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找到,所以是“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见者”就是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逻辑去观察而最终了知我执和我所执不存在,或通过自己亲身体会了知我执和法执不存在(或者说我和我所不存在)的这个人,就是瑜伽士。一观察的时候,瑜伽士这样一个人也是不存在的,见不到实有的、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一个人。他也是“无我、我所执”,也一样找不到现见或者了知的这个人,也没有另外见到或找到这个人。
在胜义谛上,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不存在不等于任何时候都不存在。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瑜伽士是空,但是真空不空。
内外我我所,若尽灭无有,
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
“内”指五蕴。如果能将对于内执受的五蕴,以及外摄受的诸法,依次执为我与我所的萨迦耶见灭尽,就能遮破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以及我语取在内的四取。妄想执着,将我、我所视为实有、真有,这个能取心叫萨迦耶见。
取也灭尽了,如果此等四取能够灭尽,则具备三有之相的受生也会随之而灭尽。这个生也就灭尽了,没有生就没有灭。无生无灭,这就是般若空性,也就是真正的诸法实相。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烦恼灭故”:业和烦恼没有了,所取的境——我和我所不存在,能取的心——我执和我所执也不存在。所谓的萨迦耶见就是我执,就是执着。我执是根,把这个根拔掉,烦恼就无法生起来了。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了。为什么造业?因为有烦恼。不造业了,就没有业了;没有业了,就不轮回了。
业有善业、恶业,这个善业指的是有漏的善业。有恶业,恶业导致堕落三恶趣;有善业,善业导致在上三道里轮转。始终都是轮回。有烦恼就是漏。虽然你行善,虽然你积德,但你若还有烦恼,就是有漏的业,只能得到世间的福报,只能得到人天的安乐,无法能够摆脱轮回,解脱痛苦。因为六道轮回里只有痛苦,没有安乐。
“名之为解脱”:因为没有烦恼,没有业力的牵引,不再六道轮回了,这叫解脱。以前也给大家讲过,有业力的牵引然后流转六道,这叫轮回。若没有业力的牵引,虽然在六道里,但是不属于轮回。乘愿再来的佛菩萨也在六道里,但是没有业力的牵引,所以不属于六道。这些众生凡夫在六道里,而且还有业力的牵引,所以属于六道轮回。属于六道轮回的,就是痛苦的。
“业烦恼非实”:这些业——善业、恶业,以及贪嗔痴等烦恼,都不是实有的。什么叫烦恼为菩提?就是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你去观察它的本性,它的本性也是空性,这叫“烦恼为菩提”。我们特别害怕生起烦恼,但是对于真正的觉者来说,生烦恼不是特别可怕,生起一个烦恼,就能遇见一个法身,增长一分智慧,这就是空性。
“入空戏论灭”:有人说:“我业力重,我烦恼重……”若是有智慧,业可以转为道用,烦恼也可以转为菩提,可以直接趋入空性的真理,证悟空性。这样,自然“戏论灭”,这些妄想分别念自然就灭尽,没有了。一转为道用,一转为菩提,直接就融入空性见,直接就可以安住于本觉当中,一切戏论、这些分别念、妄念都自然灭尽,没有了。
没有分别,不分别,但是这个时候还要分辨,能分辨。我们现在是分别,不是分辨。我们没有分辨的能力,无法分辨善恶、取舍善恶。现在很多人都说:“不能分别啊!”的确是不能分别,但是要分辨啊!要分辨好和坏、善和恶、我和他等。难道我和他都不分辨,不可能吧?他吃饭不等于你吃饭,你喝水不等于他喝水,这还是有分别的。
所以,有时候是在相上讲的,有时候是在体上讲的,都是一体的,这是要明白的。什么叫智慧?思想不堕落二边,行为不堕落二边,这是真正的智者,是具有智慧的人。佛也有忿怒相和寂静相,该忿怒还得忿怒,该寂静还得寂静,但这个得有分辨能力。这里还有个“该”字。不该忿怒的时候忿怒,那是造业;不该寂静的时候寂静,那是造业,就是凡夫了,因为他没有这个分辨能力,他也把握不好这个适度。能把握适度叫智慧!
庚三、驳斥与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这叫佛!
