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中的認識論與價值觀▪P2

  ..續本文上一頁

  人生是一次短暫的旅居,所以把禅修跟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禅修不等于你靜靜坐在這裏,實際上行住坐臥,言談舉止時時刻刻都可以體現禅修的宗旨。

  這次我在交大拓展訓練的時候,一個房間住叁十多個人,一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呼噜聲此起彼伏,這些人每個都是老板,都有一個大肚子,都是打呼噜的高手。有時候聽著他們打呼噜打著打著中間斷就斷了,我還在等著他把後面的呼噜打完呢!這也是對我的一個成長,我平常不喜歡跟別人住在一起,進去的時候他們說給我單獨安排一間,我說不用,這個機會很難得,我也要接受一下團體生活,我也要挑戰自己的極限。我平常累的時候就觀照自己的心,讓它放松下來做一個深呼吸,拍打一下,精神很快又找回來了。所以,我們禅修的過程就是要跟自己的生活連在一起。累得實在不行了,回來就應該閉上眼睛,把心收回來,做幾個深呼吸,這樣你的能量又可以回來了。

  我常把禅修比喻做止沸,經常拿一涼盆水放到沸騰的水中,沸騰就會止住,那鍋水就不會燒幹。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的,不斷在沸騰的時候,水就會燒幹,禅修就是那盆涼水,是讓你補充能量的,我們身體的毛病都是自己正常循環當中出問題了,我們自己本來有一套免疫系統,自己可以調節自己,都是我們自己平常的時候自己沒有注意。比如我那天牙齒痛,後來我就找到原因了,那時連續幾天很晚休息,宋老師老是拉我去吃留蓮,又吃了很多辣椒,這樣一來就上火了。其實,我們本來都有一套非常好的免疫系統,這種免疫系統要靠我們自己去保護。

  所以,禅修要跟我們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回家吃飯的時候,感覺飯菜很美味,要記得贊美做菜的人;看到公婆、嶽父嶽母也要贊美他們;看到孩子,要學會欣賞他,甚至看到花草你也應該贊美它兩句,那個鮮花就會與你産生物感,開得更燦爛更美麗。你們知道《水知道答案》這本書嗎?連水都知道你對它的贊美,更何況你贊美的是人!我們用全身心的愛迎接今天,學會贊美別人,學會鼓勵、欣賞別人,當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都鮮活存在的時候,你身上肯定不會有毛病,癌症不會來到你身上。你不用去擔心,擔心本身就是一種毒素,就會使負面的東西在我們身上成倍地增長。我們要把任何擔心都抛開,用清淨喜樂的心活在這個世間,這樣才會開心。我們人往往不會欣賞自己,不會欣賞自己所擁有和得到的東西,總是想著別人的東西,有對比的時候就很痛苦。剛才有個同修講到別人開寶馬,住別墅,總是去攀比,但是,我們自己擁有的別人也未必有,應該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你就會發現生活處處都是美好的。安靜地思考自己的能力、地位等等,自己目前有多少資源就做好多少事情。

  我最近經常講,人要相信命運,很多東西是要因緣條件成熟了才能推進,條件不成熟你再怎麼想都沒用,事情還是做不成。一切東西的存在都有自在自爲的規律,違背了原因和條件,你還想達到的那個目標就會很痛苦,就會像趕鴨子上架一樣。

  我們在面對困難、碰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跟著自己的情感去對抗,不要感情用事。比如你父母得了絕症了,在你有能力的條件下就去治療他,實在不能治療就沒必要弄得兩方面都痛苦。大家知道有一本書叫《人間正道》,後來拍成電視劇《天道》,裏面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得了癌症,最後發現再努力也沒辦法,就只好眼見他父親去世,結果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大家想一想在不可能醫治的情況下放棄治療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不過我們作爲子女的,只要父母有萬分之一的希望,都要想法設法地去治療他,如果治療不了才選擇放棄,這時候病人也能減少一些痛苦。

  人活在這個世間要遵循因緣法則,如果不遵循,即使你花了大量的精力,結果還是得不到什麼收獲。這也就是要求我們明白我是誰,我在哪裏?就像我以前學英語一樣,我的語言天份特別差,整個學校就我英語最差,後來還跑到廈門去學日語,我很刻苦地學,沒想到別人學幾天就超過我了。我在甯海將近四年,就連最簡單的說吃飯我都不會講。我這種言語的天賦很弱,在學生時代很渴望把英語學會,甚至規定自己每天要背多少個單詞,自己的房間到處貼著單詞,發現還是不行就放棄了,不想再浪費時間了。這也是在告訴我們人要遵循因緣法則。我經常講敬天愛人,大自然的法則不能違背。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冬天寒冷了就應該多穿點衣服,但是很多女士還是穿的非常少,年輕的時候還好,等到你年老的時候問題就來了。

