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生活——《心经》给人之启示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心经》,整片经文只有短短260多字,大部分看过的人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也有很多人以已经可以运用它的思想了。佛教的思想大厦是建立在般若系列经典之上的。在般若系列的经典中,大般若心经就有600多份之多,而最短小的《心经》就是其中的精华。在这里,我没法逐字逐句地翻译和解说《心经》,在这里想把其中的精髓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和谐,而所有的不和谐思想是源于哪里呢?其实,它们产生于我执、我敬、我爱、我慢……的思想中。现在,我就想要把焦点聚集在般若心经当中最中心的思想——“空”中。
《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四大皆空。很多人都认为“空”就像是空气,觉得它即是一无所有的状态,或者觉得那就是一种焦急、颓废、逃避的心理状态。然而,真实的“空”并非如此。它代表的是积极、正确地认识自我、事物以及世界万世万物存在规律的心态。当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晓了事物存在的规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的规律,你也就能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自然而然你就可以证入佛性的无上正觉了。可是,当你对“空”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就只是愚昧众生的一员,你沉沦在三界中,你活在黑暗、迷茫、痛苦里无法超脱。在佛教里,“空”的意义就是如来性,就是清净本性,就是让我们得到大自在的前提。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和谐,而我们也在呼吁身、心、灵的和谐,这二者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当我们的身心灵和谐了,社会的和谐就指日可待了。而要做到,身心灵三者的和谐,首先就要对“空”有入木三分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体悟和觉察。因为不能理解“空”的境界和深度的时候,我们永远被世间万事万物所左右。就好像,听到别人的称赞自己就飘飘然不明所以,听到别人的谩骂就会怒火中烧;做成某件事了就开心不已,未达成某个目的就失望绝望。一切都烦恼都源于我们的无知,因为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而使自己迷失了。正是因为我们不懂,所以我们一直活在焦虑、恐惧、憎恨、愚昧、傲慢之中,它们总是在使我们的心饱受着煎熬。而当我们了解了它,我们就会豁然而悟,就会看到本来黑暗的生活中的光明。光明会让你明白活着是为什么,让你知道该怎样好好生活、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计划未来。
因为不了解,我们不快乐,我们生活在焦虑中得不到安宁,我们没能解除困扰,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自己内在的本质。既然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了解其他的事物呢?佛教中有一句话,叫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它是中观宗里的一个著名的句子。这句话说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聚集而组合成的,本性即是空。“亦是中道义”就是说在空有之间我们要选择“中道”去认识事物。“中道”这个词说起来有很多内容,它是佛教教义,是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中道亦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大、小乘之各宗均以之为弘法的基本态度。不过,大小乘诸宗的解释并不尽相同。有兴趣的话,可以做多些了解。在这里我就不做赘述。要理解真正的空,它不是叫人消极看待一切。身心灵的和谐才能够让我们健康和快乐地活着。如果说你面前的一张凳子的诞生,是因为木头、钉子、人工、油漆的组合,那么这些因缘就是凳子存在的因。这张凳子在不久的将来无法避免的会坏掉、会消失,那么你现在看到它时,你就应该有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概念。这种思想从凳子扩展到房子,从房子扩大到地球、到宇宙、到更宽广的空间中,你就知道任何东西都在遵循这个规律存在着。明白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就能明白活着只是一个过程,在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一样东西逃得开,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空”不等于一无所有,它不过是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究竟特性的一种思想。
现在已知的物质最小单位却是分子、原子、甚至夸克,它们就好比佛教里说的羊毛尘和牛毛尘。而物质无限分解下去,最后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能量。佛教里叫做无表色,就像我们感觉世界、感觉外在的一切都有能量的作用。扯远了,回到物质上面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物质,能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可以称为“色”,而你认为的“色”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永远存在的,还是仅仅是你自己的感觉呢?此刻,你听到了窗外鸟叫的声音,你肯定认为声音是存在的。当对于一个失聪的人来说,这个声音是不存在。那么,这个对于判断声音的存在与否,是不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呢?今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大家看到了自然承认了它的存在。而当我把这篇文章中的每个字拆开了,文章的实体虽然还存在,可是这篇文章却已经消失了。一切都只是空,重要的是你是否已经认清。我们现在把名字代表自己,可是名字是我们吗?它们不过是一个假名,我们本来没有必要太在乎。当别人提到你的名字,或赞叹、或辱骂,你会高兴或是发怒。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名字本身就是假的,你又何必纠缠于这个代号呢?不了解“空”,让你为了这样一个假名起了各种烦恼。