也许有人想:“这叫佛啊?这不是相互矛盾吗,这哪是佛啊?这是一个愚者的做法,连对“我”都做不到前后不相违,一会儿又说有我,一会儿又说无我。”这就是智慧,这是相似矛盾,实际不矛盾。
为什么说佛法是活的?就是这个意思。年代和年代不同,地区和地区不同,人和人不同。什么叫智慧?圆通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叫智慧。说起来容易,要做到难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能力,处处都会碰到障碍,这就是凡夫。圆通灵活,随机应变,这是智慧,这是佛。他不会有障碍,无论是在地狱里还是在天堂里,他的心灵上不会有障碍,不会有烦恼痛苦。
所谓“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这都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言。有时候对有些人就要这样讲:““我”存在,轮回也存在。若是“我”造业了,就要轮回。”这也是事实,这样讲也是对的。有时候对一些众生讲:““我”不存在,轮回也不存在。”为什么?因为要去掉对轮回、对“我”的执着。前者说轮回存在,“我”也存在,若是“我”造业,会六道轮回,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取舍善恶,为了分辨善恶。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要分辨善恶、取舍善恶。对有些众生来说,尤其是刚开始,就要讲“自我存在,若不分辨善恶,不取舍善恶,就要六道轮回,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然后进一步讲“无我,自我不存在,轮回不存在,善恶因果也不存在”,这是为了去除对这些法的执着。前者是在相上讲的,后者是在体上讲的,始终不矛盾。
我给大家讲“要认真但不执着”、“放下不放弃”,就是这个意思。要分辨善恶,要取舍善恶,这叫认真。不执着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分辨善恶、取舍善恶。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佛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诸法实相上,既不是有我,也不是无我。因为什么?这二者都是边——有边和无边。佛在经中讲:“迦叶,我者乃为第一边,无我者乃为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这里讲的就是中道。
诸法究竟实相当中,不是有我,也不是无我。因为什么?因为无论是有我,还是无我,都是我们思想的范畴、言语的范畴,都不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远离一切分别,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通过言语无法能够阐述,通过我们的思想无法能够衡量,因为它是超越的。所以大家要相信不可思议。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人不是学佛人,不可能解脱烦恼与痛苦。
现在很多科学家做什么事情都是通过自己的逻辑去观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很多都是无法解释的,很多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非得去解释,为什么非得去做个判断呢?也许今天做的决定,一到明天的时候就被推翻了,这些人真可怜!
诸法的究竟实相是超越的。佛陀讲宇宙的时候,讲的是十法界,除了六道轮回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都不同,声闻无法能够衡量缘觉的境界,缘觉无法能够衡量菩萨的境界,菩萨无法能够衡量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才是最究竟的,佛能衡量一切,除了佛,谁也没有这个能力。
诸法之实相当中,不是有我,也不是非我。这个有和无都是我们思想的范畴,有就不是无,无就不是有。而诸法的实相是什么?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是一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矛盾、能圆融的时候,你才有智慧,这叫真正的智慧。之前都是识,不是智。所以,我们经常讲要“转识成智”,识是烦恼的根,是非理作意。
佛先说有我,然后说无我;对有些人说有我,对有些人说无我。这都看似矛盾,实际不矛盾。针对所化众生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说法。佛法里所讲的,包括戒律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主要是你得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若是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都会变成造业。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诸法究竟的实相当中,不是有我,不是非有我。为什么?因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妙有”是“有”,但是这个“有”是非有,也不是有。“真空”是说空,接着又说不空;“妙有”说有,接着又说非有。
佛在经中讲:“迦叶,我者乃为第一边,无我者乃为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第一、第二讲的是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讲的才是中道。“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什么意思?就是不可想、不可说的意思。什么叫中?不堕落二边叫中,这个中也不是实有。这个中道是不是存在?不是。能保持这个中,就可以为道,就能到达轮回的彼岸,就能到达佛果。《宝鬘论》里也讲:“如是我无我,实有不可得,是故佛尽遮,我无我二见。”所以究竟实相当中,有我、无我都是边。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诸法实相者”:就是诸法的实相。
“心行言语断”:“心行”指心的行境。这是指不是我们思想的范畴,不可想。“言语断”,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因为这是胜义谛,不是世俗谛。所谓“世俗”,有时候指属于世间的这些人,此处指的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识的范畴,感官所觉知的这些。感官所了知的这些东西都属于是世俗谛,不是胜义谛。这里讲的是胜义谛,胜义谛是超越的,不是我们思想的范畴,也不是通过我们的语言可以描述的。
为什么中观应成派总说自己没有承许呢…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8)观我法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