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中论释》里讲:真实义中的如来,既不能说是空性,也不能说是非空;既不能说是空与非空两者皆俱,也不能说是空与非空两者皆不俱。绝不能说以上四种情形的如来存在,因为真实义是不存在四边戏论的。真实义中的如来远离四边戏论。所以,说空不合理,说不空也不合理,说空而不空也不合理,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这都是四边戏论,都是分别的,而真实义中的如来是远离分别的。
前面讲过,怎么说都是错的。说“有”是错的,说“无”是错的,说“有无”是错的,说“非有非无”也是错的。如果你要去想,得到的结果都是错的;你要去说,说出来的、能说的都是错的。因为真实义如来不可思、不可议、不可喻、不可言,他不是语言的范畴,也不是我们意识的范畴。
“但以假名说”:有时佛讲如来实有;有时说如来是空;有时说世俗谛上有,胜义上无、空;有时说也不是空,也不是有。既然能想到的、说到的就都是错的,不是真实义中的如来,那么这些说法是为了什么?这都是为了令世人趋入胜义之境,一步一步领进真实义的如来当中,这叫引导。
现在,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通过逻辑去推理诸法的究竟实相,没法能够说明真实的如来,也不可能真正达到究竟实相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先认识相似的如来,认识相似的诸法的究竟实相,然后以此去修行,最终就能达到真实的境界当中。这是为了令世人趋入胜义之境。
若真想解脱、成就,这是必经之路。也许这些理论我们不愿意学,也不懂。但是你不懂也得懂,不想学也得学。因为你不是想解脱吗?你不是想成就吗?若是你想解脱、想成就,仅仅嘴上说“不可得、不可得”没有用,口头说“放下、放下”没有用。你要明白,明白了才能放下。
现在要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要彻底放下,你做不到,但是可以比量见到诸法的实相,这样也可以放下一些粗大的分别执着,这也是一种修行,也是修行的一个开始。光说没有用。有人说:“那是,放下了就行,但是放不下呀!”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不明白,明白了就能放下了,自然而然,瓜熟蒂落。你不明白能放下吗?
我们经常讲,看破才能放下。看破是什么意思?就是看明白、看透的意思。你看透了、看明白了诸法的实相和真理,你才能放下,心里才不会分别执着,才不会这样此起彼伏、浮躁,才能平静。本具的光明、智慧自然就显现了。但是心态放不下。若心态放不下,心不净,功德就出不来。我们观想佛观不出来,越想见性越糊涂,越不得见性。
这都是要明白的!有没有认真思维?有没有认真观察?没有!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还口口声声说:“我要解脱,我要成就”,却不抓住解脱、成佛的这个机会。我们都是这样,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这叫业障!今天头疼了,明天肚子痛了,“哎呦,业障重……”这不算是业障。今天身体稍微不舒服了,有病了,头疼,肚子坏了,我觉得是正常,这不叫业障。因为这个肉体有时候出毛病是很正常的。就像机器一样,用的时间长了,或者没有按要求使用,也会坏,这很正常,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现在我们口口声声说要解脱、要成佛,但是不珍惜解脱成佛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业障啊!
其实这些很简单。若是你认真去思维,认真去观察,没有什么难的。诸法的本性也好,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好,它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最简单的,我们复杂化了,这叫愚痴颠倒!最简单的不明白,最容易的做不到,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难,这就是业障。
而且需横扫一切增益之见(为了遣除这些邪思邪见),或者为了假立名言的目的(名言当中都有,名言当中可以存在),佛才宣说空性等等这些。
其实,我们说空性也是不对的,“万法皆空”,但是现在只能这样说了。
常无常等四,本寂何处有?
边无边等四,本寂何处有?
“常无常等四,本寂何处有”:恒常、无常以及恒常与无常两者皆具、恒常与无常两者皆不具,这些四边自性的边执戏论都是本来寂灭的,都不存在,都是不合理的。那些宗派认为涅槃、如来都是无常的,这是错误的;有的则认为如来是恒常的,如来藏是恒常的,这也是错误的;有的认为恒常与无常两者皆俱,这也是错误的;有的认为恒常与无常两者皆不俱,这也是错误的。这都是四边自性的边执戏论,与真实胜义中的如来相违背,是错误的。
“边无边等四”:有边、无边、有边与无边两者皆不俱、有边与无边两者皆俱,这都是错误的。本来寂灭,何处有?
所谓的如来,既是远离四边的空性,也是平等的真如性。
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
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邪见深厚者”指这些凡夫。凡夫补特伽罗因为对“如来以自性而存在”怀着深厚强烈的耽着,继而成为一种执取,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说如来在涅槃之后存在或者是不存在。
耽执如来以自性存在,特别执着色身佛。“哎呦!我见到阿弥陀佛了;哎呦!我见到观音菩萨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可执着的?就执着这些现象。“哎呦!法会太殊胜了!佛现身了!我也看到了!”你着魔了!哪有见佛呀?还有的人执着空,认为一切都是空的。
“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无论是执着实有,还是执着无实有,都是错误的。真正的如来是“寂灭相”,是远离四边八戏的,远离一切边,远离一切戏论。
有的执着一些实有法为如来,有的执着所谓的空性(单空)为真如或者如来,这都是错误的。一讲有,有的人就执着如来是实有的;一讲如来是空的,有的人就害怕。
以前有很多人听到诸如“如来是空的”的见解就吐血而亡。今天在座的各位没有太大反应,有两种情况。《中观四百论》中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第一种,什么也不知道,对真如、对如来没有任何研究,也没有任何了知,所以就没有感觉。这种人就没有恐怖和畏惧。一听到如来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没有感觉。第二种,所谓“遍知”,就是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也没有恐怖和畏惧。大家观察一下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什么?是因为“不知无怖畏”,还是因为“遍知亦复然”?