佛教的提出空性思想,就是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规律,认识事物的究竟原理。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移植一棵树,就要在树根上带着些土。就像香海广场的桂花树,刚过来的时候,每隔几小时就要向底部浇水,还要往树叶上喷水和在枝干部分挂盐水,树干上要绑绳子,这就是要创造条件以保证它活下去。这些条件缺少一个,它就会死去。这就是因缘和合的规律的体现。
我们为什么禅修?因为禅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在。内心深处的认识调整好就能让我们正确地思考自己身边的问题,更好的了解空性思想。那么为什么“空”在佛教的思想里会受重视呢?因为当人不了解空性的思想,就有很多东西放不下,很多思维打不开,身心灵得不到自。正如《心经》里面的一句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就是建立在空性的层面上的。看不穿的你执着某个角色,这个角色就会让你对它很在乎,你会有对比和抉择的心。就像我是个出家人,那么如果我对非出家人会有选择、有评判、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的话,我就在执着出家人这个角色。我想谁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认为某件事情是如何的时候,你总会希望别人的看法与你一致,你不希望别人质疑你。那是因为你把自己的所想、所见、所听作为了中心。其实,我们人就是以这样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活着,我们用分别心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偏执的我们就像迷失在了黑暗中。而空性就是帮助我们去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存在定律的黑暗中的灯塔,只有它才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一切。了解空性是身心灵得到和谐的前提,而你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等所有都处于最优状态的前提就是身心灵和谐。
如果你要使你的家庭幸福快乐,那你必须聚集家庭幸福的因缘。不要认为事物会一直持续它的状态,它是会变的,就像人一样。你身边的一个朋友,现在是这样的,十年以后也许完全是另一个人了。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事物发展变化的事实,是因为不了解空性。空性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地在变化、流动、生灭的。如果没有空性,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也不会成长;如果没有空性,世间万事也不会变幻莫测。空性为你解开事物变化规律的奥秘,你明白了这种规律,你就具备了一种智慧,这也是佛教把空性叫智慧、般若的原因之一。认真想一想,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健康的身体、年轻的生命,终究是要变的,因为我们会老去。不要不能接受,这就是空性的原理。
每天,当我们把腿盘起来、把眼睛闭起来的时候,就是在关照自己内心的空性,我们去理解无常生灭、流动生灭的定义,我们去接受一切都是短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可能很多人在以前无法理解这句话。打个比方,乌云密布、天下大雨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太阳,可是你能说太阳不存在吗?不能,它只是暂时被乌云遮住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在今天,我们的佛性被重重烦恼的所掩盖,迷失掉了。我们的不快乐,我们身心的煎熬、焦虑和不安都乌云,它们把我们的佛性隐藏在了背后。而我们禅修就是要把乌云抹去,使光明的佛性显现出来。让我们得以快乐、从容、和谐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积极地面对每一件事情,使自己可以用心地做好。
我们现在这边很多义工,来到寺院后也没有觉得自己是老总、老师、某某学者,而是把自己身份地位全部放下了,所以他们才会拿起锄头去锄草,才会一次次弯下腰去捡垃圾,才会骑着三轮车到外面去拉货。他们都是理解了空性的思想的人,所以才可以在自己的观念里只有职务、工作的分配,而没有等级、观念、金钱、名望的分别。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扫地的人,在人性的角度上其实是没有分别的,都是平等的。当我们把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嫁接到生活里去,并加以实施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公司的员工,都是变得快乐和满足。也是了解到事物内在共通的一面,我们才发现了平等和谐的人性。
佛教讲的平等,不是身体跟物质的平等,而应该是佛性的平等、人性的平等。我想未来的和谐社会讲的平等指的应该是这方面的平等吧,因为物质的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普通人和比尔盖茨在财富上的差距。所以,我们学佛人所需要修炼的就是在内心深处建立人性的平等的观念,这种人性的平等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佛性,是我们内在的清净本性。因为这个快乐的心态,我们更好地去面…
《“空”的生活——《心经》给人之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