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2)觀如來品▪P2

  ..續本文上一頁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中論釋》裏講:真實義中的如來,既不能說是空性,也不能說是非空;既不能說是空與非空兩者皆俱,也不能說是空與非空兩者皆不俱。絕不能說以上四種情形的如來存在,因爲真實義是不存在四邊戲論的。真實義中的如來遠離四邊戲論。所以,說空不合理,說不空也不合理,說空而不空也不合理,都是不合理的。因爲這都是四邊戲論,都是分別的,而真實義中的如來是遠離分別的。

  

  前面講過,怎麼說都是錯的。說“有”是錯的,說“無”是錯的,說“有無”是錯的,說“非有非無”也是錯的。如果你要去想,得到的結果都是錯的;你要去說,說出來的、能說的都是錯的。因爲真實義如來不可思、不可議、不可喻、不可言,他不是語言的範疇,也不是我們意識的範疇。

  

  “但以假名說”:有時佛講如來實有;有時說如來是空;有時說世俗谛上有,勝義上無、空;有時說也不是空,也不是有。既然能想到的、說到的就都是錯的,不是真實義中的如來,那麼這些說法是爲了什麼?這都是爲了令世人趨入勝義之境,一步一步領進真實義的如來當中,這叫引導。

  

  現在,我們講《中觀根本慧論》,通過邏輯去推理諸法的究竟實相,沒法能夠說明真實的如來,也不可能真正達到究竟實相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先認識相似的如來,認識相似的諸法的究竟實相,然後以此去修行,最終就能達到真實的境界當中。這是爲了令世人趨入勝義之境。

  

  若真想解脫、成就,這是必經之路。也許這些理論我們不願意學,也不懂。但是你不懂也得懂,不想學也得學。因爲你不是想解脫嗎?你不是想成就嗎?若是你想解脫、想成就,僅僅嘴上說“不可得、不可得”沒有用,口頭說“放下、放下”沒有用。你要明白,明白了才能放下。

  

  現在要現量見到諸法的實相,要徹底放下,你做不到,但是可以比量見到諸法的實相,這樣也可以放下一些粗大的分別執著,這也是一種修行,也是修行的一個開始。光說沒有用。有人說:“那是,放下了就行,但是放不下呀!”爲什麼放不下?就是不明白,明白了就能放下了,自然而然,瓜熟蒂落。你不明白能放下嗎?

  

  我們經常講,看破才能放下。看破是什麼意思?就是看明白、看透的意思。你看透了、看明白了諸法的實相和真理,你才能放下,心裏才不會分別執著,才不會這樣此起彼伏、浮躁,才能平靜。本具的光明、智慧自然就顯現了。但是心態放不下。若心態放不下,心不淨,功德就出不來。我們觀想佛觀不出來,越想見性越糊塗,越不得見性。

  

  這都是要明白的!有沒有認真思維?有沒有認真觀察?沒有!對自己太不負責任了,還口口聲聲說:“我要解脫,我要成就”,卻不抓住解脫、成佛的這個機會。我們都是這樣,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這叫業障!今天頭疼了,明天肚子痛了,“哎呦,業障重……”這不算是業障。今天身體稍微不舒服了,有病了,頭疼,肚子壞了,我覺得是正常,這不叫業障。因爲這個肉體有時候出毛病是很正常的。就像機器一樣,用的時間長了,或者沒有按要求使用,也會壞,這很正常,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現在我們口口聲聲說要解脫、要成佛,但是不珍惜解脫成佛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業障啊!

  

  其實這些很簡單。若是你認真去思維,認真去觀察,沒有什麼難的。諸法的本性也好,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好,它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最簡單的,我們複雜化了,這叫愚癡顛倒!最簡單的不明白,最容易的做不到,搞得那麼複雜,那麼難,這就是業障。

  

  而且需橫掃一切增益之見(爲了遣除這些邪思邪見),或者爲了假立名言的目的(名言當中都有,名言當中可以存在),佛才宣說空性等等這些。

  

  其實,我們說空性也是不對的,“萬法皆空”,但是現在只能這樣說了。

  

    常無常等四,本寂何處有?  

  邊無邊等四,本寂何處有?

