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情緒、端正行爲的心靈藥方
——天親菩薩“五事持故”分享
禅叁第四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尊敬的照明法師、各位同修:
早上好!從大家報名到現在我一直在外,直到昨天才回來,我的老同學還特地從福建趕過來,真的很對不起。照明法師在佛學教育上有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有這樣的導師帶領你們度過這期禅修,在座的各位都很有福報。
我今天要講的是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中的“五事持故”。什麼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衆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所以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天親菩薩講,發無上利他之善心有五種原因,稱爲“五事持故”,它指的是:一者能堅固其心,二者能製伏煩惱,叁者能遮(止)放逸,四者能破五蓋,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羅密。這五個決定誓指的是什麼,在現實生活中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今天,我這這裏談一談自己所感悟到的一些東西,但願能夠給各位同修帶來一星半點的啓發就好。
一、能堅固其心
首先,發無上菩提之心能夠使我們固化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能夠堅定地行完正確的道路、凝望良善的信仰。
我們知道,在這個世間上做任何事情,當你認定了正確的方向,剩下來的就是要堅持,你能堅持多久,最後你的果報就越大。古話說“千百裏者半九十”,很多事情如果你不能堅持到底,那麼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特別是我們在禅修的過程中,在剛開始的一兩個月雖然你每天堅持,還是很可能還是沒有入門。你會有一些零星的感受和體會,但要真正地獲得禅修的好處,就要不間斷地從內心去提升和覺察自己。
2009年我們辦了50多期的禅修,人少的時候七八個人,多的時候90多個人,但是不管人多人少,我們的質量都是一樣的。哪怕只有一個人過來禅修,我們也會給他相同質量的分享。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理念和做法,當我們抱著這種思想去做事情,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成。
記得有一個很著名的遊泳健將曾經想創造一個橫渡大西洋的世界記錄。當他那天遊到英吉利海峽時霧特別大,到最後堅持不下去了。因爲霧太大看不到岸邊,就這樣放棄了,等他爬上船一看,其實離岸邊沒有多遠了。所以,人生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的借口,包括自己的修行、事業、爲人處世,都要有堅持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到最後後悔的是自己。
二、能製伏煩惱
我們說,發菩提心能使自己更爲堅定,而一個堅定的人自然很少生出煩惱來。這是一層因得一層果報,修行如果得當,自然會將人心引到開闊的境地上來。
但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缺點,這些缺點會影響我們,使我們常常進退維谷。知道爲什麼我們不能有所突破嗎?最大的枷鎖就是我們的煩惱,很多障礙、妄想使我們不能自拔。煩惱使我們身上産生毒素,就像綁在我們身上的枷鎖,腐濁我們的身心健康。佛教裏面有一句話叫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就是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幹淨下來。幹淨就是沒有煩惱,得到無上清淨,沒有是非我執,沒有任何障礙,這樣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幹擾。我昨天在廈門對企業家們講到,你長得美若天仙的時候,別人罵你很醜,你一點都不會在意,這是很正常的;但你如果長得很醜,別人罵你醜,你肯定會跳起來,因爲你內心知道自己恰恰缺少這方面的東西。很多女士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就怕別人問她年齡,人家說問的人不禮貌,其實是因爲被問的人心存芥蒂罷了。當你十八歲時,人家問你多大了,你肯定巴不得馬上說我十八歲了。而當春秋見長,這個問題竟然變成了一種冒犯。你還是你,但是年齡改換了你年輕的、不設防的、快樂的心。就是這樣,當自己內心缺少什麼,就會畏懼什麼!
