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八)
教诫弟子品第十六
本论的后八品,目的是“明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总共分三科,前面已经讲完了两科,即“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与“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接下来的第十六品,要讲的是第三科。
乙三、摄彼要义抉择之理分二:一、摄能诠论所说之义;二、摄所诠义之要义。
这第十六品,即是从能诠之论文与所诠之论义两个方面,对前面十五品,尤其主要是对后八品中的前七品进行归摄。
丙一、摄能诠论所说之义
由少因缘故,疑空谓不空,
依前诸品中,理教应重遣。
颂文直解
前面已经宣说了十五品,但是有一些人因为迷乱的原因,对于诸法从本以来的自性空,未能如实证悟,而生起似非空显现的实执。遣除实执的方便,即是上面所说的十五品法义,它们能别别遮止这些颠倒分别。从第一品至第十五品,以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法印之义作为见解,以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作为道,从粗到细,以方便及方便生的方式,宣说了无常、苦、空、无我之相。
释义
本颂前两句指出有的人因缺少好的因缘,虽然修学了前十五品,但仍怀疑本空的诸法为不空;后两句指出本品将按照前十五品的正理与圣教,对这些怀疑作进一步的遣除。藏文后两句的翻译稍有差异,即:“此前诸品中,已分别遮彼。”意思是对于邪执,前面已经作了深入的遮破。
接下来着重对第九品到第十五品的所诠义进行归摄。
丙二、摄所诠义之要义分三:一、摄所诠要义而离诤;二、广说建立;三、摄如是宣说之成就义。
丁一、摄所诠要义而离诤
在后八品中的前七品,已经阐明了胜义空的真实性,但是实执深重的人,还是会产生一些疑问,圣天菩萨就在这里统一进行回答。
能所说若有,空理则为无,
诸法假缘成,故三事非有。
难词释义
假缘成:假托诸缘而成。这里的假不是虚假,而是假托、凭借、依靠的意思。
颂文直解
有人想:前面在宣说空性时,有宣说者、所诠的空性、能诠的句,因为有这三者,所以不能说所诠的诸法为空性。但是宣说者、所诠的空性、能诠的句这三者,都是互相依赖、观待而产生,所以并非以自性有。
释义
本品前两句陈述了对方的观点,第三句指出对方观点不成立的理由,第四句是结论。
“能所说若有,空理则为无”:有人想,即使按照前面所说的,诸法确实是本来就空,但是既然能讲出这样的空性,至少表明有三点不空,也就是:讲法之人、所讲的法义、能诠句(对应本论,分别是圣天菩萨、十五品所诠释的法义、整个十五品的能诠文句)。因为这三点全都成立,所以并不是空性。
他们之所以这样想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理解空性是离一切戏论,反而把空性与断灭的邪执等同起来了。这样一来,空就永远不能显现为有,有就永远不可能是空,空与有变成了完全对立,而不是圆融不二的,所以他们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那么解决他们疑问的关键,在于阐明空有不二,遣除他们把空性等同于断灭的错误见解。所以圣天菩萨针对他们提出的这三事说:“诸法假缘成,故三事非有。”意思是:在这三事中,说法者是依靠能诠句与所诠义而安立的,同样地,能诠句与所诠义也只能依靠其他二者才能安立,这样就决定了这三者都没有自性。因为凡是借助其他因缘才产生的法,必定没有自性。具体的原因,在第十四品——“破边执品”中,已经作了阐述,比如“若有任何法,都不依他成,可说为实有,然彼皆非有。”以及“若有从缘成,彼即无自在,此皆无自在,是故我非有。”等等。这些偈颂,都阐明了这个道理。
接下来,圣天菩萨指出对方寻求空义的过失,并不能成立他们执著的不空义。
若唯说空过,不空义即成,
不空过已明,空义应先立。
颂文直解
如果说诸法是空,则有内外诸法成无显现的驴角般的过失,因此应成立诸法不空之义的话,那么同样地,前面已经阐明了自性不空的各种过失,则为何还不成立一切诸法为空性呢?即是说,如上所说的空性义,有能立之理且无可辩驳,而实事宗无能立且有害。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观点,后两句以根据相同的应成因进行遮破。