  

  “常無常等四,本寂何處有”:恒常、無常以及恒常與無常兩者皆具、恒常與無常兩者皆不具,這些四邊自性的邊執戲論都是本來寂滅的,都不存在,都是不合理的。那些宗派認爲涅槃、如來都是無常的,這是錯誤的;有的則認爲如來是恒常的,如來藏是恒常的,這也是錯誤的;有的認爲恒常與無常兩者皆俱,這也是錯誤的;有的認爲恒常與無常兩者皆不俱,這也是錯誤的。這都是四邊自性的邊執戲論,與真實勝義中的如來相違背,是錯誤的。

  

  “邊無邊等四”:有邊、無邊、有邊與無邊兩者皆不俱、有邊與無邊兩者皆俱,這都是錯誤的。本來寂滅,何處有?

  

  所謂的如來,既是遠離四邊的空性,也是平等的真如性。

    

  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  

  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

  

  “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邪見深厚者”指這些凡夫。凡夫補特伽羅因爲對“如來以自性而存在”懷著深厚強烈的耽著,繼而成爲一種執取,並以分別之心妄加揣度,而說如來在涅槃之後存在或者是不存在。

  

  耽執如來以自性存在,特別執著色身佛。“哎呦!我見到阿彌陀佛了;哎呦!我見到觀音菩薩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可執著的?就執著這些現象。“哎呦!法會太殊勝了!佛現身了!我也看到了!”你著魔了!哪有見佛呀?還有的人執著空,認爲一切都是空的。

  

  “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無論是執著實有,還是執著無實有,都是錯誤的。真正的如來是“寂滅相”,是遠離四邊八戲的,遠離一切邊,遠離一切戲論。

  

  有的執著一些實有法爲如來,有的執著所謂的空性(單空)爲真如或者如來,這都是錯誤的。一講有,有的人就執著如來是實有的;一講如來是空的,有的人就害怕。

  

  以前有很多人聽到諸如“如來是空的”的見解就吐血而亡。今天在座的各位沒有太大反應,有兩種情況。《中觀四百論》中雲:“不知無怖畏,遍知亦複然。”第一種,什麼也不知道,對真如、對如來沒有任何研究,也沒有任何了知,所以就沒有感覺。這種人就沒有恐怖和畏懼。一聽到如來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沒有感覺。第二種,所謂“遍知”,就是已經明白了。對他來說,也沒有恐怖和畏懼。大家觀察一下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反應,因爲什麼?是因爲“不知無怖畏”,還是因爲“遍知亦複然”?

  

  還有一種情況,如《中觀四百論》中雲:“定有少分者,而生于怖畏。”稍微有一點兒研究、知道一些的人,容易産生這種恐怖和畏懼。以前,佛一講大空性的時候,很多小阿羅漢心裏非常恐懼、害怕,甚至吐血而亡。因爲他們對無我和空性有研究,但是他們認爲該存在的還是存在。一旦說“一切都不存在”,一旦說“所謂的如來也是虛假的”,他們就受不了,吐血而亡。

  

  大家看看自己是哪一種人?你也肯定包括在裏面。是“不知無怖畏”還是“遍知亦複然”,還是“定有少分者,而生于怖畏”?

  

    如是性空中,思維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分別于有無。

  

  “如是性空中,思維亦不可”:前面已經進行過觀察,沒有實有法,只有空性。通過觀察量去觀察、思維的時候,什麼也不可得,都是不存在的。

  

  “如來滅度後,分別于有無”:前面講過,說有、說無、說有無、說非有非無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在“如來滅度後”,有的說是實有,有的說不是實有、空的,這就是這些人的分別嘛!以分別心假立。很多宗派有這種情況,分別如來滅度以後,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或不存在等。其實各種說法統統都是不合理的。

  

    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

  

  “如來過戲論”:所謂的如來是超越戲論的,他遠離八邊戲論。

  

  “而人生戲論”:世間人怎麼說、怎麼想都是戲論,都是邊。

  

  “戲論破慧眼”:以妄加戲論破壞了慧眼,分別執著。一說有就視爲實有,一說無就視爲無實有、單空,怎麼說都是邊。

  

