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因此,我們應當明白,如要提高孩子的成績,最需要做的,不是灌輸給他多少知識,而是培養他對于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得到快樂,這就是“點燃火焰”。正像在一個企業中,一個對于企業文化沒有認同感的員工,他的心情並不是愉悅的,他生在其中,感到的是無盡的壓力與痛苦。
這叁十多年以來,我一直堅持在讀書。我們的寺院雖然不大,但是圖書室已有六七個,每一間客房都有十本書。這就是爲了給大家創造一個讀書的環境,使大家感受到讀書是愉快的事情。久而久之,大家就都願意主動讀書了。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學音樂,但是他又不喜歡音樂,感到很頭疼,應當怎麼做呢?你應當帶他去優秀的演奏會,讓他聽聽演奏家出神入化的曲音,看看他所得到的鮮花與掌聲,用可親的語言來給他解說關于音樂的美麗傳說。那麼如果他的心底埋藏著天賦,這天賦就會被激發出來,成爲興趣;而興趣,成爲他最好的導師。
作爲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應當作爲一份事業來認真對待。瑞安有一個家長叫做蔡笑晚,他精心培養的六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五個是美國知名大學的博士,一個是中國科技大學碩士。他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他說,他的孩子都不是天才,但是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成就了他們。他用心地培養自己的孩子,把“父親”當作自己畢生的職業。他所寫的《我的事業是父親》一書,成爲現在教育孩子的暢銷書。現在每當有周圍的朋友向我抱怨孩子難教時,我就把這本書送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在蔡笑晚的教育方法中悟到一些東西。
現在許多企業家花了一生的時間建立自己的事業王國,卻忽視了對于子女的教育,到老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收企業時,才發現自己的孩子很不成材,一時之間,就覺得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白費了,感到五雷轟頂一般。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沒有用心關注過孩子的成長呢?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甚至在孩子的一生中,老師對他們的影響可能只占到20%,其余的都是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像你一樣,那麼就以你爲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比你更加卓越,就應當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身上花更大的心血。
想想你自己吧,你處理問題、待人接物的的方式,是不是有很多都來源于父母的教育呢?所以現在你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麼首先,你自己就必須提高自己、收斂自己的行爲。如果你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出不恰當的行爲,那麼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會複製下來。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一種“緣”。不管你的先生、妻子好或不好,當這“緣”未了時,你做什麼,都是無用的。我認識一個做美容的朋友,她告訴我,她的先生非常不好,吃喝嫖賭,樣樣沾邊。但是他們有一個孩子,她特別愛這個孩子。有一天,她的孩子跟她說:“爸爸可能暫時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你不要和他離婚,如果你離婚了,我就會自殺。”她爲了孩子,不得不接受丈夫的種種行爲。她問我該怎麼辦。我告訴她:“當孽緣未了時,總會有種種力量牽製住你,無論你做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它。”這時候,就應當轉變自己的觀念,換一種心境去面對。如果你想,這是你欠他的債,當你還清了,這債就了了。所以,當我們身邊各種各樣的人來到時,他都是你的“緣”,從因果的角度來看,都是你自己直接或間接帶來的。如果你能夠這樣想,就能夠消除種種抵觸、抱怨的情緒,就能夠接受他、看重他。
還有,對你身邊的人,要學會欣賞、贊美、包容、尊重。當你這樣做時,許多的境況就自然不同了。你認爲你的丈夫不好,但是他的不好有沒有原因呢?是不是你的優秀、強勢給了他壓力,他認爲在你的面前擡不起頭來,所以到外面去喝酒,與其他女子交往,在聲色犬馬之中尋找自己的一份尊嚴呢?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再不能責備他,而應該贊美他的優點,他漸漸地會改變的。如果你真的覺得現在他一無是處,那麼你還可以去回憶,想想當初你們在一起時的欣賞與喜悅,也可以與現在的他分享當時甜蜜的感受啊。
人活一世,至多不過八九十年,兩叁萬天。這是多麼短暫的時間啊。來自太空的照片,爲我們拍到了距離我們四百萬光年以外的圖景,這是我們幾萬輩子也無法到達的地方啊。所以屬于我們的時間,它多麼短呢?
