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眼睛不是自見也能成爲見者,那麼柱子也可以成爲見者,因爲遠離見法,遠離見的行爲也可以成爲見者了。他宗認爲,柱子和眼根不一樣:第一、眼睛能看見這些色法,但柱子不能看見這些色法,這是一種緣起的規則,因此你不能那樣進行遮破。盡管你們所說的也對,好像我也無法反駁,但是你們也不能這樣遮破,你們也不能誹謗這樣的緣起規則。這是自然規律,這是緣起規則,我也沒辦法。第二、眼睛有見他法的能力,柱子沒有見他法的能力,所以不能把它們二者聯系在一起。眼睛有看見色法的能力,柱子沒有這個能力,這是有能力和沒有能力的差別。第叁,眼睛能看見這些色法,那是我們現量所見;柱子不能看見色法,不能看見他法,這也是現量所見。不僅是我,世間人都是這樣認爲的,也是這樣親自見到的。
現在我們再用能立等同所立應成因這個邏輯來遮破。第一,你說眼睛可以看見這些色法,柱子看不見這些色法,這都是在名言上,都是以分別心假立的。現在是在抉擇勝義谛。抉擇勝義谛的時候,這些都是不存在的。若對這些法進行觀察,它沒有經得起這些觀察量的觀察,根本不是以智慧能夠成立的。第二,你們所說的二者在能力上的差別也是如此。在世俗谛上有這樣的差別,但是在勝義谛上是沒有差別的。若以勝義谛來觀察,二者都是一樣。第叁,你們所說的現量所見也是如此。現量所見這都是名言量,不是勝義量。在眼耳鼻舌身意前面存在,那不等于存在。在菩薩入根本慧定的時候及以佛的智慧進行觀察,這些都是虛假的,不是事實存在的。你們這些都是名言谛、世俗谛,在這裏起不到作用,在這裏都一樣可以遮破。因爲這都是名言法,都是世俗谛、名言谛,都經不起觀察量的觀察,我以這些勝義谛觀察量一觀察,統統都是不成立的。這就是能立等同所立應成因。
通過彙集相違應成因、是非相同應成因和能立等同所立應成因進行推理,他宗的觀點都不成立。
己二、破承許我或識爲見者。
若已破于見,則爲破見者。
“見者”就是我或眼識。用前面遮破見的方式,就可以將承許我或者眼識爲見者的觀點也一並遮破。第一個“見”主要針對眼根,第二個“見”則是針對眼識,但也都是一樣的。
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
離開見,見者不能成立;不離開見,見者也不能成立。因爲沒有見者的原因,哪裏有見法和所見的法呢?
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近取等諸緣,雲何當得有?
對方認爲:識通過根取境,根、境、識叁個法聚在一起叫觸,然後就有苦、樂這些感受,有這些受就有愛存在,然後就是取、有、生、老死等十二種法。十二種法,前前是因,後後是果,這樣就形成輪回了。
因爲沒有見的行爲,所以也就沒有見者。沒有見者就沒有識,沒有識就沒有觸,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受也就沒有愛。“四法”是識、觸、受、愛。若沒有這四法,就沒有近取等諸緣。“等”包括有、生、老死等。這些是十二緣起法,對方認爲,輪回是通過十二緣起形成的。但是十二緣起都不存在,都不是實有,因此輪回也就不存在了。
對方認爲,這些識通過根取這些境的時候,根、境、識叁個法聚在一起,這叫觸。就觸就會有樂、苦等這些感受,有受就有愛,就産生各種貪欲,之後就是取、有、生、老死等,共十二種法,前前是因,後後是果,就形成輪回了。現在一進行觀察,既然見和見者,能見所見都不存在了,眼識沒有通過眼根取境,取這個色境;同樣,耳識沒有通過耳根取音聲、聲音,其他都以此類推,沒有通過六根近取六境,沒有六識,識不存在了,那麼觸也就不存在了。沒有觸,樂受、苦受等這些受也就沒有了。沒有受就沒有愛(貪欲)。這樣觀察,都是不存在的。
己叁、以此理亦可破斥其他立宗。
耳鼻舌身意,聲及聞者等,當知如是義,皆同于上說。
在前面對“眼”進行了觀察,對于同屬于六根之中的“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如是觀察。眼識或眼根見色法是不合理、不可得的。同樣,耳識通過耳根取音聲這個境,也是不成立、不合理的。以此類推,其余都是一樣。六識通過六根取六境,這種顯現都是名言上的,都是假立,不是實有,不是真實。
沒有識,沒有觸,沒有受,沒有愛,也沒有取,沒有有,沒有生,沒有老,沒有死。無論是十二緣起的形成,還是輪回的這個過程,都是不存在的,也不是實有的。在前面講過,其實輪回也是假立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不必恐懼,不要害怕。如果你真正懂得了輪回的事實真相,它也是如幻如夢的,就如同看電影一樣,如同你昨天晚上做的夢境一樣。