  不墮落二邊,在一切的境界、對境當中能夠把握適度,這叫智慧。能把握適度的時候,不會有任何障礙,不會有任何的煩惱,一切都通達無礙。

  

  有的人與環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都不和諧。“這個環境我適應不了,那個環境我也適應不了……”在這個環境裏呆久了不想呆,在那個環境裏呆久了又不想呆。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時間久了又不行了。剛開始喜歡,後來又不喜歡,總是挑叁揀四,不停地找事。爲什麼呢?不是因爲環境,因爲某個人,而是因爲你自己缺乏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到哪裏都是這樣的,不會有圓滿的,不會有清淨的。所謂不清淨、不圓滿,都是自己的心。所以,換環境、換同事、換終身伴侶都解決不了問題。

  

  怎麼辦?以正知正見降伏自己的心。你把自己的心調整好,一切都圓滿。所以,想把握命運就要把握心態。心態把握住了,命運就把握住了;心態改變了,命運就改變了。所以,佛講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自己的心態。對于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來說,改變命運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掌握命運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是皆不見佛”:這個人就見不到真實的如來啊!越想把這顆心靜下來,越靜不下來;越想明白諸法的究竟實相,越不明白。越學越糊塗,越修越沒有信心,這就是盲修瞎煉的結果。

  

  有的人就執著聞法,有的人就執著打坐。有的人說:“我不聞法,我要打坐!”有的人說:“我不打坐,我要聞法!”有的人說:“我要打坐,我要聞法,我不幹活!我不是來幹活的!”這都是執著。越執著越不能成就,包括學佛修行也是隨緣而做,該打坐打坐,該聞法聞法,該幹活幹活,一切無怨無悔,怎麼都行,這叫修行。

  

  禅宗裏有個公案,一頭牛特別犟,讓它往西,它要往東,讓它往東,它要往西,特別不聽話。後來通過訓練,怎麼都行了。你真正想修行、想成就,就要這樣,這才是降伏了你的相續。修行就要修煉自己的個性,怎麼都行,這時才是真正成就。

  

   己叁、以此理類推他法:

  

  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

  

  “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真實的如來遠離戲論之自性,也是世間萬物的自性。

  

  “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與如來無有自性的法性一樣,世間一切法也無有自性。

  

  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佛即是衆生,衆生即是佛。所以,它們是無二無別、平等一味的。所謂的清淨刹土,你去尋找,發現找不到。什麼是淨土,什麼是塵土呢?就是一念之間。念轉過來了,就是淨土;念沒有轉過來,就是塵土。所以,若是你念轉過來了,在地獄、在天堂沒有差別,地獄裏也是清淨刹土。若是你念轉不過來,在天堂、在清淨刹土顯現的也是地獄。一念之間,都是心。不要到外邊去找問題,也不要到外面去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否則就不是修行人了。想解決問題,往內找,從心入手,這就對了,這叫修行。

  

  其實吃喝拉撒都可以有,佛在世的的時候也是一樣吃喝拉撒,但是內心的境界不同。一個是在清淨刹土裏,一個是在這樣一個不清淨的刹土當中;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快樂的,一個是痛苦的。這就是差別,外表上不一定有太多的差別。

  

  佛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但不是誰都能感覺得到的。佛有特別莊嚴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但也不是誰都能見得到的。所謂感應,有緣的衆生才能感覺得到,才能見到。若是這些廣大的神通、不可思議的東西誰都能見到,那不用說那些外道,內道的善星比丘、提婆達多爲什麼生起邪見,爲什麼總跟佛爭鬥呢?提婆達多經常跟佛鬥,因爲他見不到佛的功德。善星比丘跟隨佛那麼多年,也沒有見到佛的功德,最後離開了。

  

  所謂轉變,是心的轉變。所以說“佛度有緣人”,在有緣的衆生面前,佛是圓滿的,佛也可以度化他,沒有問題。但對無緣的衆生來說,佛也不是那麼圓滿的,佛也沒法度化他。都在于心,不在于形式。大家若真想解脫,就去改變自己心的相續,去降伏自己內心的煩惱和分別執著,這是最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2)觀如來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