這是在世俗谛上存在,在名言上存在,在眼、耳、鼻、舌、身的面前事實存在。  

  

  我們遮破去來,若是你真正懂得和證悟了這樣的一個真相,才是真正懂得了輪回,才是懂了輪回的事實真相,這很重要。爲什麼要遮破去來呢?在前面講了,佛在經中,尤其在《般若經》中講了很多真理。龍樹菩薩通過各種理證進行了遮破,抉擇了佛的究竟密意,也是在抉擇佛、如來。佛在《金剛經》中講:“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不來不去,不去不來,就是如來。此外,《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法去來不可見故,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五陰去來不可見者,是名般若波羅蜜。””不可來,不可去,這就是般若波羅蜜。  

  

  以龍樹菩薩的這些理證遮破來或去,都非常容易。若你是位智者,這兩天進行了這麼多的觀察,就應該已經徹底明白了:原來來去是種假象,只是個名稱而已。事實上確實不存在來去,諸法確實是不來也不去。  

  

  龍樹菩薩是站在各種角度,以各種方法進行遮破的。也許有些人覺得這裏很多邏輯都是重複的,其實不是,而是站的角度不一樣。爲什麼?因爲衆生的根基和意樂各種各樣、五花八門,所以只有站在各種角度,以各種方式進行觀察,才能真正讓衆生了知諸法的究竟實相——不來亦不去,來不可得,去不可得,都是空的。  

  

  那是不是沒有來去?在勝義谛上沒有來去,但是在世俗谛上可以有來去。世俗谛上的來去是什麼?那是無常的、變化的,是不可靠的,是虛假的。若是能夠明白這些道理,就達到目的了。“哦!原來來去、輪回都是假象,是不可靠的,是無常的,是刹那變化的。”這樣,很多煩惱、畏懼自然就會消失。如果你明白了,自然就不煩惱、不痛苦了。現在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就是不明真相。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講:如果真心想解脫,就要研究佛理,要明白真相啊!  

  

  有的人想“我可以走捷徑,直接修大圓滿、大手印就OK了”。不可能一步登天。無論修大手印還是修大圓滿,首先必須得有空性的見解。密宗裏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這些也都不離空性見解。如果沒有空性見解,你修生起次第、修圓滿次第,觀本尊,統統就是兒戲!現在,不僅是小孩兒,很多大人整天也在玩遊戲,沈浸其中,勝了、負了……有意義嗎?這是小孩兒玩的東西,大人不應該玩兒;那都是幾歲小孩子的境界,你不應該這樣。如果沒有空性見解,即使你觀本尊觀得再清楚,也和玩遊戲一樣,對你的解脫、成就沒有任何幫助。在有空性見解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很多人一聽“氣脈明點”,就覺得很深奧,就願意搞這些東西。別人一問:“你在修什麼?”“我在修氣脈明點。”其實根本不明白它的含義,只知道名稱。修氣脈明點也是一樣,也要有空性見解的基礎。  

  

  爲什麼說“修密法要有顯宗的基礎”?就是指要有空性見解。大空性的見解主要是在顯宗裏講的,顯密的差別就在于此。顯宗強調的是空分,主要講的是大空性;密宗強調的是明分,主要講的是大光明。其實這二者是一體的,有空性的見解,才有光明的境界。若沒有這些見解和境界而去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修氣脈明點,在一般情況下,如同玩遊戲一樣,沒有任何意義;若是修不好的話,都是很危險的。生起次第修不好的話,也許你直接會變成魔鬼;氣脈明點修不好的話,特別容易發瘋,也許你直接就變成瘋子。修大圓滿法也是如此,立斷指的就是空性見解,頓超也有觀光圈裏面的本尊等,如果沒有立斷法的基礎,沒有空性見解的基礎,你搞這些也是沒有任何的意義,也如同玩兒戲一樣。“現在我在修頓超法呢!”整天在外邊瞧著太陽,這就完了。若是有空性見解,有立斷法的基礎還行,如果沒有基礎,這就完了。所以不要修偏,空性見解是最重要的。  

  

  前面講不生不滅,這裏講不來不去,很重要啊!破四邊、八邊才可以真正證悟空性,若不破這些邊,你怎麼能證悟空性呢?其實空性和中觀都是一個意思。不墮落任何一個邊,這叫中觀;不墮落任何一個戲論邊,這叫空性。  

  

  “如來”指佛,佛也是空性,也就是大空性。“波羅蜜”也是不來不去。你真正證悟空性了,心才能夠在一切境相中如如不動。因爲你從心裏知道,一切這些顯現都是自然規律,都是自自然然的,絕對不用去做什麼,也沒有必要去改造什麼。讓它自自然然發生,來了去了,聚了散了,好了壞了,生了死了……很自然。如果明白了這些,你的心就不動了,否則就會動心,不可能不動心。若看不破,能放得下嗎?若沒有放下,心能不動嗎?沒有放下本身就是動心。沒有放下,這叫動心;心態放下了,這叫不動心,這叫如如不動。知道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心裏一點都不迷惑,這叫了了分明。你覺悟了、成就了以後,不是變成了塑像那樣的東西。吃喝拉撒、行住坐臥一樣有,但那當中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動的,這叫覺悟,這是成就。我們有一句法語:放下了,不要放棄一個人,不要放棄一件事。因爲事事都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處處都是好處。  

  

  想解脫就要了知這些,想解脫就要證悟空性,沒有其他的選擇。“密宗裏不是有很多捷徑的路嗎?”若是你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它沒有捷徑的路;若是你有證悟空性智慧的基礎,也許就有很多捷徑的路。所謂的如來藏、本尊指的都是大空性,否則就跟外道講的“自在天”和“神我”等沒有什麼區別了。我們也講“如來藏”、“一真法界”、“本尊”、“如來”,也講“如來或佛能給予一切”,也講“自性能顯現一切”,講“一切功德都具備于我們的自性、如來藏中”等。我們所講的這些指什麼?指大空性。而外道就沒有講這個,若是外道也講大空性,我們就沒法遮破了。若是他說:“神我、天主指的是大空性。”那麼現在我也可以換個叫法,叫“天主”,但是這個“天主”指的是空性——萬法的自性。我要成就,要回歸自性,必須要和“天主”融爲一體。雖然沒有稱呼“佛”,但只是叫法和名稱不一樣而已,意義是同一個。  

  

  我們學修上師瑜伽時,最後你和上師可以融爲一體。這時“上師”指的是自性、法身佛。法身佛指的是自性,也就是大空性。真正的佛指法身佛,上師也是佛,上師指法身上師。你和他可以融爲一體,和他融爲一體是回歸自性,因爲上師指自性。若不是空性,他處另外有個上師,你不可能和他融爲一體,無法融入。沒有這樣的上師。上師本性也是空性,從本性的角度來看,他就是法身佛,你和他可以融爲一體。你們要懂得上師瑜伽的意義,否則就成外道法了。外道也有這種說法:到天主那裏,和天主融爲一體;到神我那裏,和神我融爲一體,他們也稱之爲解脫。而我們指空性,佛講過,佛也是指空性,真正的佛是法身佛。上師也是佛,也是指法身上師,你和他可以融爲一體,也就是回歸自性。因爲他指自性。萬法一心,都是一個自性,因爲都是空性。這很重要,是內道還是外道,就看這個。你證悟空性了,一切都指空性,那就是內道,也就是佛道;若不是指空性,而是有其他的主宰或者造物主,有其他的皈依處,那就是外道了。  

  

  《觀去來品》講解圓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0)觀去來品(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