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8)觀我法品▪P3

  ..續本文上一頁?他抉擇大空性的時候,也是通過輪番交替的方式去抉擇的,先抉擇有邊,然後再抉擇無邊,接下來抉擇有無邊,最後抉擇非有非無邊。之所以他說無有承許,就是爲了抉擇大空性這樣一個真理。他抉擇有邊的時候不承許無邊。他沒有承許,但這個思想和語言是分別的,是有矛盾的,破有邊的時候可能就承許無邊,但是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是不承許的,不是他自己承許,而這是思想和語言所沒有辦法表達的,所以他就不承許無邊。他破除無邊的時候,可能又站在有邊,但是這個時候他不承許有邊。他抉擇有無邊的時候,也不承許非有非無邊。他破除非有非無邊的時候,也不承許有無邊。他就以這種方式抉擇大空性,這是最究竟的。思想和語言都是沒辦法表達的,因爲都是分別的,但是他的觀點、他最終的目的是大空性,什麼也不承許,所以他以這種方式抉擇大空性。現在我們通過邏輯這樣推理,以這種方式去抉擇,只能做到這個,別的就沒辦法了。

  

  通過邏輯推理,我們只能了知相似的勝義谛,通過這個再去抉擇,最後證悟大空性。現在我們修大圓滿加行,通過修行、消業積福,最後通過上師的竅訣,簡簡單單,就能證悟大空性。什麼叫上師的竅訣?最後業障消得差不多了,福報也積累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通過上師的竅訣,比如說通過讓你找自己心的來源、住處、去處,以這種簡簡單單的方式,你就能證悟大空性,就能真正找到這個心之自性,認識心之自性,這是最好的。主要是消業積福,通過修行,最後才能瓜熟蒂落,到時候根本用不著上師給你講這麼多大道理。爲什麼說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所謂持明表示傳,就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就能讓你開悟,瓜熟蒂落。

  

  “無生亦無滅,法性如涅槃”:一切法不生亦不滅,這樣一個寂滅法性等同于涅槃,不屬于言說以及分別念之境。

  

    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一切實非實”:即一切法是實有、非實有,是實有,不是實有。

  

  針對鈍根者,佛爲了令其依照次第趨入真實之道,而宣說了諸蘊等一切萬法都是真實實有的理論。之後爲了令其舍棄這些耽執,又闡述了這一切並非真實的道理。這就是“依照次第趨入真實之道。”

  

  否則,若一開始就講無實有,容易墮入斷滅之邊。所以我現在強調加行,強調輪回、因果,要有輪回正見、因果正見,還有皈依、發心。若是直接講空性或修無我,容易墮入斷滅之邊。現在很多修大圓滿法和禅宗法門的人裏,都有這樣的,認爲沒有善惡,不取舍善惡,這就是斷滅。大圓滿裏也講“尋覓修行自己徒勞因,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一看到這些詞句,也不念經了,不打坐了,說沒有善惡,不用取舍善惡……這是最可怕的!禅宗裏也有類似的情況,“白狗咬出來的血是紅的,黑狗咬出來的血也是紅色的”,認爲這些善念、惡念都是障礙,一切念頭都要放下。但放下不等于放棄啊!所以首先要講這些真實實有的理論,輪回、因果事實存在,自我也事實存在;然後爲了舍棄這些耽執、執著,而講無實有。執著有我,執著自我,這也是障礙。要放下的是執著,不是這些顯現緣法。這是針對鈍根者而講的,爲了令其依照次第趨入真實之道。

  

  “亦實亦非實”:也是實有,也不是實有。

  

  針對中等根基者,爲了令其將前兩種耽執一並抛棄,而宣說了在名言中真實存在,在勝義當中卻並非真實的兩種道理。

  

  前一種是次第講,先講實有的這些理論,然後再講無實有的理論,讓他這樣次第地去修行、去證悟。這一種則是對兩種耽執——對有、對無的耽執一並抛棄。在世俗谛中是事實存在,但是在勝義谛中不是事實存在,這是中觀自續派的觀點,也就是中觀自續派的最終見解。世俗谛和名言谛是一個意思,世俗谛就是名言谛,名言谛就是世俗谛。

  

  “非實非非實”:既不是真實,也不是非真實的,遠離一切邊戲。

  

  針對利根者,爲了去除一切戲論之邊,從一開始就宣說既不是真實,也不是非真實的,遠離一切邊戲的道理,這是中觀應成派的最終見解。他們直截了當地抉擇萬法爲空,直接抉擇有邊、無邊、有無邊、非有無邊這四邊爲空。從一開始就宣說了既不是真實,也不是非真實的,遠離一切邊戲的道理,就是大空性。既不是實有,也不是非實有。實有也是無實有,無實有也是實有,是一體的,這就是超越。

  

  中觀應成派是菩薩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就是以菩薩入定的境界宣講的;自續派是菩薩出定的時候,以這個境界宣說的,然後抉擇的也是這個境界。二者差距很大。而且二者所抉擇的勝義谛也不一樣,前者抉擇的是真實勝義谛,後者抉擇的是相似的勝義谛。

  

