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如何面對無明▪P3

  ..續本文上一頁有唯物、唯心等很多主張,但佛教從不參與這些爭論,因爲一切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意識,只是一種幻覺。我曾經也講過,如果必須要用一個西方哲學的詞彙來形容佛教,最適合的,是“唯幻”。佛教不是唯心論,不是唯物論,而是唯幻論。

  對宏觀世界的觀點,所有的佛教宗派是一致的;但對于微觀世界的看法,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部分宗派並不承認以上觀點,只有中觀以上的顯宗宗派以及密宗才這麼認爲。

  佛在因明的《釋量論》中講過:物質都是瞬間生滅,只是因爲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們發現不了。

  佛教的中觀理論,打破了大大小小的所有物質,不留任何余地,一切都是空性。這些無中生有的現象,都源于我們的意識。意識的操控,形成了龐大的世界。一旦癡迷其中,就很難突破、逃脫,就像睡夢時逃不脫夢中的恐懼與憂傷一樣。

  當深深地體會到夢幻泡影,深深地明白萬法皆空以後,就要去修行,增長對空性體會的力度,培養它,讓它成長。當它越有能力的時候,煩惱、無明就開始慢慢減少了,直至最後徹底推翻。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爲,一切都是虛幻的,因果不存在,佛不存在,衆生也不存在,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學佛了。雖然實際上是這樣,但我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像誰都知道夢境並不存在,沒有一個人願意做惡夢,但在做惡夢的時候,誰都身不由己一樣。所以,在沒有徹底證悟之前,還是要尊重虛幻的因果,逃避虛幻的痛苦。不能用一句“放下、不執著”來解釋一切。過河以後,才可以抛棄船只。要到達彼岸,現在還暫時不能放棄修行的大船。

  四、證悟空性的修法

  身體做毗盧七法,排出汙氣。之後祈禱釋迦牟尼佛,發菩提心,靜下來,依照剛才的思路去思考。當非常清楚地體會到世界是虛幻、空性的時候,就在這種感覺當中停留。不要有其他念頭,不要去思維其他東西,只是靜下來,讓體會保持住,這叫修行。對初學者而言,這就是修空性。這個空性的體會來自于思維,而不是來自于修氣脈明點或大圓滿等其他修法。

  開始一般只能維持一分鍾、兩分鍾,之後會生起雜念。雜念生起的時候,最好能立即發現。然後又繼續觀察,如此周而複始。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觀察與安住輪番修持,觀察次數越多越好,靜下來的時間不能長。如果時間太長,空性的感覺會消失,代之以各種雜念。在修行比較穩定以後,就可以慢慢延長安住的時間,縮短思維的時間。這樣修行力度會慢慢增長,煩惱會慢慢減少。

  剛剛是對物質進行思維,其實精神也是一樣。意識如果真實存在,也應該有存在的形式——生住滅。但觀察之後可以發現,意識也是沒有生,沒有滅,沒有住。思維之後,靜下來打坐。觀察意識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推理,而是修上師瑜伽。上師瑜伽修完,觀想上師化光融入自身以後,心靜下來什麼也不想,只是去觀心,這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此之前,一定要通過思維,去推翻我們對意識的執著。這樣就可以理解空性,但還沒有證悟。真正要證悟空性,還是要靜下來打坐,修空性的修法。

  希望大家能努力修持,以後不管是遇到生意虧本、失戀、離婚、身患絕症等等逆境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痛苦中坐以待斃,而是要以這些方法來對治。

  五、修空性,最大的福報

  佛經中講,受持空性,是很大的福報。若能宣講空性,更好的是修空性,哪怕是修一分鍾、一瞬間、一刹那,也可以清淨殺盜淫妄、墮胎、吃海鮮等很多罪過,其功德遠遠超過了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珠寶,供養十方叁世諸佛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了叁次*輪。第一轉*輪,主要宣講小乘經典,主要內容是四聖谛:苦谛、集谛、道谛、滅谛。第二轉*輪,主要宣講空性,也即般若波羅密多。第叁轉*輪,主要宣講如來藏佛性。

