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生活——《心經》給人之啓示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心經》,整片經文只有短短260多字,大部分看過的人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來,也有很多人以已經可以運用它的思想了。佛教的思想大廈是建立在般若系列經典之上的。在般若系列的經典中,大般若心經就有600多份之多,而最短小的《心經》就是其中的精華。在這裏,我沒法逐字逐句地翻譯和解說《心經》,在這裏想把其中的精髓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總有很多不和諧,而所有的不和諧思想是源于哪裏呢?其實,它們産生于我執、我敬、我愛、我慢……的思想中。現在,我就想要把焦點聚集在般若心經當中最中心的思想——“空”中。
《心經》裏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換句話說,也就是四大皆空。很多人都認爲“空”就像是空氣,覺得它即是一無所有的狀態,或者覺得那就是一種焦急、頹廢、逃避的心理狀態。然而,真實的“空”並非如此。它代表的是積極、正確地認識自我、事物以及世界萬世萬物存在規律的心態。當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曉了事物存在的規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的規律,你也就能得到美滿幸福的人生,自然而然你就可以證入佛性的無上正覺了。可是,當你對“空”一無所知的時候,你就只是愚昧衆生的一員,你沈淪在叁界中,你活在黑暗、迷茫、痛苦裏無法超脫。在佛教裏,“空”的意義就是如來性,就是清淨本性,就是讓我們得到大自在的前提。
今天,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和諧,而我們也在呼籲身、心、靈的和諧,這二者其實是有因果關系的。當我們的身心靈和諧了,社會的和諧就指日可待了。而要做到,身心靈叁者的和諧,首先就要對“空”有入木叁分的理解,而不僅僅是體悟和覺察。因爲不能理解“空”的境界和深度的時候,我們永遠被世間萬事萬物所左右。就好像,聽到別人的稱贊自己就飄飄然不明所以,聽到別人的謾罵就會怒火中燒;做成某件事了就開心不已,未達成某個目的就失望絕望。一切都煩惱都源于我們的無知,因爲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而使自己迷失了。正是因爲我們不懂,所以我們一直活在焦慮、恐懼、憎恨、愚昧、傲慢之中,它們總是在使我們的心飽受著煎熬。而當我們了解了它,我們就會豁然而悟,就會看到本來黑暗的生活中的光明。光明會讓你明白活著是爲什麼,讓你知道該怎樣好好生活、怎樣思考問題、怎樣計劃未來。
因爲不了解,我們不快樂,我們生活在焦慮中得不到安甯,我們沒能解除困擾,沒有辦法真正理解自己內在的本質。既然連自己都不了解,何談了解其他的事物呢?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它是中觀宗裏的一個著名的句子。這句話說的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條件聚集而組合成的,本性即是空。“亦是中道義”就是說在空有之間我們要選擇“中道”去認識事物。“中道”這個詞說起來有很多內容,它是佛教教義,是佛教認爲最高的真理。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爲中道。中道亦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大、小乘之各宗均以之爲弘法的基本態度。不過,大小乘諸宗的解釋並不盡相同。有興趣的話,可以做多些了解。在這裏我就不做贅述。要理解真正的空,它不是叫人消極看待一切。身心靈的和諧才能夠讓我們健康和快樂地活著。如果說你面前的一張凳子的誕生,是因爲木頭、釘子、人工、油漆的組合,那麼這些因緣就是凳子存在的因。這張凳子在不久的將來無法避免的會壞掉、會消失,那麼你現在看到它時,你就應該有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概念。這種思想從凳子擴展到房子,從房子擴大到地球、到宇宙、到更寬廣的空間中,你就知道任何東西都在遵循這個規律存在著。明白這個規律之後,我們就能明白活著只是一個過程,在生活過程中出現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沒一樣東西逃得開,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空”不等于一無所有,它不過是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究竟特性的一種思想。
現在已知的物質最小單位卻是分子、原子、甚至誇克,它們就好比佛教裏說的羊毛塵和牛毛塵。而物質無限分解下去,最後得到的究竟是什麼呢?是能量。佛教裏叫做無表色,就像我們感覺世界、感覺外在的一切都有能量的作用。扯遠了,回到物質上面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物質,能聽到的一切聲音,都可以稱爲“色”,而你認爲的“色”是什麼樣的呢?它是永遠存在的,還是僅僅是你自己的感覺呢?此刻,你聽到了窗外鳥叫的聲音,你肯定認爲聲音是存在的。當對于一個失聰的人來說,這個聲音是不存在。那麼,這個對于判斷聲音的存在與否,是不是取決于我們自己呢?今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大家看到了自然承認了它的存在。而當我把這篇文章中的每個字拆開了,文章的實體雖然還存在,可是這篇文章卻已經消失了。一切都只是空,重要的是你是否已經認清。我們現在把名字代表自己,可是名字是我們嗎?它們不過是一個假名,我們本來沒有必要太在乎。當別人提到你的名字,或贊歎、或辱罵,你會高興或是發怒。可是換個角度想想,名字本身就是假的,你又何必糾纏于這個代號呢?不了解“空”,讓你爲了這樣一個假名起了各種煩惱。