  所以,我們要明白我是誰,我在哪裏?我是人,我活在這個世間,衡量萬物,同時也被萬物所限製、所衡量。我們在萬物中不過是一個點,因此不能以點概面。就像外面的草一樣,很多人都說要打什麼除草劑之類的,我說不需要。還有我們寺院到了冬天樹木就開始掉葉子,你今天掃了只是掃今天的葉子,明天掉下來的葉子你還是要掃。你一口氣想把後面所有的東西都解決掉是不可能的,每天要做的就是當下的事情。只要你努力把每一個過程做好,原來期待的結果就自然地浮上來了。當我們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知道後面該往哪裏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期待美好的結果,但是如果結果能不能按你的預期實現呢?那就要一步步慢慢地做起來。人生路上,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所處的位子,屬于什麼樣的一個角色。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明白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才活得痛苦。

  叁、有大願者必有大福報——禅修究竟爲了得到什麼

  今天要講的第二個主題是“有大願者必有大福報,有大福報必有大成就、大業績”。

  我經常跟一些年輕人講,要把自己的人生定位爲一個有大願力之人。願是理想,願是人生方向,願是人生期待的美好結果,願越大成就越大。一個有大成就的人,他的愛慈濟衆生,芸芸衆生都會成爲他力量的推動者。世界上的大型企業之所以能遍布五大洲,是因爲它的每一個産品,所推動的理念都能普澤到很多人。一個世界首富必然有非常大的心量,他的出現能把許多問題解決掉,解決的問題越多,他的成就越大。首先要想到是爲了別人,有一顆想幫大家解決問題的心。

  德魯克的管理學就講到了我們每個人存在這個世界都是一個點,在這個點上定位好自己之後,就要思考如何把這個點運作得最好。比如說我們寺院的客堂,你在客堂工作,就應該把接待客人的工作負責好,寺院也是這個社會的一個點。當人人各司其職,都能把它運作好的時候,這個社會才能良性地運轉。但是我們人往往忘記了這一點,自己的觀念裏面總是想著我要得到什麼,而不是付出,不是去幫助這個社會解決一些問題。

  我們的願力爲什麼發不起來?是因爲我們的思維出了問題,我們經常會忘記自己在這個時間屬于什麼樣的角色。現在很多企業都講企業文化、企業的定位、市場份額等等,而把最根本的東西忘記了,做起來就很辛苦。招一個員工不是爲了讓他天天給你賺多少錢,而是聯合在一起去完成一個使命,把這個樞紐運作得更好,所有的事情不是爲你做,也不是爲他做,而是形成一個共同的、面向大衆的、能夠産生更大福祉的使命。所以,我告訴寺裏的義工,你們來這裏不是幫賢崇法師完成理想,而是一起搭建一個平臺,讓這個平臺惠及更多的人。我們爲什麼要創立“和基金”,要完成一個什麼理念?其實就是一個義工銀行,義工銀行運作好了以後就解決了將來自己的養老問題,不用依靠家人和國家。我健康的時候幫助別人,然後把時間存到義工銀行裏面,不健康的時候把這個時間取出來用,這樣就不需要依靠子女。這個方法如果運作得好,以後的養老院就不需要請外面的人。我們旁邊有個養老院,早上起來大家把凳子搬出來一起曬太陽,從早上曬到晚上,這是對社會資源最大的浪費。因爲他活著要消耗社會的資源,這個時候你還健康就可以去掃地、拔草、種菜、幫別人按摩等等,爲什麼不去這樣做呢?

  所以,我想以後通過“和基金”創立一個這樣的機製,只要我健康就是一個資源,只要我健康就可以幫助別人。我們是社會的樞紐,我們的存在是幫助社會解決問題,所以,才有“和基金”等諸多的想法。

