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8)觀我法品▪P4

  ..續本文上一頁若真想開悟,真想解脫,只有這樣!現在有的人說:“我是來聞法的,不是來幹活的。”幹活是消業啊!也許你在這裏聞法,還不如在這裏幹活。

  

  第二,寂滅,即寂滅了四邊自性。遠離了一切邊——四邊八戲。其實邊也是戲論,戲論也是邊。所謂的真如性——諸法的實相,就是遠離八邊的,遠離一切戲論的。有無、是非、生滅、常斷等統統都不是真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遠離四邊,遠離八邊,這就是真如性。四邊是什麼?有、無、有無、非有非無,這叫四邊。有也不是,無也不是;我實有也不是,我非實有也不是,四邊都不是。言思的範疇就是這些,或者有、或者無,或者有無,或者非有非無,除此之外沒有。八邊也包括在四邊裏,遠離四邊就是遠離八邊。

  

  第叁,無戲論。戲論應該指內心的分別,但在此處指言語。無有“此法與彼法”等語言戲論。名言上有此法、彼法,我法、他法,好壞、善惡等這些說法。但是真如性、諸法的究竟實相上,都沒有。

  

  第四,無異。其義並非相異個體的平等自性。名言當中有他體法,有相異個體,但是真如是平等自性,沒有相異個體等。

  

  第五,無分別。如同經中所雲:“若無心之行境,言語豈能解述。”不是我們這個思想來衡量的,所以不存在任何的所緣有境、分別妄念。有境指能取的心。沒有任何的妄念,分別念。

  

  以上特征就是真如的法相。比如說火的法相是什麼?就是暖、熱。同樣,真如性的法相就是剛才講的這五個。以這五個法相來說明真如,來了知真如。

  

    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

  

  前文主要是在體上講,這段偈頌是在相上講。

  

  “若法從緣生”:這些顯現、緣法都是通過自己的因而生。“緣”和因是一個意思。“從緣生”就是以自己的因而産生。

  

  “不即不異因”:這些法和産生這些法的因不是一體,也不是多體;不是一,也不是二。

  

  “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諸法的究竟實相上,既不是斷滅,也不是恒常。

  

  若二者是一體、無二無別,那就是恒常法。因爲什麼?這兩個是一體的,因地和果地沒有差別,是不變的。一旦變了,就不是一體了。若因地變成果地,就不是一,而是二了。一變化,最起碼時間上不一致了,所以就是變的,一變化就是多體,不是一體。若完全一體,則不能有變化,因地不能變果地。比如說豆種和豆芽,豆種不能變豆芽,豆種這個種子的狀態不能變,産生豆芽的時候也不能變。若是變了,那就是一不是二。若是一體,就不能變;若是不變,就是恒常的。因地沒有變,因地到果地沒有變,再長的時間裏也不能變,一年、一百年、一千年、一億年當中也不能變。這樣,就是恒常法了,這是過失,所以不能說是一體的。

  

  若因和果是異體(多體),因不是果,果不是因,這樣就是斷滅。果地的時候,因完全不存在,因的相續斷了,他們二者完全沒有關系,因就是斷滅法。永遠如兔角一樣不存在,這叫斷滅。觀察果法也是一樣,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不能說是多體。

  

  所以因果關系是以分別心假立的,一觀察就不存在,都不是實有。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爲二者是多體,豆種肯定不是豆芽。我們通過分別念可以假立,前面有因,後面就産生果,二者是因果關系。但仔細一觀察,因和果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因是因,果是果。

  

  因滅了,果才産生,因對果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爲什麼呢?因存在的時候,果是無爲法,無爲法猶如虛空,什麼也沒有,那麼因怎麼對他起作用?若是對無爲法也可以做事情,可以起到作用,那麼通過你的努力,空中也能産生花,兔子的頭上也能長出角。

  

  果産生了,因就斷滅了、沒有了,這個時候因是無爲法,若果是依無爲法而産生的,那麼他依什麼都可以産生,因果關系就混亂了。可見,這都是不合理的,所以也不是多體。

  

  不觀察可以通過分別念來安立,一旦通過智慧觀察,都是不可得的,不是實有。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不是恒常,也不是斷滅。

  

  “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在名言當中,諸佛就這樣以這種方式來教化衆生。

  

    己叁、修習真如性之果:

  

  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從無依而生。

  

  佛出世、住世時,可以這樣教化衆生,這些聲聞、阿羅漢們也能講一些無我真理。但是佛若不出世,聲聞、阿羅漢也滅盡,佛的事業也不會間斷,教化衆生的行爲也不會停止。這個時候,辟支佛(緣覺)就會出現。剛開始他們也是依止善知識,在最後快要證悟的那一世當中,他們不依善知識,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力而證悟。他們證悟的不是大空性,而是一部分空性,即一部分人無我和法無我。

  

  這個時候,佛沒有出世,也沒有聲聞,也沒有佛的教法,辟支佛(緣覺)到天葬臺,當看到這些死人的頭發、骨頭,就想起以前所修的法,然後通過十二緣起,通過神通觀察,就會證悟諸法的實相。隨後他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神通等一些表法來教化有緣的衆生。

  

  可見,佛不出世的時候,若是衆生有這個善根福德,這些辟支佛會出現,通過他的覺悟也會宣講這些真理,也會教化衆生。

  

  本品講的是真如,即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就是抉擇無我之真理,這個內容很重要。佛在《般若波羅蜜經》中講:“極勇猛,色非是我非是無我,乃至受想行識非是我非是無我,若色受想行識非我體非無我體,是名般若波羅蜜。”這裏講色受想行識既不是“我”,也不是“無我”等,這也是本品所講的內容。

  

  這裏用的邏輯都很簡單。其實《中觀根本慧論》是所有中觀論典的根。中觀可以說是龍樹菩薩創立的,此前沒有中觀。龍樹菩薩首先宣講的就是《中觀根本慧論》,其他論典都是從本論分出去的。佛一共轉了叁次*輪,轉第二次*輪的時候講的是般若空性。《中觀根本慧論》中所抉擇、宣講的這些內容以前是佛在經中所宣講的,龍樹菩薩將其總集起來,然後通過邏輯去推理、抉擇。所以本論是很重要、很殊勝的,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觀我法品》講解圓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8)觀我法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