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抉择大空性的时候,也是通过轮番交替的方式去抉择的,先抉择有边,然后再抉择无边,接下来抉择有无边,最后抉择非有非无边。之所以他说无有承许,就是为了抉择大空性这样一个真理。他抉择有边的时候不承许无边。他没有承许,但这个思想和语言是分别的,是有矛盾的,破有边的时候可能就承许无边,但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不承许的,不是他自己承许,而这是思想和语言所没有办法表达的,所以他就不承许无边。他破除无边的时候,可能又站在有边,但是这个时候他不承许有边。他抉择有无边的时候,也不承许非有非无边。他破除非有非无边的时候,也不承许有无边。他就以这种方式抉择大空性,这是最究竟的。思想和语言都是没办法表达的,因为都是分别的,但是他的观点、他最终的目的是大空性,什么也不承许,所以他以这种方式抉择大空性。现在我们通过逻辑这样推理,以这种方式去抉择,只能做到这个,别的就没办法了。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只能了知相似的胜义谛,通过这个再去抉择,最后证悟大空性。现在我们修大圆满加行,通过修行、消业积福,最后通过上师的窍诀,简简单单,就能证悟大空性。什么叫上师的窍诀?最后业障消得差不多了,福报也积累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通过上师的窍诀,比如说通过让你找自己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以这种简简单单的方式,你就能证悟大空性,就能真正找到这个心之自性,认识心之自性,这是最好的。主要是消业积福,通过修行,最后才能瓜熟蒂落,到时候根本用不着上师给你讲这么多大道理。为什么说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所谓持明表示传,就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让你开悟,瓜熟蒂落。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一切法不生亦不灭,这样一个寂灭法性等同于涅槃,不属于言说以及分别念之境。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一切实非实”:即一切法是实有、非实有,是实有,不是实有。
针对钝根者,佛为了令其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而宣说了诸蕴等一切万法都是真实实有的理论。之后为了令其舍弃这些耽执,又阐述了这一切并非真实的道理。这就是“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
否则,若一开始就讲无实有,容易堕入断灭之边。所以我现在强调加行,强调轮回、因果,要有轮回正见、因果正见,还有皈依、发心。若是直接讲空性或修无我,容易堕入断灭之边。现在很多修大圆满法和禅宗法门的人里,都有这样的,认为没有善恶,不取舍善恶,这就是断灭。大圆满里也讲“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一看到这些词句,也不念经了,不打坐了,说没有善恶,不用取舍善恶……这是最可怕的!禅宗里也有类似的情况,“白狗咬出来的血是红的,黑狗咬出来的血也是红色的”,认为这些善念、恶念都是障碍,一切念头都要放下。但放下不等于放弃啊!所以首先要讲这些真实实有的理论,轮回、因果事实存在,自我也事实存在;然后为了舍弃这些耽执、执着,而讲无实有。执着有我,执着自我,这也是障碍。要放下的是执着,不是这些显现缘法。这是针对钝根者而讲的,为了令其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
“亦实亦非实”:也是实有,也不是实有。
针对中等根基者,为了令其将前两种耽执一并抛弃,而宣说了在名言中真实存在,在胜义当中却并非真实的两种道理。
前一种是次第讲,先讲实有的这些理论,然后再讲无实有的理论,让他这样次第地去修行、去证悟。这一种则是对两种耽执——对有、对无的耽执一并抛弃。在世俗谛中是事实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中不是事实存在,这是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也就是中观自续派的最终见解。世俗谛和名言谛是一个意思,世俗谛就是名言谛,名言谛就是世俗谛。
“非实非非实”:既不是真实,也不是非真实的,远离一切边戏。
针对利根者,为了去除一切戏论之边,从一开始就宣说既不是真实,也不是非真实的,远离一切边戏的道理,这是中观应成派的最终见解。他们直截了当地抉择万法为空,直接抉择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有无边这四边为空。从一开始就宣说了既不是真实,也不是非真实的,远离一切边戏的道理,就是大空性。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非实有。实有也是无实有,无实有也是实有,是一体的,这就是超越。
中观应成派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就是以菩萨入定的境界宣讲的;自续派是菩萨出定的时候,以这个境界宣说的,然后抉择的也是这个境界。二者差距很大。而且二者所抉择的胜义谛也不一样,前者抉择的是真实胜义谛,后者抉择的是相似的胜义谛。
“是名诸佛法”:这就是佛所讲的法,针对钝根者、中等根基者、利根者宣讲了这些道理。因此,诸佛为了对应所调化者的智慧水准,采取随机宣说或次第宣说的诸种方式阐演了佛陀之圣教。这一切教言,都是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这都是针对钝根者、中等根基者、利根者所讲的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有的就是按次第,有的一下子就是这样。
己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在此处讲的是什么?就是真如性之法相。什么是真如?什么是真如之法性?它的法相: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共五个。这五个是真如的法相,以这五个法相可以判断什么是真如,也可以说明什么是真如。
真如应当具备以下五种法相:
第一,自知不随他。“自知”就是自己知道。犹如哑巴吃糖块,他知道糖的味道,但是不能说。现在很多人都问:“我现在是不是见性了,是不是开悟了?”若是你开悟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呢?若是你见性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呢?
