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了生活:可以快樂地掃地,也可以快樂地當老總;可以快樂地當國家總統,可以快樂地做所有的事情……當我們遁入色空不二的和諧境界之後,就能站在超物質的那種高度去看待我們人的生命了。
前些日子,在上海做培訓時,一個老總跟我講:“師父,我最近很困擾,碰到了很多問題。”我就跟他說沒什麼大不了,你就想著如果明天就會死掉,那麼今天還有什麼東西放不下。現在很多人被名、被利、被面子、被人家的各種各樣的奉承言語推到了一個高度,就下不來了。這不是苦了自己嗎?
還有一次,奧康人力資源部的一個總監跟我講:“自己現在要供房子,又要還債務,又要什麼什麼,已經被弄得焦頭爛額了。”我對他說,應該把你的生活好好地精簡一樣,比如說以前你打的上班,現在就坐公交車去,再不然就每天騎自行車上班嘛,都只是代步工具而已;以前吃飯都要上飯館去,現在買菜自己回家做,再不行就買幾個饅頭吃一吃嘛,都只是爲了填飽肚子而已。從A走到B的過程本來可以很簡單,只是因爲90%的人因爲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給自己徒添了很多困擾,讓過程變得複雜了。實際上,當我們可以放下一切的時候,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面對的,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完成的。
以前有一個副市長,他知道自己第二年就要退休了,所以,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他開始不坐轎車,只是每天騎著自己的自行車上班。這是爲了讓自己有一個緩沖,因爲當他再也不是副市長了,一切外在環境都會變的,他就幫自己早些把心態調整好。學著去與別人相處,學著與花草樹木爲友,他找到了一個思想境界去調節自己。這裏,就是因爲他真正認識到了佛教所說的空性,他懂得和接受了一切都是無常的道理。我現在健康,以後就說不定了;我現在長的好看,不會保持到永遠;我現在苗條,說不定只用幾年我就會變成一個大胖子。什麼都有可能,什麼東西都會變。本來我四肢健全,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我失去了兩條腿、一只手,那個時候我應該怎麼活下去呢?內心裏應該保持愉悅的心情,讓自己正確地去面對新的生活,不要因爲手和腳的關系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要知道什麼都是無常的。如果對于這個“空”無法了解,那麼稍微一點事情都會讓你活在痛苦之中。就像你孩子不吃飯、先生回家晚了、工作沒完成了……都會擾亂你的生活,使你不開心。這就是因爲你不了解它,就會被它奴役。
什麼是金錢?金錢是讓我們能更好地把一件事完成的工具。不需要做某件事的時候,不需要金錢。所以,要正確看待這個許多人一生在追求的東西。如果你設置一個東西,而且很多的人都認可和理解了你的東西,那麼金錢自然而然就會湧入到你身邊來。可如果你做的一件事,大家都不認可、覺得沒什麼意義,金錢就不會來。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整合資源、學會股份製、學會讓大家參與來完成某件事情。風險投資公司的存在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獲得金錢不是不可能的,一切取決于你是否用了正確的切入方法。
這裏面實際上也存在空性的東西。因爲有空性,我們就需要了解事物的存在規律,然後在做事的時候遵循這樣的規律,自然而然的就能做到心想事成。如果我們不了解,那麼做事就會束手束腳,沒有辦法做到最好。稻盛和夫在《活法》裏告訴我們,每做一件事先考慮下這件事有沒有利他的精神。如果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利于很多人,他就認爲這件事很有市場前景、很值得去做,這裏的思想就是空性的。這種思想也助他做到了日本的經營之聖。
空性能幫助我們明白事物的變化、流動、短暫生滅的定律。我們禅修修的是什麼?很簡單,就是每天不斷地觀照自己內心的每一個升起的念頭,觀出它是不是快樂的、積極的、利他的。如果是,我們就要保持好;如果觀出了消極的、頹廢的、黑暗的、染汙的念頭,就要把它們清掃出去。禅修就是幫我消除焦慮、恐懼、不安,讓我們在深夜可以安然入睡,讓我們的身心靈得到和諧,讓我快樂自然,讓我們把不好的東西通通清掃出去,所以禅修就像掃垃圾,掃我們的心靈垃圾。當我們的心清淨了,我們的身體也就會放松,我們開始可以享受甯靜喜悅的生活。讓我們開始修煉自己的念頭吧,慢慢的我們就會發現身心不和諧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以後的每一天,不管你在做什麼都去把它做好,就算是不喜歡的工作也用喜悅的心態面對。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念頭的轉變,通過禅修你就會把負面的東西切換成正面的,把不快樂的東西切換成喜悅的,把染汙的東西切換成清淨的,這樣一來,你的身心靈就會和諧。《心經》裏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說當我們遁入空性時就能得到自在,那個時候任何東西都不會阻撓我們。