  “是名諸佛法”:這就是佛所講的法,針對鈍根者、中等根基者、利根者宣講了這些道理。因此,諸佛爲了對應所調化者的智慧水准,采取隨機宣說或次第宣說的諸種方式闡演了佛陀之聖教。這一切教言,都是證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這都是針對鈍根者、中等根基者、利根者所講的證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有的就是按次第,有的一下子就是這樣。

    

  己二、宣說真如性之法相: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在此處講的是什麼?就是真如性之法相。什麼是真如?什麼是真如之法性?它的法相: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共五個。這五個是真如的法相,以這五個法相可以判斷什麼是真如,也可以說明什麼是真如。

  

  真如應當具備以下五種法相:

  

  第一,自知不隨他。“自知”就是自己知道。猶如啞巴吃糖塊,他知道糖的味道,但是不能說。現在很多人都問:“我現在是不是見性了,是不是開悟了?”若是你開悟了,自己怎麼不知道呢?若是你見性了,自己怎麼不知道呢?

  

  “不隨他”,就是通過比喻、通過我們的語言無法描述。有比喻,但是通過比喻只能比量見,即所見只能是相似的。通過比喻只能了知相似的,不可能證悟真實的真如性。《中論釋》中講:“雖然聖者們以語言文字描繪了真如實相,但是,用比喻、因以及言詞等等來加以描述,他人無論如何也不會通曉與承受。”通過這些語言、文字、比喻,只能了解相似,無法能真正通曉、抉擇,所以還是要通過修行而自知,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來親身感受或體會,這是不可喻、不可言的。而可以喻、可以言的,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的,通過比喻來說明的,統統都不是真正的真如性,都不是真正的勝義谛。所以,有叁種傳承方式,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和補特伽羅耳傳。

  

  所謂如來密意傳,就是心心相應,其實真正的法是通過心來傳的。達摩祖師剛到中原,大家都來聽法,他一句法也沒有講,爲什麼呢?因爲真法用心來傳。他不是沒有傳法,是傳法了,他是通過心來傳法。當時他也不是不知道這些人的根基,但就是想說明一下,真法不是用言語來傳的,而是用心來傳的。他怎麼會不知道當時大多數人都不是這個根基?

  

  這是如來密意傳,是佛與佛之間傳法的一種方式。佛與佛之間是不傳而傳、傳而不傳的。佛以這種方式給誰傳法?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們能接到這種傳承。因爲八地以上菩薩們的境界和佛的境界差距不大,雖然他們還有一些細微的所知障、習氣障,但是他們的境界和佛的境界特別相似,他們能接到這個傳承,所以佛在給八地以上的菩薩傳法時是以如來密意傳的方式。

  

  持明表示傳。什麼叫持明?就是開悟者、見性者。現量見到了諸法的實相(勝義谛),這叫持明。“持”是具有的意思,“明”就是現量見到了這種智慧和見解,這個時候已經開悟了,已經見性了。爲什麼叫持明表示傳呢?對快要開悟、快要見性的人,以這種方式傳法。加行道最後那個階段,瓜已經熟了,快要落蒂了,那個時候可以通過持明表示傳的方式傳法。

  

  你們看看那些大德高僧的傳記,根本就用不著講什麼。六祖慧能聽到《金剛經》裏面的幾句話就開悟了。再如華智仁波切給他的弟子傳法時,就是躺在那裏,說一些無聊的話題,跟他說下面有個村子叫佐欽村,“佐欽村裏面那些狗叫的聲音聽到沒有?”就這麼一句話,就開悟了。帝洛巴用鞋底擊打那諾巴的額頭,把那諾巴打昏了,等那諾巴醒過來的時候就開悟了。

  

  這個時候,打你罵你都是竅訣,會開悟啊!這叫持明表示傳。隨時隨地都可以開悟,隨時隨地都可以見性,瓜熟蒂落麼!若相續成熟了,一個表示,持明表示,這就是傳法!到時候就是這樣。它不是通過語言或者文字來描述,來宣講。現在密宗裏很多的加持方式、灌頂方式都是持明表示傳,也是一種傳法。拿寶瓶給你灌甘露,也是一種持明表示傳。給你灌的不是水而是甘露。現在很多人不明白什麼叫甘露,“是不是能治病啊,能驅魔啊?”是,但也不是。能開悟、能見性的能量叫甘露。你開悟了、見性了,同時也去病了、驅魔了。病也沒有了,魔也沒有了,一切吉祥了。

  

  最差的是補特伽羅耳傳。補特伽羅是什麼意思?是凡夫俗子的意思。對凡夫俗子而言,若以持明表示傳的方式給他傳法,他也接收不到這個消息,他沒法開悟。我說過:萬事萬物都在給我們表法,讓我們開悟,但是我們得過且過,一切錯過。這就是業障啊!沒有辦法。傳法者在這兒一坐,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說,凡夫俗子更接不到這個消息呀!對他們來說,就得口耳相傳,但是也很難明白,即使明白了也是相似的,沒有辦法。

  

  所以,思想越簡單越好,思維越簡單越好,不要想太多。世界上沒有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不能較真,否則也是一種障礙。聞思的過程當中,對佛法也不能太較勁,也不能太執著,否則也是一種障礙。你越想讓這顆心靜下來,越靜不下;你越想弄明白,越弄不明白。差不多就行了,主要是多消業、多積福,這是唯一的。…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8)觀我法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