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中的認識論與價值觀
——禅七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這是我們香海禅寺第一次舉辦這樣長時間的禅七。這樣的活動對包括我在內的各位師父和義工們都是一個很好的挑戰。這次禅修的一些同修,他們的面孔都很熟悉,所以我想大家應該都有禅修這方面的經曆。你們可以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修正,覺得哪方面有什麼不足、哪方面有什麼疑問都可以指出來,以便下次我們辦得更好一些。
中國的佛教在這個時代出現了一個斷層,舊的思想體系在目前的集體價值觀中受到新的質疑,然而新的佛學體系卻沒有得到系統的建樹。雖然輝煌燦爛的古典佛學留給了我們大量有益的文獻,但是同時適合新時代的、變化發展中的佛學還在不斷地探索、成長之中,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我們去提升,所有的方法也都正在不斷地成長。
昨天慧海法師教大家怎樣拍打按摩自己的身體,我覺得這樣拍打身體很舒服,好的東西就是這樣,要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把好的東西帶回去。
一、概說:我們爲什麼要禅修
剛才我在黑板上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立場堅定、積極向上,努力用行動改變自己人生的人,聽到好的東西就趕緊去貫徹實踐它,這就是上士;而有的人聽到道理以後,叁心二意,將信將疑,做了兩天就不做了,過段時間想起來了又如是做了兩天,這就是中士;到了下士,即使聽到好的道理,也因爲覺得道理太可笑了而從來不去實踐它。
所以,人生當中的取舍都是由自己決定的,當我們自己內心不需要的時候,別人是沒辦法強加給我們的。所以大家坐在這裏的時候就要學會把心門打開,把自高我慢的那扇封閉的門打開,沒打開的話,坐在這裏就像一個木頭,吸收不到營養。
禅修最大的一個功能就是讓我們把分別在外的五根收回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一直在外境徘徊,看到好的喜歡,看到不好的就抵觸;聽到好聽的話、美妙的聲音就飄然若舉,聽到不好的話、不和諧的音程就全身起疙瘩,生出嗔怒之情。這就是我們的五根徘徊于外,所給我們帶來的認識。我們若要改變這樣的世界觀,那麼禅修就是最好的修正。禅修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內察,察出自己的情緒、思想、觀念、認識中最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會隨著外物的改變而改變。爲什麼佛教的思想是究竟的?就是因爲他對物質世間的認識沒有絲毫的挂礙,了了分別。
早晨起來,鳥在鳴、花在開、風在吹,一草一木的美盡皆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有沒有以接納的心去喜歡它們?我們看到這些景象內心當中有沒有自然地升起一種喜樂呢?如果沒有,那是你內在的煩惱太多了。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倦鳥歸林,萬物恢複本有的甯靜,這時候每一顆充滿喜樂的心而同樣應當感到歡欣。不要因爲光的消弭而感到失望,如果你的心跟著宇宙四時輪的規律,自然能夠感到春夏秋冬、朝暮寒暑,都是美的,都值得去歌頌。 很多人跟我說師父啊,我打坐的時候看見光了,我說每樣事物都有光啊,只不過那光被你的煩惱遮住了。當你打坐的時候你的內心慢慢清淨下來,就能感受事物正向的一面、美好的一面。當你內在充滿煩惱汙濁的時候就永遠感覺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就會用抵觸、負面的情緒去感知這個世界。所以,禅修就是不斷地修正自己,從邪修到正,從染汙修到清淨,從喧囂修到安甯。其實,我們每天都能夠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爲。但是由于我們平常的時候覺察不到自己,因此才到寺裏來禅修。
二、我是誰——禅修讓你重新認識你自己
今天首先要講的主題是“我是誰”。
在小說《二十四重人格》中,心理學家向我們揭示了“我”的不同角色所思的各種念想,所爲的各種事件。每一個認爲“我”只是一個平面的人,都是受到現實無情的打擊。我們在內擁有各種不同的人格,在外必須帶上“人格面具”,飾演各種各樣的角色。我們在企業裏是中層、高管,回到家是父母的子女或者是子女的父母。我們從前是一個孩子,以後是一個老人,那麼當我們漸漸長大,原先那個小小的我又去了哪裏?我們到底是什麼人?能做什麼?我的行業在這個世界中屬于什麼檔次、等級、狀態,我在這個市場裏又占了多少份額?大家有沒有不斷地往各個方面去參,找到自己當下的定位呢?我們都活得迷迷糊糊的,連自己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都弄不清楚,更別說了解自己內心的思想境界。當我們不了解自己,就沒辦法定位自己。《孫子兵法》裏講,知已知彼,百戰不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如何跟對方去戰鬥?別人能舉起一百斤,你只能舉起十斤,那你怎麼跟別人去對抗?前段時間我看《孫子兵法》感觸很多,其中講到當別人比你強大十倍甚至幾十倍的時候,別人來攻擊你,怎麼辦?那你就想盡辦法逃,即使逃不過也要在別人面前裝孫子,要韬光養晦。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這就是知已知彼。當我們沒有實力跟對方抗衡的時候就要學會如何保存自己的實力,這也是每個人要思考的“我是誰”的前提條件——給自己一個定位,保護你自己。
