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陰十魔)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1],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2],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mèi睡著)寱(yì呓,夢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爲,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3],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4],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5],以爲其本。
[1]雖未漏盡:雖未得漏盡通。漏,流失、漏泄之意,又爲煩惱的別名。
[2] 意生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入聖位之菩薩依“意”所化生之身。
[3]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若第八識所含六識種子之動念盡,則六識中的枝末浮想銷除。
[4] 一倫生死,首尾圓照:一切倫類,十二類衆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首從卵生,尾至非無想生,皆能圓滿覺照,知其生從何來,死向何去。
[5] 融通妄想:想陰能融通變化,使心隨境轉,或使境隨心轉。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1],不遭邪慮[2],圓(圓通)定(妙定)發(開發)明(顯明),叁摩地中,心愛圓明[3],銳(銳利)其精思,貪求善巧[4]。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5]。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fū布置,擺開)座說法。其形斯須[6],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爲帝釋[7],或爲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爲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 虛妙:虛,受陰已盡故言虛。妙,達于微妙之境,即産生離身作用,如鳥出籠,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2]不遭邪慮:不遭遇受陰邪慮所惑。
[3]心愛圓明:心愛圓明妙用之境界。
[4]善巧:各種善巧變化,方便教化衆生。
[5]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飛遣精魅以附他人之身,資長他的邪慧,使他能夠口說相似之經法。受陰盡後,魔便不能入此修行人之心腑,因此附在受其邪惑的他人身上,以擾亂修行人之心。
[6] 斯須:即須臾,頃刻之間。
[7]帝釋:即帝釋天,爲忉利天之主。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遊蕩[1],飛(飛奮)其精思,貪求經曆[2]。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衆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爲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向往,欽佩)渴(渴仰),邪見密興,種智[3]銷滅。此名魃(b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遊蕩:即遊戲神通,放蕩自在,遍周塵刹。
[2]經曆:經曆刹土,大作佛事。
[3]種智:菩提種智。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綿(綿密,指定力綿密不斷)脗(wěn吻合,吻合妙用),澄其精思,貪求契合[1]。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2],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爲菩薩,綿(纏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改變)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 契合:密契至理,吻合妙用。
[2] 心自開悟,念念移易:心自然開悟,且開悟之心念念移易,展轉不同,只是相似得圓通體而已。隨後的幾句經文說的是相似得圓通用。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根本[1],窮(窮究)覽(遍覽)物(萬物)化(變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2],貪求辨析[3]。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萬化之本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威嚴之相)神(神通攝持之力),摧伏求(求萬化之本元)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爲佛國,無別淨居[4],及金色相[5]。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爲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gǔ)毒、魇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心愛根本:心愛追究萬化之本元。
[2]精爽其心:奮其精神,竭其心力。
[3] 辨析:辨別萬物之理,分析變化之性。
[4] 淨居:指佛國淨土。
[5] 金色相:紫磨金色之身相。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懸(懸遠)應(諸聖感應),周流[1]精研,貪求冥(冥合)感(感應)。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衆,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爲奴仆,四事[2]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爲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诳,遺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 周流:周遍。
[2]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深入[1],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谧(mì)。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2]。或于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chì)使一(另一)人,于後踏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衆,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zhào始)。佛律儀外,重(chóng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lì)徒衆,讦露[3]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4]禍福,及至其時,毫發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深入:深窮契入叁摩定境。
[2]本業:過去世的宿業。
[3]讦jié露:揭發他人隱私或攻擊別人短處。
[4]未然:還沒有發生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知(知人所不能知)見(見人所不能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于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爲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牍(dú),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馔(zhuàn食物),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1],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衆,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宣說)淫,破佛戒律,與承(侍奉)事(服侍)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2],純食草木,無定行事[3],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肥充:體肥肉充。
[2] 精進:這裏指無益精進,愚癡盲修。
[3] 無定行事:無一定的行事方法。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變化)元(根元),貪取神(神通)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複手執火光,手撮(cuō抓取)其光,分于所聽四衆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zēng竟然)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yǒu窗戶)透垣(yuán牆),曾無障礙。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
《想陰十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