佛教的提出空性思想,就是要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規律,認識事物的究竟原理。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要移植一棵樹,就要在樹根上帶著些土。就像香海廣場的桂花樹,剛過來的時候,每隔幾小時就要向底部澆水,還要往樹葉上噴水和在枝幹部分挂鹽水,樹幹上要綁繩子,這就是要創造條件以保證它活下去。這些條件缺少一個,它就會死去。這就是因緣和合的規律的體現。
我們爲什麼禅修?因爲禅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在。內心深處的認識調整好就能讓我們正確地思考自己身邊的問題,更好的了解空性思想。那麼爲什麼“空”在佛教的思想裏會受重視呢?因爲當人不了解空性的思想,就有很多東西放不下,很多思維打不開,身心靈得不到自。正如《心經》裏面的一句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就是建立在空性的層面上的。看不穿的你執著某個角色,這個角色就會讓你對它很在乎,你會有對比和抉擇的心。就像我是個出家人,那麼如果我對非出家人會有選擇、有評判、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的話,我就在執著出家人這個角色。我想誰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認爲某件事情是如何的時候,你總會希望別人的看法與你一致,你不希望別人質疑你。那是因爲你把自己的所想、所見、所聽作爲了中心。其實,我們人就是以這樣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活著,我們用分別心對待這個物質世界的種種,偏執的我們就像迷失在了黑暗中。而空性就是幫助我們去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認識事物的存在定律的黑暗中的燈塔,只有它才能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內心與外在的一切。了解空性是身心靈得到和諧的前提,而你的事業、家庭、人際關系等所有都處于最優狀態的前提就是身心靈和諧。
如果你要使你的家庭幸福快樂,那你必須聚集家庭幸福的因緣。不要認爲事物會一直持續它的狀態,它是會變的,就像人一樣。你身邊的一個朋友,現在是這樣的,十年以後也許完全是另一個人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事物發展變化的事實,是因爲不了解空性。空性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地在變化、流動、生滅的。如果沒有空性,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也不會成長;如果沒有空性,世間萬事也不會變幻莫測。空性爲你解開事物變化規律的奧秘,你明白了這種規律,你就具備了一種智慧,這也是佛教把空性叫智慧、般若的原因之一。認真想一想,我現在擁有的一切,健康的身體、年輕的生命,終究是要變的,因爲我們會老去。不要不能接受,這就是空性的原理。
每天,當我們把腿盤起來、把眼睛閉起來的時候,就是在關照自己內心的空性,我們去理解無常生滅、流動生滅的定義,我們去接受一切都是短暫存在的事實和規律。佛陀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佛性”,可能很多人在以前無法理解這句話。打個比方,烏雲密布、天下大雨的時候,我們看不到太陽,可是你能說太陽不存在嗎?不能,它只是暫時被烏雲遮住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只是在今天,我們的佛性被重重煩惱的所掩蓋,迷失掉了。我們的不快樂,我們身心的煎熬、焦慮和不安都烏雲,它們把我們的佛性隱藏在了背後。而我們禅修就是要把烏雲抹去,使光明的佛性顯現出來。讓我們得以快樂、從容、和諧地面對生活的每一天,去面對身邊的每一個人;積極地面對每一件事情,使自己可以用心地做好。
我們現在這邊很多義工,來到寺院後也沒有覺得自己是老總、老師、某某學者,而是把自己身份地位全部放下了,所以他們才會拿起鋤頭去鋤草,才會一次次彎下腰去撿垃圾,才會騎著叁輪車到外面去拉貨。他們都是理解了空性的思想的人,所以才可以在自己的觀念裏只有職務、工作的分配,而沒有等級、觀念、金錢、名望的分別。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掃地的人,在人性的角度上其實是沒有分別的,都是平等的。當我們把這樣一種思想觀念嫁接到生活裏去,並加以實施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公司的員工,都是變得快樂和滿足。也是了解到事物內在共通的一面,我們才發現了平等和諧的人性。
佛教講的平等,不是身體跟物質的平等,而應該是佛性的平等、人性的平等。我想未來的和諧社會講的平等指的應該是這方面的平等吧,因爲物質的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普通人和比爾蓋茨在財富上的差距。所以,我們學佛人所需要修煉的就是在內心深處建立人性的平等的觀念,這種人性的平等從某一個角度來講就是佛性,是我們內在的清淨本性。因爲這個快樂的心態,我們更好地去面…
《“空”的生活——《心經》給人之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