明朝朱元璋建國後,賜給五臺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禅師一個紫金缽,很是珍貴,禅師也非常喜歡。禅師壽元快盡的時候閻王派了一個小鬼去抓他,奈何禅師的定功非常了得,所以小鬼到處也找不到他。小鬼問監齋菩薩金碧峰禅師哪裏去了?菩薩告之在房間坐禅。小鬼說怎麼就是找不到。所以,菩薩教了小鬼一個辦法,禅師最愛那個紫金缽,去敲響它即可使禅師分心。果然禅師聞聲動了念頭,這念頭一動,無常鬼就看到了,禅師就被鐵鏈綁了起來。禅師就對小鬼說:“麻煩你給閻王說,過了七天再來找我,我把事情安排好了就跟你去。”無常鬼聽信其言放了他。禅師待無常鬼走後,立即把紫金缽摔破,不再爲物挂心。再加之七天七夜的大精進,無常鬼再來找金碧峰禅師,不見禅師,卻見禅師在牆上留下的幾句話:若要抓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若能鎖得虛空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世間的任何東西産生貪戀、執著、挂礙都會産生內在的煩惱。我們不能了脫生死,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都是因爲這些東西。貪某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變成它的奴隸。如果能了解這些東西的本質,能究竟放下它們的時候,我們就能站在高的超然境界去面對面對一切了,這個時候就能更接近身心靈的和諧。
佛教講到的空性並不是讓我們不去做事情,而是更用心的去做事。正如今天去拔草,在拔草的過程中我全身在出汗,手也起了泡,而在拔草時我去感受了那個過程,那個身體力行的過程,我的感覺是美好的,我的心沒有絲毫疲憊和懈怠。一個企業老總,應該盡心盡力地去做事情去讓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能衣食豐足,都能快樂工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種責任感,把自己的使命承擔起來,這就需要我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所以說,當我們真的做到將空性融入我們的生活、工作去的時候,我們就能用非常喜悅和開闊的心去承擔自己的那份責任,就會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圓滿。因爲你沒有挂礙,你沒有陰暗,你有從容和開闊的心,這時你就會做得很好。
實際上,任何事情的完成重要的都是一個過程,有很多企業都只去要求結果,殊不知把握過程才是首要的,因爲好的結果肯定要有好的過程。而當你看重並做好過程了,結果往往會超乎你的想象的好。但是,我們往往很難做到這點,因爲我們的習氣、挂礙以及對事物的理解的經驗,會讓我們很難放下。所以我們所說的身心靈的和諧,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我們面對事物的執著的觀念和看法。而禅修就能把幫助我們改變這樣的一種深深烙入我們內心的觀念,讓我們學會一種正確的方式來理解、來思考。
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知道最後要面對死亡;這個凳子自從它誕生起就要迎接毀滅;現在我們在一起,等一會可能就要分開……這些就在告訴我們一切皆無常,需要我們正確的認識它。我們的內心不能把這些事物究竟徹底的一面看透的時候,我們就要被它的表象左右。許多耳熟能詳的話語,比如海枯石爛、白頭偕老、萬壽無疆,可能嗎?這些不過是我們心中的一份期待、一份希望而已。既然這些都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辛苦經營可以得到什麼呢?所以,不用去苛求永恒,只需要創造讓它們存在下去更久的可能,把今天生活的每一個過程用喜悅和幸福的心去感受。很多人常常會想,如果讓我回到20年前,我會那樣選擇,我會那樣生活,我會那樣規劃自己……這都是對現在生活不滿意、不滿足的表現。