“不随他”,就是通过比喻、通过我们的语言无法描述。有比喻,但是通过比喻只能比量见,即所见只能是相似的。通过比喻只能了知相似的,不可能证悟真实的真如性。《中论释》中讲:“虽然圣者们以语言文字描绘了真如实相,但是,用比喻、因以及言词等等来加以描述,他人无论如何也不会通晓与承受。”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比喻,只能了解相似,无法能真正通晓、抉择,所以还是要通过修行而自知,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来亲身感受或体会,这是不可喻、不可言的。而可以喻、可以言的,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通过比喻来说明的,统统都不是真正的真如性,都不是真正的胜义谛。所以,有三种传承方式,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和补特伽罗耳传。
所谓如来密意传,就是心心相应,其实真正的法是通过心来传的。达摩祖师刚到中原,大家都来听法,他一句法也没有讲,为什么呢?因为真法用心来传。他不是没有传法,是传法了,他是通过心来传法。当时他也不是不知道这些人的根基,但就是想说明一下,真法不是用言语来传的,而是用心来传的。他怎么会不知道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个根基?
这是如来密意传,是佛与佛之间传法的一种方式。佛与佛之间是不传而传、传而不传的。佛以这种方式给谁传法?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们能接到这种传承。因为八地以上菩萨们的境界和佛的境界差距不大,虽然他们还有一些细微的所知障、习气障,但是他们的境界和佛的境界特别相似,他们能接到这个传承,所以佛在给八地以上的菩萨传法时是以如来密意传的方式。
持明表示传。什么叫持明?就是开悟者、见性者。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胜义谛),这叫持明。“持”是具有的意思,“明”就是现量见到了这种智慧和见解,这个时候已经开悟了,已经见性了。为什么叫持明表示传呢?对快要开悟、快要见性的人,以这种方式传法。加行道最后那个阶段,瓜已经熟了,快要落蒂了,那个时候可以通过持明表示传的方式传法。
你们看看那些大德高僧的传记,根本就用不着讲什么。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里面的几句话就开悟了。再如华智仁波切给他的弟子传法时,就是躺在那里,说一些无聊的话题,跟他说下面有个村子叫佐钦村,“佐钦村里面那些狗叫的声音听到没有?”就这么一句话,就开悟了。帝洛巴用鞋底击打那诺巴的额头,把那诺巴打昏了,等那诺巴醒过来的时候就开悟了。
这个时候,打你骂你都是窍诀,会开悟啊!这叫持明表示传。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悟,随时随地都可以见性,瓜熟蒂落么!若相续成熟了,一个表示,持明表示,这就是传法!到时候就是这样。它不是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来描述,来宣讲。现在密宗里很多的加持方式、灌顶方式都是持明表示传,也是一种传法。拿宝瓶给你灌甘露,也是一种持明表示传。给你灌的不是水而是甘露。现在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甘露,“是不是能治病啊,能驱魔啊?”是,但也不是。能开悟、能见性的能量叫甘露。你开悟了、见性了,同时也去病了、驱魔了。病也没有了,魔也没有了,一切吉祥了。
最差的是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什么意思?是凡夫俗子的意思。对凡夫俗子而言,若以持明表示传的方式给他传法,他也接收不到这个消息,他没法开悟。我说过:万事万物都在给我们表法,让我们开悟,但是我们得过且过,一切错过。这就是业障啊!没有办法。传法者在这儿一坐,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凡夫俗子更接不到这个消息呀!对他们来说,就得口耳相传,但是也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是相似的,没有办法。
所以,思想越简单越好,思维越简单越好,不要想太多。世界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不能较真,否则也是一种障碍。闻思的过程当中,对佛法也不能太较劲,也不能太执着,否则也是一种障碍。你越想让这颗心静下来,越静不下;你越想弄明白,越弄不明白。差不多就行了,主要是多消业、多积福,这是唯一的。…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8)观我法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