还有一种情况,如《中观四百论》中云:“定有少分者,而生于怖畏。”稍微有一点儿研究、知道一些的人,容易产生这种恐怖和畏惧。以前,佛一讲大空性的时候,很多小阿罗汉心里非常恐惧、害怕,甚至吐血而亡。因为他们对无我和空性有研究,但是他们认为该存在的还是存在。一旦说“一切都不存在”,一旦说“所谓的如来也是虚假的”,他们就受不了,吐血而亡。
大家看看自己是哪一种人?你也肯定包括在里面。是“不知无怖畏”还是“遍知亦复然”,还是“定有少分者,而生于怖畏”?
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前面已经进行过观察,没有实有法,只有空性。通过观察量去观察、思维的时候,什么也不可得,都是不存在的。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前面讲过,说有、说无、说有无、说非有非无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在“如来灭度后”,有的说是实有,有的说不是实有、空的,这就是这些人的分别嘛!以分别心假立。很多宗派有这种情况,分别如来灭度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或不存在等。其实各种说法统统都是不合理的。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如来过戏论”:所谓的如来是超越戏论的,他远离八边戏论。
“而人生戏论”:世间人怎么说、怎么想都是戏论,都是边。
“戏论破慧眼”:以妄加戏论破坏了慧眼,分别执着。一说有就视为实有,一说无就视为无实有、单空,怎么说都是边。
不堕落二边,在一切的境界、对境当中能够把握适度,这叫智慧。能把握适度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障碍,不会有任何的烦恼,一切都通达无碍。
有的人与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都不和谐。“这个环境我适应不了,那个环境我也适应不了……”在这个环境里呆久了不想呆,在那个环境里呆久了又不想呆。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时间久了又不行了。刚开始喜欢,后来又不喜欢,总是挑三拣四,不停地找事。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环境,因为某个人,而是因为你自己缺乏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到哪里都是这样的,不会有圆满的,不会有清净的。所谓不清净、不圆满,都是自己的心。所以,换环境、换同事、换终身伴侣都解决不了问题。
怎么办?以正知正见降伏自己的心。你把自己的心调整好,一切都圆满。所以,想把握命运就要把握心态。心态把握住了,命运就把握住了;心态改变了,命运就改变了。所以,佛讲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自己的心态。对于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来说,改变命运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掌握命运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是皆不见佛”:这个人就见不到真实的如来啊!越想把这颗心静下来,越静不下来;越想明白诸法的究竟实相,越不明白。越学越糊涂,越修越没有信心,这就是盲修瞎炼的结果。
有的人就执着闻法,有的人就执着打坐。有的人说:“我不闻法,我要打坐!”有的人说:“我不打坐,我要闻法!”有的人说:“我要打坐,我要闻法,我不干活!我不是来干活的!”这都是执着。越执着越不能成就,包括学佛修行也是随缘而做,该打坐打坐,该闻法闻法,该干活干活,一切无怨无悔,怎么都行,这叫修行。
禅宗里有个公案,一头牛特别犟,让它往西,它要往东,让它往东,它要往西,特别不听话。后来通过训练,怎么都行了。你真正想修行、想成就,就要这样,这才是降伏了你的相续。修行就要修炼自己的个性,怎么都行,这时才是真正成就。
己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真实的如来远离戏论之自性,也是世间万物的自性。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与如来无有自性的法性一样,世间一切法也无有自性。
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所以,它们是无二无别、平等一味的。所谓的清净刹土,你去寻找,发现找不到。什么是净土,什么是尘土呢?就是一念之间。念转过来了,就是净土;念没有转过来,就是尘土。所以,若是你念转过来了,在地狱、在天堂没有差别,地狱里也是清净刹土。若是你念转不过来,在天堂、在清净刹土显现的也是地狱。一念之间,都是心。不要到外边去找问题,也不要到外面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否则就不是修行人了。想解决问题,往内找,从心入手,这就对了,这叫修行。
其实吃喝拉撒都可以有,佛在世的的时候也是一样吃喝拉撒,但是内心的境界不同。一个是在清净刹土里,一个是在这样一个不清净的刹土当中;一个是烦恼,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快乐的,一个是痛苦的。这就是差别,外表上不一定有太多的差别。
佛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但不是谁都能感觉得到的。佛有特别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但也不是谁都能见得到的。所谓感应,有缘的众生才能感觉得到,才能见到。若是这些广大的神通、不可思议的东西谁都能见到,那不用说那些外道,内道的善星比丘、提婆达多为什么生起邪见,为什么总跟佛争斗呢?提婆达多经常跟佛斗,因为他见不到佛的功德。善星比丘跟随佛那么多年,也没有见到佛的功德,最后离开了。
所谓转变,是心的转变。所以说“佛度有缘人”,在有缘的众生面前,佛是圆满的,佛也可以度化他,没有问题。但对无缘的众生来说,佛也不是那么圆满的,佛也没法度化他。都在于心,不在于形式。大家若真想解脱,就去改变自己心的相续,去降伏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分别执着,这是最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32)观如来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