要我說,現在、當下,就在此時,就是最好的,未來的一切結果都來自于當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現在,珍惜當下。我們都在邁向衰老和死亡的路上前進著,以後的我們或許都會老到走都不走動。但是今天你要記住:今天、當下、此時此刻就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年輕最美好的時刻,不要白白浪費掉它。若是你不珍惜現在,而是一味的對過去耿耿于懷、對未來諸多恐懼,那麼你只是活在痛苦裏。事實上,我們所恐懼的90%都不會發生,而且那僅有的10%還是有很多回旋的余地的,可是我們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爲什麼?就是因爲我們對身邊的很多問題有太多的不正確的認識,當然不正確的認識導致了不正確的思維,以致我們用不正確的思維處理了很多事情。當我們明白了,當我們放下了,當我們理解了,那麼一切一切的困擾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因爲此時的你已經具備了智慧,你的心靈已經得到了安甯,安靜而智慧的你一定能把問題考慮全面、處理妥當。這就叫做靜能生慧。這就是爲什麼要禅修的原因,就是把我們浮躁的心安靜下來,讓我們得到無窮的智慧和抉擇力。
有很多人找我簽名,如果那一刻我的心像無染寬闊的天空一樣,我就能想出無數個句子送給他們每個人不一樣的文字;如果那一刻我的心不透徹,就是一兩句我也想不出來。起初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但這種情況確實出現過很多次。後來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當我們內心不清淨、不明淨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是渾濁的。所以,一定要把心靜下來。
禅修不只是今天和明天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在寺院裏修的事情,而是要把它變成像我們的吃飯、睡覺一樣每日必行的事情。每天,讓自己都去感受的一個修行方法。禅修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幫你嫁接很多東西。比如說,今天某一件事情你沒有做好,也想不出一個好方法,那你可以先把這件事情放下,坐下來把腿盤好,然後全身放松來坐坐禅。那個之前你怎麼也想不出來的東西就會在坐禅中浮現。這方面我自己也有很深的感受。
如果說有一個人,讓你想起來就會很生氣,這時候你就應該坐下來,觀想這個人就是你心中的佛,把他當作觀音菩薩,想著他的慈悲,認爲他是過來點化我的。這樣一想,你的仇恨、憎恨、煩躁的心就會消失了。你就能平靜下來了,感受到身心的舒適。
如果你的團隊今天出現了很多問題,這個時候你也不要被他們的行爲幹涉。你應該靜下來,告訴自己要安定、輕松、放下,然後再把問題逐一去解決。內心浮躁的時候,我們是沒有一點智慧的。佛法裏叫做:“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各種各樣的障礙都會困擾你,而只要我們一念清淨了,百萬障門打開,不成阻礙。
這樣說來,禅修不是師父能教得了的。師父們只不過能教大家最基本的打坐方法,教大家怎樣放松身體、怎樣調節呼吸,就只有這些簡單的東西。而真正的還是要靠自己內在去反思、去覺醒、去自我更替和升華的。當我們達到某種境界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困擾我們的身心突然間打開了,發現我們的人生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很多到過我們寺院禅修的人,回去以後跟我保持聯系。他們告訴我們自己的變化非常大,就像他的人生突然又打開了一扇窗一樣。以前不懂快樂是什麼的人體驗到了真正的快樂,原來不明白身心靈的清淨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的人,現在已經享樂其間了。一切只有當我們改變了觀念,把我們原來所執著、所挂礙的東西全部放下之後,我們才能得到身心的和諧。我們的心能打開到多寬,我們的認知就能提升多高的境界,我們的智慧也就能展現更大的魅力。所謂高度決定智慧,進而決定你的人生。
現在我們大家有這麼殊勝的因緣,一起分享這份佛教傳遞給我們的禮物,那麼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把這個智慧裝好,讓它來引導我們的全新生命。
《“空”的生活——《心經》給人之啓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