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毫无意义。(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但是在此以大中观的道抉择诸法究竟为胜义空的时候,并不承许余宗所说的因相(也就是世间无患根识的现见),只是在抉择名言时,可以安立。
(唐译:我若与你们一样许瓶子为现见所得,空因的比量可说无能,但是瓶子非现见可得,在“破根境品”等各品中,都已经作了阐明,所以余宗所说的现见因,并不成立。)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观点,后两句进行遮破。
“许瓶为现见,空因非有能”:有实执的人,认为虽然空宗能以中观正理以及圣教量成立,但是瓶子等法却是实实在在以现见可得的,在强大的现见面前,中观的理、教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说空因,也就是空的理与教,没有了能力。
“余宗所说因,此无余容有”:但是中观师说,此处在抉择大中观的胜义空时,并不承许世间的现见所得,这在“破根境品”中,已经作了清晰的阐述。只有在抉择名言法时,才随众生的无明,而安立世间的现见所得。
阐明了安立空义的因相后,接下来要阐明什么是空性。
己二、说所立空性之相
有人想:你所说的能对治(也就是空性),因为能说的缘故,所以是有,那么它反面的实有法也应该同样有吧?这也不应理。下面圣天菩萨作了这样的问答:
既无有不空,空复从何起,
如无所治品,能治云何成。
(唐译:
若无不空理,空理如何成,
汝既不立空,不空应不立。)
颂文直解
从色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法,既然无有任何的不空法,则作为不空反面的空,又从何而生起呢?就像无有空的所治品——不空的事,则彼能治——无事空性,又从何而生起呢?
(唐译:[问:]假若无有不空,则空也非有,如此如何安立诸法皆空?[答:]但是你既然不安立空,则怎么能安立不空?)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述无有空,后两句以能治与所治的譬喻说明。
“既无有不空,空复从何起”:针对实事师所认为的空性能说,所以是有的错误见解,圣天菩萨从空的反面,也就是“有”的角度进行引导。在前面七品中,已经对“有”作了彻底的遮破,那么既然对方认为不空的有并不存在,那么与有相观待的空,又从哪里生起呢?也就是更没有空。
圣天菩萨用对治作了譬喻:“如无所治品,能治云何成。”就是说,空与有的关系,是能对治与所对治的关系。从前面各品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有本来就不成立,那么从真实角度来说,根本不需要一个空去对治。就像一个本来就很健康的人,不需要天天吃药打针一样。
有实执的人,又对圣天菩萨说的“不需要能对治的空”产生了执著,他们问: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承许吗?这相当于承许了一个无宗之宗,因此与无宗相对的有宗也同样可以成立。但这也不应理。
若许有宗者,无宗即成宗,
无宗若非有,有宗应不成。
(唐译:
若许有无宗,有宗方可立,
无宗若非有,有宗应不成。)
难词释义
有宗:有一个宗,不是指关于有的宗。
无宗:不安立一个宗,不是指关于无的宗。
颂文直解
倘若承许有一个宗的话,与之相反的无宗即可成立为宗,但是无宗丝毫也没有承许,如此何来的违品——有宗呢?即应成立无有任何承许戏论的大立宗。
(唐译:无宗如果有,有宗方可安立,但是并没有无宗,则有宗又如何能安立?)
