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唯物、唯心等很多主张,但佛教从不参与这些争论,因为一切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只是一种幻觉。我曾经也讲过,如果必须要用一个西方哲学的词汇来形容佛教,最适合的,是“唯幻”。佛教不是唯心论,不是唯物论,而是唯幻论。
对宏观世界的观点,所有的佛教宗派是一致的;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看法,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部分宗派并不承认以上观点,只有中观以上的显宗宗派以及密宗才这么认为。
佛在因明的《释量论》中讲过:物质都是瞬间生灭,只是因为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发现不了。
佛教的中观理论,打破了大大小小的所有物质,不留任何余地,一切都是空性。这些无中生有的现象,都源于我们的意识。意识的操控,形成了庞大的世界。一旦痴迷其中,就很难突破、逃脱,就像睡梦时逃不脱梦中的恐惧与忧伤一样。
当深深地体会到梦幻泡影,深深地明白万法皆空以后,就要去修行,增长对空性体会的力度,培养它,让它成长。当它越有能力的时候,烦恼、无明就开始慢慢减少了,直至最后彻底推翻。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因果不存在,佛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学佛了。虽然实际上是这样,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像谁都知道梦境并不存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恶梦,但在做恶梦的时候,谁都身不由己一样。所以,在没有彻底证悟之前,还是要尊重虚幻的因果,逃避虚幻的痛苦。不能用一句“放下、不执着”来解释一切。过河以后,才可以抛弃船只。要到达彼岸,现在还暂时不能放弃修行的大船。
四、证悟空性的修法
身体做毗卢七法,排出污气。之后祈祷释迦牟尼佛,发菩提心,静下来,依照刚才的思路去思考。当非常清楚地体会到世界是虚幻、空性的时候,就在这种感觉当中停留。不要有其他念头,不要去思维其他东西,只是静下来,让体会保持住,这叫修行。对初学者而言,这就是修空性。这个空性的体会来自于思维,而不是来自于修气脉明点或大圆满等其他修法。
开始一般只能维持一分钟、两分钟,之后会生起杂念。杂念生起的时候,最好能立即发现。然后又继续观察,如此周而复始。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观察次数越多越好,静下来的时间不能长。如果时间太长,空性的感觉会消失,代之以各种杂念。在修行比较稳定以后,就可以慢慢延长安住的时间,缩短思维的时间。这样修行力度会慢慢增长,烦恼会慢慢减少。
刚刚是对物质进行思维,其实精神也是一样。意识如果真实存在,也应该有存在的形式——生住灭。但观察之后可以发现,意识也是没有生,没有灭,没有住。思维之后,静下来打坐。观察意识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推理,而是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修完,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身以后,心静下来什么也不想,只是去观心,这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此之前,一定要通过思维,去推翻我们对意识的执著。这样就可以理解空性,但还没有证悟。真正要证悟空性,还是要静下来打坐,修空性的修法。
希望大家能努力修持,以后不管是遇到生意亏本、失恋、离婚、身患绝症等等逆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痛苦中坐以待毙,而是要以这些方法来对治。
五、修空性,最大的福报
佛经中讲,受持空性,是很大的福报。若能宣讲空性,更好的是修空性,哪怕是修一分钟、一瞬间、一刹那,也可以清净杀盗淫妄、堕胎、吃海鲜等很多罪过,其功德远远超过了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轮。第一转*轮,主要宣讲小乘经典,主要内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道谛、灭谛。第二转*轮,主要宣讲空性,也即般若波罗密多。第三转*轮,主要宣讲如来藏佛性。
第二转*轮的主要经典,有《般若十万颂》、《般若两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等很多般若经典。其浓缩的精华,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四句话,又包含了所有般若波罗密多的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多人在念,甚至还会背,但仅仅从理论上懂得其内容的人,就已经少之又少了,至于能够体会或证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空性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像小乘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那样追求个人的解脱,也要证悟空性。如果不证悟空性,更是无法获得佛的果位。
大乘佛教最终的目的,就是度化一切众生。在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内在外在的逆境与违缘。若能证悟空性,一切逆境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化解。
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所以阿罗汉也会生病,也会因病而死亡。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很多证得阿罗汉果位却仍然饿死、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因为阿罗汉证悟空性的范围很小,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
在证悟菩萨一地的时候,就连肉体上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所以即使遇到任何阻碍、压力,都不会成为其度化众生的障碍。另外,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要完全放下自我,就需要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空性,还是会有一些自私心。虽然也在讲“无私奉献”等等,但总有一些局限。菩萨就不会有自私心,就可以完全彻底地利益众生,不顾一切,不考虑自己的任何事情,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付出。
佛教本身,就充满了智慧。本来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只是在学佛的人当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只是盲目地相信鬼、神、民间大仙等等,就是迷信。
很多佛教徒总喜欢开法会、灌顶、火供、会供,整天都是搞这些,这样佛教慢慢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学佛的人要好好学习,好好修行,否则根本不是真正的学佛,最后佛教全都变成商业化、世俗化、形式化,佛教的智慧、慈悲等精髓就会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佛陀也说过,末法时代会出现这些令佛教衰落的现象。
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衰败现象的发生,要精进地闻思修,当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时候,要以聊天、交流、讨论的形式,把自己的体会传播给其他人,让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学佛是什么。
慈悲与智慧,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我们要学的,也是这两个,其他的形式,都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核心价值。
所有的迷信都是无明,通过闻思修行就可以推翻。然后进一步学习唯识、中观,消除对世界的执著。再通过打坐、修行,来证悟空性,获得解脱。
就像一直形容牛奶的味道,不如亲自尝一口牛奶一样。闻思得来的智慧,都只是一种了解,一种认识,还不算是境界。唯有通过修行而证悟,才能亲身体会到空性。从此以后,我们永远都不会再说世界是存在的了。
这些道理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发现、实践并推而广之的。释迦牟尼佛在发现微观世界的真相之后,将其用到修行上,成为推翻烦恼执著,获得解脱的途径。科学家们在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等部分真相之后,却将物质爆炸可以释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用于制造核武器。这就像同样一块黄金,不同的人去看,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商人会考虑价格利润,医生会考虑它的药用价值等等。
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实,不想去打破它,那就根本不需要学这些道理。如果有人不安于现状,不想被感官欺骗玩弄,继续迷茫,那就要去学习、去思维、去训练、去证悟空性,并让证悟的境界慢慢增长,最后彻底推翻执著,消灭烦恼,获得解脱。
解脱不是神话故事,也一点都不神秘。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把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有执著、有无明的凡夫意识,慢慢转化为纯洁的佛性如来藏,这就叫解脱。
通过这种理智的推理,可以否定感官的结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这叫佛教中观的世界观。在此之前,感知和理智配合得天衣无缝,但从此以后,就分道扬镳,各走其路了。感官感知到的,仍然与过去一样;但理智却有了新的观点,开始走向解脱了。
《慧灯之光十 如何面对无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