  我們的存在不是爲了向社會索取多少,而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爲社會解決問題的角色,你以後的成就就能夠無窮大。這就是有大願者必有大福報,有大福報就有大成就,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爲什麼從古至今有那麼多人在頂禮佛陀?不是他能保佑你什麼?不是的,其實是他教你的智慧能讓你得到快樂、得到解脫、得到自在、得到喜樂,佛陀這種思想是爲了讓更多的人因爲他而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要思考一下自己在這個社會的作用,思考一下我在哪裏,要往哪裏去?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如果爲了爭取名利才顯示出我自身存在,那麼你自身的德行不夠的時候,即使給你名望也駕馭不了。我經常講富貴有叁種:第一種如山中花草,自己春天綻放,秋天結果,這是用德行得到的富貴;第二種像盆裏的花草,通過人的培植才能開花結果,這是通過功名得到的富貴;第叁種則是靠權力得來的富貴,就像把花從地裏撿起來插到花瓶裏一樣,今天看上去很漂亮,兩叁天就枯萎掉了。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富貴能持續下去,就需要你的德行,就要像山中的花草那樣一到春天就自然而然地綻放。我們要發大願力,爲這個世間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你的力量可能很小,只要你去努力和堅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提倡“愛的裂變”,只要你把愛通過自身推廣開來,人生就會有變化,通過你傳播給十個人,那十個人能夠再傳播給另外的十個人……

  找到自己就知道如何去做。一般人衡量一個人只看他的財富有多少,名望有多少,頭銜有多少。我在外面經常收到很多名片,那些人頭銜真多,一張印不完印兩張,還要折頁,那麼多的頭銜實在的也就一到兩個。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衡量別人成就的標准。佛教裏面講的是要用減法,不斷地減,減到爲無,減到爲空,等到你內心當中對名聞利養的追求歸零的時候,你身上所産生的能量會成倍數地增加,以前是加法,但是歸零之後産生出來的就相當于乘法。當你開家長會的時候,在幼兒園裏還顯示自己是個董事長,這樣難道不愚蠢嗎?那個場合你和工人、農民一樣,就是孩子他爸,就要把所有的包袱卸下來,歸空才能自在,才能謙卑,這樣才能真正學到東西。爲什麼一個人小的時候學習新的知識最快,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效率越來越低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小的時候你擁有一顆謙下的心,感覺自己是一個孩子,因此將自己放得很低,而謙下就是最大的高貴,這使你學會最多的東西。

  每天禅修就是要讓自己歸零。我們每天都有煩惱産生,障礙在自己身上層出不窮,因爲你把自己看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固體,一個固體跟另外一個固體碰到一起,矛盾就由此産生。空性就是把自己認定爲無,像虛空一樣,什麼東西過來都沒有關系,那你還有煩惱嗎?還有計較嗎?還有我慢、我執嗎?當這些東西都沒有的時候,誰都傷害不了你,因爲你讓自己空掉了,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最究竟的大智慧,當你空的時候,在你心中可以升起無量無邊的大智慧。

  我們這個地球飄浮在空中,那些宇航員都在外太空的時候都在那裏飄,爲什麼我們沒掉出大氣層之外?爲什麼我們不會掉出地球之外?因爲我們的業力、執著、欲望強強地把我們的心捆綁在這個地球之上,離開了就活不了,這就是業力,是與生俱來的欲望深深地把我們綁在叁界中。所以,要把這個世間困擾你的東西都解除掉。你對這些有一絲一毫的貪戀、執著、放不下的時候,你的內心就不能得到解脫,不能歸零,不能歸空,你就不快樂。歸零、歸空就是我們每天禅修要自我觀照的一個修行方法。

  最後一個要求就是要專注、堅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專注其實也是歸零的體現,你心中沒有歸零的思想根本做不到專注,大家坐在這裏還想著家裏、公司、朋友等等,你就不能專注當下,不能專注當下就得不到多少東西。專注也是我內在要修的一個方向,我經常不專注,開車的時候有時打手機還發短信,最近我到上海都不開車,改坐火車,坐火車可以看書。有一次坐火車我也抵觸了很長時間,因爲那個車是四位數字的火車,再加上這車是跑遠途的,衛生打掃得不好,剛進去的時候特別難受,臭味實在難聞,後來時間久了就感覺好多了,也就接受了,其實這都是我們內在的情緒在抵抗。大家這幾天來這裏禅修,來了就把心安下來,時刻關注自己的心,這只是一個短暫的訓練,最主要的就是把這種關注當下的理念與日常起居做有機的結合。當你生活中時刻處于這樣的狀態,身體就是打開的而不是綁緊的,是奉獻而不是索取,是包容而不是敵對,負面的東西都會改變過來,很多事情你就能做好。這是兩種思維方式,兩種看待問題和理解問題的方法。

  今天就到此結束,我們這個禅修講課講得太多了,應該還是讓大家自己多修,在這裏只是播一個種子,要得到收獲還要大家回去以後的堅持,回去不堅持講得再多都是沒用的!

  

《禅修中的認識論與價值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