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說,輪回實實在在的存在,我們也非常害怕輪回流轉,因爲沒有放下。我們執著輪回,所以輪回就會傷害我們,所以是痛苦的;如果你不執著它的話,它不是痛苦。無論是輪回還是一切這些顯現,如果你不去執著它,它就不會傷害你,它就不會束縛你。誰在束縛你?是自己的分別、執著在束縛你,傷害你。其實是你自己在傷害你自己。
就是一個念。一切的一切都是顯而無自性的,你自己不能從中迷惑。若是你失去了自性,就迷惑了。迷惑了,你才會不知所措;若是不迷惑的話,你能這樣嗎?你不知所措,就會痛苦。自性是覺悟的、不迷惑的,若是你不失去自性,不迷惑的話,一切都很自然,你根本就不必煩惱,不必痛苦。
想學佛,就應該要懂得怎樣去學佛;想修行,就應該知道什麼叫做修行。在這一切的顯現當中保持覺悟的心態,不要迷惑。不迷惑就不煩惱了,不迷惑就不痛苦了。什麼叫輪回,什麼叫涅槃?什麼叫衆生,什麼叫佛?一個是迷,一個是覺。迷了就是輪回,覺了就是涅槃;迷了就是衆生,覺了就是佛。在哪裏迷,在哪裏覺?就在一切顯現當中。
其實諸法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必要進行觀察,也沒有必要進行抉擇。這些觀察和抉擇都是爲了我們。我們從中迷惑了,迷失自性,現在爲了讓我們覺悟,讓我們從中清醒,佛菩薩真是用心良苦啊!諸法的實相和真理,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還用這樣進行抉擇嗎?還用這樣進行觀察嗎?就是爲了我們這些衆生。什麼叫佛菩薩救度衆生呢?這就是,這是佛在救度衆生啊!佛在《般若經》中講了那麼多,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裏通過各種邏輯,站在各不相同的角度裏進行抉擇,這叫救度衆生,是讓我們明白真相,讓我們明白真理。
《無言說經》中雲:“內外地界無二義,如來智慧能覺了,彼無二相及不二,一相無相如是知。”《佛母經》中雲:“眼不見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離故,眼色離;乃至菩提離故,意法離等。”佛在《般若經》中又講了:“眼不能見色,意不知諸法,此是無上谛,世間不能了。”“谛”指真;“無上谛”指無上的真理,沒有比這個還真的,但是“世間不能了”。“世間”可以指這些迷惑的人,他們因爲迷惑了,所以見不到。“世間”也可以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識,它們只能見到這些假相,見不到諸法的究竟實相——空性,所以“世間不能了”。
我們這些世人不能總是以自己的觀點進行觀察,不能總是以自己的想法判斷諸緣法。因爲“世間不能了”,太有限了。以後應該以一個超越的心態,應該以一個超越的智慧去看人、看事、看一切,才能看懂,才能看明白,之前你是不會明白的。你不明白,所以你煩惱、痛苦。
六根裏面有六識,六根把從色聲香等法中得到的消息傳遞給六識,六識收集眼耳鼻舌身識六根的信息,這些消息都是不可靠的,你千萬不要相信它們。爲什麼信佛呢?這些消息都是不可靠的。雖然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們也借助了一些特殊的工具進行研究,但最終還是靠眼耳鼻舌身識,即通過眼睛看,通過意識去觀察、去猜測,所以這都是不可靠的。只有知道來自眼耳等六根識的消息都是不可靠的,才能真正信佛,之前是不可能的。
現在都說“我信佛”,其實還仍然是在相信自己,尤其是遇到一些關鍵事情的時候,還是自以爲是、自作主張。你說“信佛”,都是假的。如果你信佛,任何時候都應該相信佛的智慧,相信佛所傳來的消息,不能相信這些根識的消息,這才是真正的信佛。但是,我們還是經常相信自己的六識,這樣一觀察,我們現在根本談不上信佛。沒有證悟空性的人,他就沒有真正信佛。沒有證悟空性,就沒有真正信佛。有些人今天信心很足,學得也很精進,一到明天就不行了,要麼有這個事,要麼有那個事,就跑了,甚至信心也退了,精進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人根本沒有信佛,也沒有學佛。
有部和經部雖然也很有智慧,但是他們也沒辦法,還是靠自己的這些見聞覺知,還是不行。爲什麼他們被稱爲有實宗呢?他們沒有辦法。
《觀六情品》講解圓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1)觀六情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