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屬于欲界的一個衆生,他轉生到色界的時候,在他第一得到色界身的時候,這些不失壞法就會在欲界衆生的相續中消失、毀滅。“一界初”,就是第一時間,初次;“受身”指得到天身或某種身的時候。
“爾時法獨生”:在受身之同時,他就會得到不失壞法的得繩。這是小乘有部講的,得到任何法都要先有他的得繩。得繩一到,就由它産生不失壞法。這個時候只有一個不失壞法,不是有很多的不失壞法。
比如在欲界的時候,善惡業、相似的或不相似的業等各自都會産生不失壞法,有很多不失壞法。一旦他轉世,比如說欲界的衆生轉世到色界,在那邊第一時間得到天身的時候,同時就會得到單獨的一個不失壞法。也就是說,這時會産生一個新的單獨的不失壞法的得繩,得繩産生的同時,就會引生不失壞法。
之前在世的時候,善惡業各自都有不同的不失壞法。一旦他轉世,比如說色界的衆生轉生到欲界也是一樣,這時就會單獨新産生一個不失壞法,由它來做因果之間的關系。
如是二種業,現世受果報,或言受報已,而法猶故在。
“如是二種業”:“二種業”可以指善業和惡業,也可以指有漏和無漏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比如說在欲界之人間遭受果報,肯定有現世現報的,也有過去業現世報的,它們的不失壞法怎麼辦?比如說前世造的業,它的不失壞法是存在于現世中的;今生造的業,也有不失壞法。善業、惡業、有漏或無漏業等都有不失壞法。果報成熟以後,這個不失壞法就沒有用了。這個時候,不失壞法是不是毀滅?
“或言受報已,而法猶故在”:果報成熟後,不失壞法也不會毀滅。不失壞法只在兩種情況下才會毀滅,其他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毀滅。
它就像債券一樣。果報雖然已經成熟了,但是不失壞法債券還存在。債券是據以收回債務的,既然債務已經收完了,若還以債券收債,就有無窮無盡的過失。爲避免這樣的過失,他就說,這個是債券,但是債券已經作廢了。債已經還完了,債券就不起作用了,雖然有債券,但是憑借它要不到債務。同樣,這時不失壞法就如殘留的債券一樣,它的果報已經成熟了,盡管它依然存在,但是起不到作用了。它還是存在于相續當中,但是不可能再因此而感受果報。
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
不失壞法只在兩種情況下才會毀滅,其他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毀滅。
“若度果已滅”:“度果”就是超出叁界,這個時候成爲聖者了。不失壞法不是見道之所斷,所以見道時它不會毀滅。但它是修道的一個所斷,所以它可以“度果”。“度果已滅”是指預流果度到一來果的時候,屬于預流果的這些不失壞法自然會毀滅;一來果度到不來果時,屬于一來果的不失壞法自然就會毀滅;不來果到阿羅漢果時,屬于不來果的不失壞法都會消失。阿羅漢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入有余涅槃時,他的相續中還有很多不失壞法。入無余涅槃時,屬于有余涅槃的不失壞法都會毀滅;在無余涅槃上面就沒有了,結束了。
“若死已而滅”:所謂死亡之後的毀滅,比如我們欲界的衆生死了轉生到色界,在欲界之人間時有很多善業、惡業,有漏和無漏的業,所造之業的不失壞法都存在,一旦轉生到天界,初次得身時,只會得到單獨的新的一個不失壞法,在欲界之人間時相續中的不失壞法都會自然息滅、毀滅,因爲他已經死了、轉生了。那是不是不失壞法就徹底沒有了?不是,而是在那邊單獨新産生了一個不失壞法。這也是毀滅不失壞法的一種情況。不是徹底沒有了,但是部分不失壞法通過死亡轉世而毀滅。
在上述兩種情況下,不失壞法會毀滅,其他任何情況下它都不會毀滅。比如在現世中承受果報了,這個不失壞法就起不到作用了,但它還是存在的。爲什麼?“度果而滅”“死已而滅”,不失壞法在這兩種情況下會毀滅。這時既不是度果,也不是死亡,它沒有遇到毀壞它的因素,所以它不會毀滅。
子五、宣說以本體而分類:
于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
前面講了屬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漏界的四種不失壞法。屬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都是有漏的不失壞法;聖者們相續、境界中的不失壞法則是無漏的。所以最終還是分有漏和無漏兩類。不失壞法本身不是有漏或無漏,但他是持有漏法、持無漏法,所以分爲有漏與無漏兩類。這是按照本體進行的分類。
癸叁、攝義:
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以不失壞法與業相關聯所具有的四種特征:
“雖空亦不斷”:什麼叫空性?一切法到第二刹那的時候都是毀滅的,都沒有一個恒常性,所以都是空性。前面講過,小乘尤其有部宗認爲這叫空性,不是自性空,但是也可以在這個上面安立空。因爲這些善業、惡業在第一刹那産生的同時,沒有留在第二刹那就毀滅了,他們認爲這就是空性之義,也是空性。業雖然毀滅了、沒有了,但它的不失壞法還有,不斷滅。
業在第二刹那就毀滅,所以它是空;但它不是斷滅,不是沒有了,也不是不産生果報。若它毀滅後再也不産生果報的話,就是滅。它不是斷滅,沒有斷滅,因爲有不失壞法。雖然它是空,第二刹那就毀滅,但它不是斷滅,這個因果關系由不失壞法的作用作連接。
“雖有而不常”:叁界的衆生,包括聖者的相續當中都有不失壞法,但它不是常有,沒有恒常性。一直到果報成熟或它遇到自己毀滅的情況時,它也毀滅,所以它也不是恒常。
“業果報不失”:業果之間有這樣的不失壞法,所以業果不會有絲毫的浪費,也可以說絲毫不爽。
“是名佛所說”:以具有四種特點的不失壞法安立這樣的因果關系,這樣自然就遠離了斷滅和恒常的這些過失,這也是當時佛所宣說的。
有部認爲,經部以相續安立因果關系不合理。他們認爲,由不失壞法來作用,可以合理地安立因果關系,也能遣除斷滅和恒常兩種過失,而且這也是佛陀親自所講的因果關系。這是有部的觀點,他們認爲這是最合理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1有部的果位只有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這四個果位。住于這四個果位的有聲聞、緣覺,也有佛。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6)觀業品(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