前幾天,我在寺院裏拔草,見到地上的螞蟻。我看著它們,想,它們從這裏爬到佛殿,可能就要一生的功夫呢。如果我開車時,它粘在了我的車上,幾十分鍾以後,它所到的地方,竟是它幾十輩子也到不了的。因此,我們覺得它多麼可憐,活的歲月多麼短,而我們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樣呢?相對于比我們更大的周天來說,我們又是多麼的卑微呢?
這就是莊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相對的世界、辯證的機緣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學會一種心態,那就是把你最討厭的東西在自己的內心縮小,這樣就能夠把自己的生命相對地拉長。
所以心態決定我們的幸福,心態決定我們的健康。把快樂放大、悲痛縮小的人,知道人生可貴,懂得珍惜的道理;反之,就會覺得“度秒如年”。
我們必須要學會的東西,就是“自省”,也就是自我反思。正如《論語》中所說的:“曾子曰:“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我們要懂得審視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把我作爲宇宙的中心來苛責別人。爲什麼別人的一句話就能夠觸怒自己呢?爲什麼別人的一點過失就不能原諒呢?想想,是不是也有問題出現在自己的身上呢?爲什麼我們會感到痛苦呢?爲什麼孩子教育不好,我們就會對不起列祖列宗呢?記住,孩子,他自己會有自己的福報,不要認爲孩子是你的,他是你的唯一。
正像紀伯倫在《先知》中所說的: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爲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能給他們以思想。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爲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
明白了嗎?孩子有他自己的靈魂,有他的宿業,也有他的福報,“他是憑借你們來”而已啊。那麼又何須抱怨孩子的不好是由誰造成的呢?
以前我們讀書的地方,在廈門大學旁邊,大學的一個教授,他的孩子卻是流氓,整日無惡不作。教授來到佛學院哭訴,我勸他說:“這個孩子,是你宿世的業,今天他來討還這個業,討還了,就自然好了。”如果你能夠放寬心,這樣去想時,情況是能夠得到改變的。你不再對他惡言惡語,那麼他也會有所觸動,有所改變。所以說,要改變世界,首先一點,就是要改變自己的心態。
家庭是親情與友情的結合體,不要過于苛求結果。你與你的家人形成一個小小的社會因子,如此而已,因此,不要有過多的要求,以自己的一份情,好好對待他們,就好了。
叁、健康
什麼是健康呢?我認爲,它既包括你的身,而包括你的心。當你不健康時,造成你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如果你想要獲得健康,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調整你的心。
我的寺院裏有一個叁十多歲的義工,是個女孩,很漂亮。她原本天天都和朋友泡吧,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有一天,被查出來得了癌症。她接受了很多次化療,也不見好,就來我這裏當義工。到今天已經兩年多過去了,當她再去檢查時,她的病竟然不藥而愈了。
還有一個臺灣的朋友,十五年前,他的父親被檢查出是癌症晚期,醫生認爲他只有叁個月的壽命了。他父親就離開了家人,一個人到深山的一個廟裏出家了。過了十五年,他到今天依然很健康。
這些生命的奇迹告訴我們,改變自己的心態與生活方式,你的健康很可能得到轉機。
當我們今天加班很累時,我們就應該給自己一個信號,我很累了,需要放松。這時候,你就應該坐下來,打開自己的身體,放松自己的神經。用平緩的聲音告訴自己,用意念放松身體的每一個器官,從頭到腳,逐個放松它們,做叁到四次深呼吸,使你身體的每一個器官得到保養。這種甯靜的狀態,我們應當隨時隨地讓它存在。有了這樣的甯靜,整個人就會自然而然顯得高雅而安和。所以要培養這樣的氣質,就要放下所有負面的情緒,使自己充滿正面、陽光、樂觀的力量。時刻這樣要求自己,就會自然地顯出微笑,做任何事,都不再會急躁起來。這也就是排毒、美容最關鍵的一點。
今天的課程,我現在做幾點總結:
第一,學會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思維模式。
第二,要養成一顆豁達的心。當你的思想與心量像虛空一樣寬廣、無所依待時,你的心就變得豁達起來。
第叁,學會淡化自我,放下自我,試著從他人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問題。
第四,要用自己的一生來奉獻。如果人只是爲自己的利益著想,他的眼神就充滿了貪婪和欲望;而當你樂于奉獻自我時,你的心自然安和,而最終也自然得到福報。
第五,要時刻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不要目迷五色、情迷五音,而應當用眼耳鼻舌身意來全心感受你自己,思考“我是誰”。
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幸福的人生如何打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