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八)
教誡弟子品第十六
本論的後八品,目的是“明方便生勝義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總共分叁科,前面已經講完了兩科,即“總說甚深緣起真實性之瑜伽”與“別說無我空真實性之瑜伽”,接下來的第十六品,要講的是第叁科。
乙叁、攝彼要義抉擇之理分二:一、攝能诠論所說之義;二、攝所诠義之要義。
這第十六品,即是從能诠之論文與所诠之論義兩個方面,對前面十五品,尤其主要是對後八品中的前七品進行歸攝。
丙一、攝能诠論所說之義
由少因緣故,疑空謂不空,
依前諸品中,理教應重遣。
頌文直解
前面已經宣說了十五品,但是有一些人因爲迷亂的原因,對于諸法從本以來的自性空,未能如實證悟,而生起似非空顯現的實執。遣除實執的方便,即是上面所說的十五品法義,它們能別別遮止這些顛倒分別。從第一品至第十五品,以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法印之義作爲見解,以苦、集、滅、道四谛之理作爲道,從粗到細,以方便及方便生的方式,宣說了無常、苦、空、無我之相。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有的人因缺少好的因緣,雖然修學了前十五品,但仍懷疑本空的諸法爲不空;後兩句指出本品將按照前十五品的正理與聖教,對這些懷疑作進一步的遣除。藏文後兩句的翻譯稍有差異,即:“此前諸品中,已分別遮彼。”意思是對于邪執,前面已經作了深入的遮破。
接下來著重對第九品到第十五品的所诠義進行歸攝。
丙二、攝所诠義之要義分叁:一、攝所诠要義而離诤;二、廣說建立;叁、攝如是宣說之成就義。
丁一、攝所诠要義而離诤
在後八品中的前七品,已經闡明了勝義空的真實性,但是實執深重的人,還是會産生一些疑問,聖天菩薩就在這裏統一進行回答。
能所說若有,空理則爲無,
諸法假緣成,故叁事非有。
難詞釋義
假緣成:假托諸緣而成。這裏的假不是虛假,而是假托、憑借、依靠的意思。
頌文直解
有人想:前面在宣說空性時,有宣說者、所诠的空性、能诠的句,因爲有這叁者,所以不能說所诠的諸法爲空性。但是宣說者、所诠的空性、能诠的句這叁者,都是互相依賴、觀待而産生,所以並非以自性有。
釋義
本品前兩句陳述了對方的觀點,第叁句指出對方觀點不成立的理由,第四句是結論。
“能所說若有,空理則爲無”:有人想,即使按照前面所說的,諸法確實是本來就空,但是既然能講出這樣的空性,至少表明有叁點不空,也就是:講法之人、所講的法義、能诠句(對應本論,分別是聖天菩薩、十五品所诠釋的法義、整個十五品的能诠文句)。因爲這叁點全都成立,所以並不是空性。
他們之所以這樣想的原因,是因爲還沒有理解空性是離一切戲論,反而把空性與斷滅的邪執等同起來了。這樣一來,空就永遠不能顯現爲有,有就永遠不可能是空,空與有變成了完全對立,而不是圓融不二的,所以他們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那麼解決他們疑問的關鍵,在于闡明空有不二,遣除他們把空性等同于斷滅的錯誤見解。所以聖天菩薩針對他們提出的這叁事說:“諸法假緣成,故叁事非有。”意思是:在這叁事中,說法者是依靠能诠句與所诠義而安立的,同樣地,能诠句與所诠義也只能依靠其他二者才能安立,這樣就決定了這叁者都沒有自性。因爲凡是借助其他因緣才産生的法,必定沒有自性。具體的原因,在第十四品——“破邊執品”中,已經作了闡述,比如“若有任何法,都不依他成,可說爲實有,然彼皆非有。”以及“若有從緣成,彼即無自在,此皆無自在,是故我非有。”等等。這些偈頌,都闡明了這個道理。
接下來,聖天菩薩指出對方尋求空義的過失,並不能成立他們執著的不空義。
若唯說空過,不空義即成,
不空過已明,空義應先立。
頌文直解
如果說諸法是空,則有內外諸法成無顯現的驢角般的過失,因此應成立諸法不空之義的話,那麼同樣地,前面已經闡明了自性不空的各種過失,則爲何還不成立一切諸法爲空性呢?即是說,如上所說的空性義,有能立之理且無可辯駁,而實事宗無能立且有害。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觀點,後兩句以根據相同的應成因進行遮破。