释义
本颂前两句指出有宗与无宗是相观待而安立,后两句以无有无宗,而遮破有宗。
“若许有宗者,无宗即成宗”:宗就是观点。如果承许有一个宗,也就是有一个承许的观点,那么不承认这个观点的无宗,也应该是一个宗。意思是说,如果认为万法本来是有,这就安立了一个宗,那么当抉择出万法是无的时候,也应该安立了一个无宗了。
“无宗若非有,有宗应不成”:这两句是按照唐译来的,没有改动。按照藏译则是:“有宗若非有,无宗应不成。”也就是如果并没有安立一个宗,那么也就没有与它相反的宗了。这里说的意思是:中观宗本来就没有安立过万法是有的宗,因此并不需要安立一个万法为无的宗。
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说:“前说能破与所破,为合不合诸过失,谁定有宗乃有过,我无此宗故无失。”对此具体的含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等论中有殊胜、圆满的阐述。
实执重的人,仍然接受不了无自性空。他们想:如果一切都空,那么世间还会有暖的火等差别相吗?圣天菩萨下面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若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
暖火亦非有,如前已俱遣。
(唐译:
若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
此如前具遣,火暖俗非真。)
颂文直解
若想:一切法丝毫也没有的话,那火的自性如何为暖呢?(答:)应知暖及火也非有,这在前面“暖即是火性,非暖如何烧”中已经作了遮遣。
(唐译:[问:]如果诸法本性皆空,为何世间有暖火等差别相?[答:]这类的疑难,在前面“破根境品”等品中,已经都作了遮破,即暖性的火等只是随世俗而有,并非真实。)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观点,后两句进行遮破。
“若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实执深的人,将空与有分开,并严重对立起来,认为一旦万法是空,就不可能有暖的火、冷的冰等等千差万别的世俗种种差别相。
“暖火亦非有,如前已俱遣”:暖火等世间差别相,虽然在众生的根识面前无欺而有,但仅是众生无明的颠倒妄见,并非真实而有。这在“破根境品”的“察因色积聚而破能烧所烧”这一科中,已经作了深刻的阐述。
实事师又提出了疑问:如果并没有法,那空又用来遮什么呢?既然空有所遮,那法就必定应有。这也不应理。
若谓法实有,遮彼说为空,
应四论皆真,见何过而舍。
颂文直解
如果说火等的法是实有,因为有遮火等法的空。那么你们有、无等的四论也都应该是真实的了,那你们是见到了四论中的哪种过失,而舍弃其他的三论,只取其中的一论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观点,后两句使用对方的四论进行遮破。
“若谓法实有,遮彼说为空”:实事师提出,法是实有存在的,因为这个法能被空遮止。只有法不存在,才不需要用空去遮止。
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应四论皆真,见何过而舍”。这四论中,“有”、“无”是互相遮止的,“俱”、“非俱”也是互相遮止的。如果作了遮止,就说明双方都是真实、应理的话,那么实事师应该受持全部的四论,而不应该在四论中有取与舍。
但是,这四论全都非真实,在第十四品——“破边执品”中就已说:“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实事师经常在“有、无、俱、非俱”这四论中作取舍,比如有的实事师舍“有”取“无”,有的舍“俱”而取“非俱”等等。这就说明了实事师自己也并不是因为有遮止,就承许能遮、所遮都是真实的,所以实事师并不能因为空遮了有,就可以认为有是真实的。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也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就是说,不能执著能遮的空为有。这样,也就说明了不能以能遮的空,来证明所遮的法是真实的。
乃至极微体,都无如何生,
佛亦未许无,故彼不应理。
(唐译:
若诸法都无,生死应非有,
诸佛何曾许,执法定为无。)
颂文直解
如是观察的话,乃至极微尘之实有也无有的话,则诸法又如何能生呢?是故于具足无显行境的正等觉诸佛,无也离一切戏论,是故彼不应理。
(唐译:如果诸法都无,则应无有生死,但是诸佛世尊,又何曾承许定有定无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述非有,第三句阐述非无,第四句得出结论。
“乃至极微体,都无如何生”:世间上一切诸法都空,乃至于极微那么大的自性实有法都不可能找到,这样又如何能生起暖火等种种的世间法呢?
“佛亦未许无,故彼不应理”:空也同样是无自性,因为具足无显行境的诸佛,宣说了无也离一切戏论。所以执著暖火等世俗法以及胜义空性为有,都是不应理的。
这样就讲完了“说所立空性之相”这一科。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