  第二轉*輪的主要經典,有《般若十萬頌》、《般若兩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等很多般若經典。其濃縮的精華,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當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四句話,又包含了所有般若波羅密多的內容。《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很多人在念,甚至還會背,但僅僅從理論上懂得其內容的人,就已經少之又少了,至于能夠體會或證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空性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像小乘的聲聞、緣覺阿羅漢那樣追求個人的解脫,也要證悟空性。如果不證悟空性,更是無法獲得佛的果位。

  大乘佛教最終的目的,就是度化一切衆生。在此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內在外在的逆境與違緣。若能證悟空性,一切逆境都可以輕輕松松地化解。

  阿羅漢沒有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羅漢還有肉體的痛苦,所以阿羅漢也會生病,也會因病而死亡。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很多證得阿羅漢果位卻仍然餓死、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因爲阿羅漢證悟空性的範圍很小,所以沒有足夠的勇氣與能力。

  在證悟菩薩一地的時候,就連肉體上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所以即使遇到任何阻礙、壓力,都不會成爲其度化衆生的障礙。另外,在度化衆生的過程當中,要完全放下自我,就需要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空性,還是會有一些自私心。雖然也在講“無私奉獻”等等,但總有一些局限。菩薩就不會有自私心,就可以完全徹底地利益衆生,不顧一切,不考慮自己的任何事情,無私地奉獻,無條件地付出。

  佛教本身,就充滿了智慧。本來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只是在學佛的人當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只是盲目地相信鬼、神、民間大仙等等,就是迷信。

  很多佛教徒總喜歡開法會、灌頂、火供、會供,整天都是搞這些,這樣佛教慢慢就變成了形式主義。學佛的人要好好學習,好好修行,否則根本不是真正的學佛,最後佛教全都變成商業化、世俗化、形式化,佛教的智慧、慈悲等精髓就會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佛陀也說過,末法時代會出現這些令佛教衰落的現象。

  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衰敗現象的發生,要精進地聞思修,當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時候,要以聊天、交流、討論的形式,把自己的體會傳播給其他人,讓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學佛是什麼。

  慈悲與智慧,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我們要學的,也是這兩個,其他的形式,都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核心價值。

  所有的迷信都是無明,通過聞思修行就可以推翻。然後進一步學習唯識、中觀,消除對世界的執著。再通過打坐、修行,來證悟空性,獲得解脫。

  就像一直形容牛奶的味道,不如親自嘗一口牛奶一樣。聞思得來的智慧,都只是一種了解,一種認識,還不算是境界。唯有通過修行而證悟,才能親身體會到空性。從此以後,我們永遠都不會再說世界是存在的了。

  這些道理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而是釋迦牟尼佛發現、實踐並推而廣之的。釋迦牟尼佛在發現微觀世界的真相之後,將其用到修行上,成爲推翻煩惱執著,獲得解脫的途徑。科學家們在發現了微觀世界的電子、原子核等部分真相之後,卻將物質爆炸可以釋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用于製造核武器。這就像同樣一塊黃金,不同的人去看,其價值是不一樣的:商人會考慮價格利潤,醫生會考慮它的藥用價值等等。

  如果我們滿足于現實,不想去打破它,那就根本不需要學這些道理。如果有人不安于現狀,不想被感官欺騙玩弄,繼續迷茫,那就要去學習、去思維、去訓練、去證悟空性,並讓證悟的境界慢慢增長,最後徹底推翻執著,消滅煩惱,獲得解脫。

  解脫不是神話故事,也一點都不神秘。通過訓練,完全可以把一個像我們這樣的有執著、有無明的凡夫意識,慢慢轉化爲純潔的佛性如來藏,這就叫解脫。

  通過這種理智的推理,可以否定感官的結論,建立起一個嶄新的世界觀,這叫佛教中觀的世界觀。在此之前,感知和理智配合得天衣無縫,但從此以後,就分道揚镳,各走其路了。感官感知到的,仍然與過去一樣;但理智卻有了新的觀點,開始走向解脫了。

  

《慧燈之光十 如何面對無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