佛陀在沒有悟道之前,跟各種各樣的人學習,很多人都是他的老師。只有轉益多師才是汝師,才能使自己不斷地學習到新的知識,思考更深刻的問題。你們覺得當老師好嗎?我覺得不好。最幸福的應該是當學生,把老師的身份放下來,永遠做一個謙卑的學生,這樣自己才會成長,不斷地吸收別人好的東西。你如果每天在臺上不停地跟別人講,講到最後你還有什麼可以講?沒有一顆當學生的心,到最後你的能量就被封閉。古來大德隔段時間都會去閉關,調整,自我反思。反思的過程也就是找到我是誰,我在哪裏,我要往哪裏去? 我們設計萬佛殿的萬佛,它講到了華藏世界,講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叁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納到一芥子當中,一芥子可以展現無量世界。就好像我站在這裏似乎要比你們高一些,但是到了另一些場合我也很矮。但從外太空看我的時候是什麼?連一粒灰塵都不如,若有若無的,我們小得根本看不見。《阿彌陀經》講從這個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要經過10萬個國土,人們都無法想象那裏有多遠。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者,作爲一個修行人一定要把我們原有的思維不斷地打破。慧海法師教大家要有空杯的思想,而就連這個杯子的執著也要打破,杯子打破了就什麼都不存在了,容器不存在的時候才能無所羁絆。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原有的思維模式打破,不斷地自我打破,不斷地自我超越。
這兩天大家在禅修的過程中就要不斷的問自己“我是誰”。
如果我是母親就要像大地一樣承載萬物,我是父親就要像上天一樣關懷你身邊的人,你如果是個董事長就要呵護底下的人成長。所以,大家要找到我是誰才能定位好自己,定位好了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今天在香海禅修就要在這個過程裏好好反思,時刻地活在當下,明白自己處在什麼狀態,明白自己處于什麼角色!而我們人往往不是這樣,處在這個角色卻做其它的事,所以我們活得很痛苦,因爲你沒活在當下,所有的煩惱都由此産生,你不斷如果永遠在計較、分別、比較之中,世間的痛苦就永遠沒有完結。
昨天有位女士給我打電話說他的先生跟他第一任女友住在一起不回來了,她覺得委屈了。我就告訴她幾個案例,我說濮院鎮有一個老板把初戀情人帶回家,告訴他老婆說,你就接受我有兩個老婆吧!還有一個男人天天吸毒,總是不回家,妻子也痛苦。這種現象層出不窮,只要你的心不能接受這種狀態,你就永遠痛苦無邊。薩特說,人是可以自由選擇的。我就給她兩個選擇,第一個,你能選擇接受他目前的狀態就不離婚;第二個,你如果不能接受他目前的狀態就選擇就離婚,這種痛苦跟誰去述說都沒用,只能取決于你自己。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沒有痛苦,因爲我們有感情,我們的身體是血肉之軀。就像我上個月牙疼一樣,疼到最後開刀我都沒感覺了。佛在世時也要生病,我們這個是有相的身體,到最後都會壞滅,你要是希望這種有相的身體永遠不會壞滅,你的知見就不正確,不正確的知見就會産生煩惱。
不要認爲結婚了以後還會跟談戀愛那時候的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你在變,他也在變,環境在變,所以要學會適應。比如一個企業剛開始市場很好,正在上升之中就很容易做成,走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開始下降了,這時你發現自己再努力都沒辦法做起來,這就說明你沒有了解到事物存在的規則。因爲事物在變,而你的心沒有變,你沒能把握住事物運行的規律就會痛苦。大家要記住,不要用一成不變的觀念去看待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的煩惱就這樣産生的,你會變你的先生會變,你的孩子、公婆都會變。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講要培養自己的福報,我後面會講到,有大願者就會有大福報、大成就。
我經常打一個比方,在一張紙在畫一個圓圈,很多人就只會看到這個圓圈,很少去想這個圓圈以外還有那麼大的空間。我們的思維應該是多向的,正向思維想不通,就用逆向思維好好再想一想。在我們的人生裏面要學會把人生這個整體過程不斷地放大,把目前發生的事情盡可能地縮小。玉樹地震那多麼人罹難而你還活著,你在爲了你先生的事情而痛苦煎熬,而人家父母孩子可能一下子就沒了,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是自己給自己找了很多煩惱。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大覺悟者,他的心像虛空一樣沒有邊界,眼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在他面前都不是什麼大事情。所以,我們修什麼?就是不斷地把心放大,人家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說明你有一定的境界。所以,當我們碰到越大的事情就越要從容地應對,從容是從哪裏來的?是要擁有開闊的心,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心量想不痛苦都是不可能的。
…
《禅修中的認識論與價值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