“若唯说空过,不空义即成”:对方的观点是,只要说了空性的过失,就可以成立不空之义。如果这点能站得住脚的话,那么首先对方认为诸法不空的观点就已经被遮破了。所以圣天菩萨接着说:“不空过已明,空义应先立。”就是说,前面七品已经广泛阐述了不空的过失,因此空义已经首先建立起来了。所以你们想要建立不空之义,就应该首先消除前面所说的各种不空的过失。想要回避那些过失,而专门去寻求空义的过失,是怎么也不可能建立起不空之义的。
接下来圣天菩萨指出,对方不应只是一味地寻求空义的过失,也应同时成立不空的宗义。
诸欲坏他宗,必应成己义,
何乐谈他失,而无立己宗。
颂文直解
建立宗义者,于他宗应以能坏之理而遮止,于自宗以能立之理而建立,需要同时具有如是破、立的二相。然而如果实事师你,没有理由,只是一味想要毁坏中观师,那你为何不建立起自宗之义?无有能立,仅有所立,则你又能建立起什么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指出要遮破他宗,必须如理成立自宗,后两句指出对方并不符合这个要求。
“诸欲坏他宗,必应成己义”:这是说,凡是想要遮破他宗的,必须也应能成立自宗。也就是说,要遮破他宗,自宗应该要能立得住脚,否则就是邪理,这是破不了他宗的。
“何乐谈他失,而无立己宗”:但是充满实执的对方,只是一味地喜欢去寻求空义的过失,而并没有建立起不空之义。
在前面,对方认为空义有过失,而提出“能所说若有,空理则为无”时,圣天菩萨用“诸法假缘成,故三事非有”作了回答,表明了中观师并没有过失。而前面七品所指出不空的种种过失,对方则没有能力作任何的回驳,并且对方也并没有正面建立不空之义。他们所说的一切不空的能立,都等同于所立,也就是能立的本身都悬而未决,尚未被证明,并没有资格成为能立。所以说对方根本没有建立不空自宗的力量,因此应该舍弃对不空之义的耽著。
这里所说的对方,并不仅仅是历史上的那些不了义的内道以及外道的论师们,更主要的对方,就是大家心中的实有执著。在获得空义的闻慧、思慧之前,大家的心里都会认同实有,怀疑空性。因此学习这些殊胜的空性法义时,应该时时对照心中的执著,句句入心,用法义来对治心中顽固的颠倒执著。
接下来实事宗想:这个过失空宗也同样成立。圣天菩萨对此进行了反驳:
若观察即无,彼不成为宗,
则一性等三,亦皆非宗义。
(唐译:
为破一等执,假立遣为宗,
他三执既除,自宗随不立。)
颂文直解
若想:对说无自性空之宗进行如理观察的话,可知并非应理,所以无自性空宗不能成立,如是即能成立有宗。空宗不应理的原因是:所谓自性无,是即使彼自身也不成立,所以应不成立有无自性之宗。那么(圣天菩萨回答说:)以同样的道理,他宗的一性、异性及不可思议都不成立,因此也不成宗义。是故,一切宗非有故,你应当舍弃对宗义的执著。
(唐译:为破众生一、异、非一非异的执著,中观师以假立空而遣除有执为宗。若众生执著已经遣除,则假立的自宗也随之不需要再安立。)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实事宗观点,后两句进行遮破。
“若观察即无,彼不成为宗”:实事宗想,空宗认为一切都无自性,这样他们所立的宗也同样无自性,所以就不成立为宗。这意思是说,既然什么都是空,那么你们的立宗也都是空,这样你们不是也同样具有无法安立自宗的过失了吗?
“则一性等三,亦皆非宗义”:圣天菩萨没有从正面去回答,而是顺着对方的话说:我们自宗无法安立,同样你们认为有胜义与世俗之间的一性、异性,甚至不可思议性等等的安立,这些也都是空无自性,既然你们认为空无自性,就无法立宗,那么你们也应该舍弃对实有宗义的执著。
这以上回答了对方的主要疑问。接下来对于无自性空宗无害与实事宗有害进行广泛地阐述。
丁二、广说建立分二:一、于空宗无害且有能立之理;二、于实事宗有害且无能立之理。
戊一、于空宗无害且有能立之理分三:一、立能立因相;二、说所立空性之相;三、抉择无二大胜义。
己一、立能立因相
“因相”,即是能立因之相,也就是无自性空宗无害的有力根据。
许瓶为现见,空因非有能,
余宗所说因,此无余容有。
(唐译:
许执为现见,空因非有能,
余宗现见因,此宗非所许。)
颂文直解
若想:在以无患根识现见到瓶子时,说与现见相违的一切空的因相(也就是抉择无自性空的种种教、理),都…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