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禅七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这是我们香海禅寺第一次举办这样长时间的禅七。这样的活动对包括我在内的各位师父和义工们都是一个很好的挑战。这次禅修的一些同修,他们的面孔都很熟悉,所以我想大家应该都有禅修这方面的经历。你们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觉得哪方面有什么不足、哪方面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指出来,以便下次我们办得更好一些。
中国的佛教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断层,旧的思想体系在目前的集体价值观中受到新的质疑,然而新的佛学体系却没有得到系统的建树。虽然辉煌灿烂的古典佛学留给了我们大量有益的文献,但是同时适合新时代的、变化发展中的佛学还在不断地探索、成长之中,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去提升,所有的方法也都正在不断地成长。
昨天慧海法师教大家怎样拍打按摩自己的身体,我觉得这样拍打身体很舒服,好的东西就是这样,要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把好的东西带回去。
一、概说:我们为什么要禅修
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立场坚定、积极向上,努力用行动改变自己人生的人,听到好的东西就赶紧去贯彻实践它,这就是上士;而有的人听到道理以后,三心二意,将信将疑,做了两天就不做了,过段时间想起来了又如是做了两天,这就是中士;到了下士,即使听到好的道理,也因为觉得道理太可笑了而从来不去实践它。
所以,人生当中的取舍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当我们自己内心不需要的时候,别人是没办法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大家坐在这里的时候就要学会把心门打开,把自高我慢的那扇封闭的门打开,没打开的话,坐在这里就像一个木头,吸收不到营养。
禅修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让我们把分别在外的五根收回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一直在外境徘徊,看到好的喜欢,看到不好的就抵触;听到好听的话、美妙的声音就飘然若举,听到不好的话、不和谐的音程就全身起疙瘩,生出嗔怒之情。这就是我们的五根徘徊于外,所给我们带来的认识。我们若要改变这样的世界观,那么禅修就是最好的修正。禅修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内察,察出自己的情绪、思想、观念、认识中最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会随着外物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佛教的思想是究竟的?就是因为他对物质世间的认识没有丝毫的挂碍,了了分别。
早晨起来,鸟在鸣、花在开、风在吹,一草一木的美尽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有没有以接纳的心去喜欢它们?我们看到这些景象内心当中有没有自然地升起一种喜乐呢?如果没有,那是你内在的烦恼太多了。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万物恢复本有的宁静,这时候每一颗充满喜乐的心而同样应当感到欢欣。不要因为光的消弭而感到失望,如果你的心跟着宇宙四时轮的规律,自然能够感到春夏秋冬、朝暮寒暑,都是美的,都值得去歌颂。 很多人跟我说师父啊,我打坐的时候看见光了,我说每样事物都有光啊,只不过那光被你的烦恼遮住了。当你打坐的时候你的内心慢慢清净下来,就能感受事物正向的一面、美好的一面。当你内在充满烦恼污浊的时候就永远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会用抵触、负面的情绪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禅修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从邪修到正,从染污修到清净,从喧嚣修到安宁。其实,我们每天都能够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平常的时候觉察不到自己,因此才到寺里来禅修。
二、我是谁——禅修让你重新认识你自己
今天首先要讲的主题是“我是谁”。
在小说《二十四重人格》中,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了“我”的不同角色所思的各种念想,所为的各种事件。每一个认为“我”只是一个平面的人,都是受到现实无情的打击。我们在内拥有各种不同的人格,在外必须带上“人格面具”,饰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在企业里是中层、高管,回到家是父母的子女或者是子女的父母。我们从前是一个孩子,以后是一个老人,那么当我们渐渐长大,原先那个小小的我又去了哪里?我们到底是什么人?能做什么?我的行业在这个世界中属于什么档次、等级、状态,我在这个市场里又占了多少份额?大家有没有不断地往各个方面去参,找到自己当下的定位呢?我们都活得迷迷糊糊的,连自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都弄不清楚,更别说了解自己内心的思想境界。当我们不了解自己,就没办法定位自己。《孙子兵法》里讲,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如何跟对方去战斗?别人能举起一百斤,你只能举起十斤,那你怎么跟别人去对抗?前段时间我看《孙子兵法》感触很多,其中讲到当别人比你强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候,别人来攻击你,怎么办?那你就想尽办法逃,即使逃不过也要在别人面前装孙子,要韬光养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就是知已知彼。当我们没有实力跟对方抗衡的时候就要学会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这也是每个人要思考的“我是谁”的前提条件——给自己一个定位,保护你自己。