“若唯說空過,不空義即成”:對方的觀點是,只要說了空性的過失,就可以成立不空之義。如果這點能站得住腳的話,那麼首先對方認爲諸法不空的觀點就已經被遮破了。所以聖天菩薩接著說:“不空過已明,空義應先立。”就是說,前面七品已經廣泛闡述了不空的過失,因此空義已經首先建立起來了。所以你們想要建立不空之義,就應該首先消除前面所說的各種不空的過失。想要回避那些過失,而專門去尋求空義的過失,是怎麼也不可能建立起不空之義的。
接下來聖天菩薩指出,對方不應只是一味地尋求空義的過失,也應同時成立不空的宗義。
諸欲壞他宗,必應成己義,
何樂談他失,而無立己宗。
頌文直解
建立宗義者,于他宗應以能壞之理而遮止,于自宗以能立之理而建立,需要同時具有如是破、立的二相。然而如果實事師你,沒有理由,只是一味想要毀壞中觀師,那你爲何不建立起自宗之義?無有能立,僅有所立,則你又能建立起什麼呢?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要遮破他宗,必須如理成立自宗,後兩句指出對方並不符合這個要求。
“諸欲壞他宗,必應成己義”:這是說,凡是想要遮破他宗的,必須也應能成立自宗。也就是說,要遮破他宗,自宗應該要能立得住腳,否則就是邪理,這是破不了他宗的。
“何樂談他失,而無立己宗”:但是充滿實執的對方,只是一味地喜歡去尋求空義的過失,而並沒有建立起不空之義。
在前面,對方認爲空義有過失,而提出“能所說若有,空理則爲無”時,聖天菩薩用“諸法假緣成,故叁事非有”作了回答,表明了中觀師並沒有過失。而前面七品所指出不空的種種過失,對方則沒有能力作任何的回駁,並且對方也並沒有正面建立不空之義。他們所說的一切不空的能立,都等同于所立,也就是能立的本身都懸而未決,尚未被證明,並沒有資格成爲能立。所以說對方根本沒有建立不空自宗的力量,因此應該舍棄對不空之義的耽著。
這裏所說的對方,並不僅僅是曆史上的那些不了義的內道以及外道的論師們,更主要的對方,就是大家心中的實有執著。在獲得空義的聞慧、思慧之前,大家的心裏都會認同實有,懷疑空性。因此學習這些殊勝的空性法義時,應該時時對照心中的執著,句句入心,用法義來對治心中頑固的顛倒執著。
接下來實事宗想:這個過失空宗也同樣成立。聖天菩薩對此進行了反駁:
若觀察即無,彼不成爲宗,
則一性等叁,亦皆非宗義。
(唐譯:
爲破一等執,假立遣爲宗,
他叁執既除,自宗隨不立。)
頌文直解
若想:對說無自性空之宗進行如理觀察的話,可知並非應理,所以無自性空宗不能成立,如是即能成立有宗。空宗不應理的原因是:所謂自性無,是即使彼自身也不成立,所以應不成立有無自性之宗。那麼(聖天菩薩回答說:)以同樣的道理,他宗的一性、異性及不可思議都不成立,因此也不成宗義。是故,一切宗非有故,你應當舍棄對宗義的執著。
(唐譯:爲破衆生一、異、非一非異的執著,中觀師以假立空而遣除有執爲宗。若衆生執著已經遣除,則假立的自宗也隨之不需要再安立。)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實事宗觀點,後兩句進行遮破。
“若觀察即無,彼不成爲宗”:實事宗想,空宗認爲一切都無自性,這樣他們所立的宗也同樣無自性,所以就不成立爲宗。這意思是說,既然什麼都是空,那麼你們的立宗也都是空,這樣你們不是也同樣具有無法安立自宗的過失了嗎?
“則一性等叁,亦皆非宗義”:聖天菩薩沒有從正面去回答,而是順著對方的話說:我們自宗無法安立,同樣你們認爲有勝義與世俗之間的一性、異性,甚至不可思議性等等的安立,這些也都是空無自性,既然你們認爲空無自性,就無法立宗,那麼你們也應該舍棄對實有宗義的執著。
這以上回答了對方的主要疑問。接下來對于無自性空宗無害與實事宗有害進行廣泛地闡述。
丁二、廣說建立分二:一、于空宗無害且有能立之理;二、于實事宗有害且無能立之理。
戊一、于空宗無害且有能立之理分叁:一、立能立因相;二、說所立空性之相;叁、抉擇無二大勝義。
己一、立能立因相
“因相”,即是能立因之相,也就是無自性空宗無害的有力根據。
許瓶爲現見,空因非有能,
余宗所說因,此無余容有。
(唐譯:
許執爲現見,空因非有能,
余宗現見因,此宗非所許。)
頌文直解
若想:在以無患根識現見到瓶子時,說與現見相違的一切空的因相(也就是抉擇無自性空的種種教、理),都…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