佛陀在没有悟道之前,跟各种各样的人学习,很多人都是他的老师。只有转益多师才是汝师,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到新的知识,思考更深刻的问题。你们觉得当老师好吗?我觉得不好。最幸福的应该是当学生,把老师的身份放下来,永远做一个谦卑的学生,这样自己才会成长,不断地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你如果每天在台上不停地跟别人讲,讲到最后你还有什么可以讲?没有一颗当学生的心,到最后你的能量就被封闭。古来大德隔段时间都会去闭关,调整,自我反思。反思的过程也就是找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 我们设计万佛殿的万佛,它讲到了华藏世界,讲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纳到一芥子当中,一芥子可以展现无量世界。就好像我站在这里似乎要比你们高一些,但是到了另一些场合我也很矮。但从外太空看我的时候是什么?连一粒灰尘都不如,若有若无的,我们小得根本看不见。《阿弥陀经》讲从这个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要经过10万个国土,人们都无法想象那里有多远。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把我们原有的思维不断地打破。慧海法师教大家要有空杯的思想,而就连这个杯子的执着也要打破,杯子打破了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容器不存在的时候才能无所羁绊。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不断地自我打破,不断地自我超越。
这两天大家在禅修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问自己“我是谁”。
如果我是母亲就要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我是父亲就要像上天一样关怀你身边的人,你如果是个董事长就要呵护底下的人成长。所以,大家要找到我是谁才能定位好自己,定位好了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今天在香海禅修就要在这个过程里好好反思,时刻地活在当下,明白自己处在什么状态,明白自己处于什么角色!而我们人往往不是这样,处在这个角色却做其它的事,所以我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你没活在当下,所有的烦恼都由此产生,你不断如果永远在计较、分别、比较之中,世间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完结。
昨天有位女士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先生跟他第一任女友住在一起不回来了,她觉得委屈了。我就告诉她几个案例,我说濮院镇有一个老板把初恋情人带回家,告诉他老婆说,你就接受我有两个老婆吧!还有一个男人天天吸毒,总是不回家,妻子也痛苦。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只要你的心不能接受这种状态,你就永远痛苦无边。萨特说,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我就给她两个选择,第一个,你能选择接受他目前的状态就不离婚;第二个,你如果不能接受他目前的状态就选择就离婚,这种痛苦跟谁去述说都没用,只能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痛苦,因为我们有感情,我们的身体是血肉之躯。就像我上个月牙疼一样,疼到最后开刀我都没感觉了。佛在世时也要生病,我们这个是有相的身体,到最后都会坏灭,你要是希望这种有相的身体永远不会坏灭,你的知见就不正确,不正确的知见就会产生烦恼。
不要认为结婚了以后还会跟谈恋爱那时候的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你在变,他也在变,环境在变,所以要学会适应。比如一个企业刚开始市场很好,正在上升之中就很容易做成,走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降了,这时你发现自己再努力都没办法做起来,这就说明你没有了解到事物存在的规则。因为事物在变,而你的心没有变,你没能把握住事物运行的规律就会痛苦。大家要记住,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看待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的烦恼就这样产生的,你会变你的先生会变,你的孩子、公婆都会变。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要培养自己的福报,我后面会讲到,有大愿者就会有大福报、大成就。
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在一张纸在画一个圆圈,很多人就只会看到这个圆圈,很少去想这个圆圈以外还有那么大的空间。我们的思维应该是多向的,正向思维想不通,就用逆向思维好好再想一想。在我们的人生里面要学会把人生这个整体过程不断地放大,把目前发生的事情尽可能地缩小。玉树地震那多么人罹难而你还活着,你在为了你先生的事情而痛苦煎熬,而人家父母孩子可能一下子就没了,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烦恼。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大觉悟者,他的心像虚空一样没有边界,眼前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在他面前都不是什么大事情。所以,我们修什么?就是不断地把心放大,人家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说明你有一定的境界。所以,当我们碰到越大的事情就越要从容地应对,从容是从哪里来的?是要拥有开阔的心,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量想不痛苦都是不可能的。
…
《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