在《名牌至上》一書中,作者指出“亞洲拜物教”已經形成,年輕人瘋狂地追求一線奢侈品牌,紛紛期望把成功穿在自己身上以獲得尊重。一項針對 20至30歲的東京女性的調查顯示,將近 94%的人擁有一件 Louis Vuitton單品。其他名牌的普及率也很高,92%的人擁有 Gucci,57%擁有 Prada,51%擁有 Chanel,從經濟新貴到貧民百姓都成爲了奢侈品的忠實擁趸。這個現象說明什麼?說明在物質的掩映下,人的心靈越來越顯出浮躁與蒼白。一個真正對自身充滿信任與尊重的人,不需要假借這些象征性符號來標示自己的地位。一個內心飽滿的人,他或許也會使用名牌,但是他在意的只是品質,而非更多憑借象征符號體系産生的標榜意味。超越自身實力的無妄之求,只能使人産生更多的煩惱。這些煩惱都存在于自我的內心,被別人一點就燃起來了。我們內心的煩惱太多,所以要一一去觀照它、覺察它,最後去面對它。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修道圓滿,不斷把自我缺陷改正過來,不斷把負面的情緒導向正面,不斷把自我心量打開。心量的大小決定你人生的格局,人生的格局就會影響你未來的成就。不用非得做一個大企業,做一個風雲人物,當你有一定的心量,人生在就會很快樂。不然的話,所有的東西都會羁絆你。別人說你一句你就會很在乎,說明心量還非常的狹小。想想看,我們每天有飯吃,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我還在乎什麼?人生最關鍵的就是這麼幾點,爲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呢?吃飯不就是爲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嗎?爲什麼要在乎吃什麼山珍海味呢?有衣服能夠穿暖爲什麼還要在乎穿什麼名牌呢?這些東西都是爲了讓我們的生命健康地持續下去。有時候我就想,我如果得癌症了,那是我的業力,說明的生命應當要到此終了,如果沒有錢治我就不治。
大家知道臺灣有一個很著名的法師叫聖嚴法師,當醫生告訴他,他的生命即將終結,只有通過大型手術才能把這個病治好。但是聖嚴法師放棄了治療,不是因爲他沒錢,也不是因爲可能會治不好,而是聖嚴法師覺得這是業力告訴他生命應該到這裏結束了,所以他放棄醫治,去年去世了。聖嚴法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被世人認爲是臺灣第一大禅宗高僧。但是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恐懼,結果過多的擔心反而會生出更多的問題。
我們所有人的執著都是因爲欲望不斷地在自我膨脹,我不是要教你們消極的思想,而是要用更高遠的境界去看待人的生命,用開闊的視角去看待自己存在的過程。爲什麼我今天特別煩,這時要不斷地追問下去,把因找出來,把根源找出來,最後發現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的。要遠離煩惱,實際上最佳的方式就是通過自省製服它。
古代的禅師在參話頭:我是誰?那個骷髅是誰?那個頂著死屍行走的是誰?大家想想看,這是把我們自身一層一層地進行解剖。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往自己的臉上抹東西,在自己身上花那麼多錢,就是因爲放不下我執。其實自然是最好的,保持良好的心態,讓我們身上的毒素少一點,最後死的時候不至于那麼痛苦。你們知道得了癌症的人是多麼的痛苦,身上有千百個毛孔在疼痛,每一寸肌膚都在受著痛苦的煎熬。到了晚期,如果不打杜冷丁都睡不著覺,最後七孔流血。想想那是多麼的難受,身體痛苦的同時自己的腦子還是清醒的,比地獄裏面的那種痛苦還要苦。我們都不會珍惜自己,每一次生氣,我們身上的癌細胞都在翻倍地增長。我們不能任意給自己製造煩惱,要讓自己的心時刻安靜下來。什麼叫安住?你們說一說。
學員:安住就是把心閑下來、清淨、沒有妄想、活在當下。
法師:這都是!也可以說安住是我們的身體在哪裏,你的心就在哪裏。我們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計較、執著、挂礙都要放下,時刻讓自己處于甯靜、喜樂、安詳的狀態裏。這種安住需要我們不斷在身心合一的狀態中去感悟。
叁、能遮(止)放逸
天親菩薩立決定誓,要發菩提心,第叁就講這無上正等正覺能使人保持度量,使放逸之心休止。
放逸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跟著感覺走,讓自己的行爲無節製地做任何事情。有人說,放誕是魏晉風度中最吸引人的東西,比如“天生劉伶,以酒爲名”, 這一點我不能同意。魏晉名士的放誕是一種生命的藏鋒,是爲了保全自己而做出的有效僞裝。今天的人,喜歡喝酒就喝的酩酊大醉,我喜歡夜生活就通宵玩樂,這樣的放誕往往是形式超過內容,放縱了自己的感官享受,最後危害到自己的身體。所謂物極必反,我們過分地透支身體的能量,必然就會短命。就像一壺水,你用小火燒可以燒一天,你如果把火加大好幾倍的話,可能幾十分鍾就把它燒幹了。我們身體的能量也是這樣,你本來可以活100歲,但是你一直在透支,最後只能活的很短。如果想讓自己健康、長壽,就不能讓自己過激地做事情。生活要不斷地保持和諧,保持身體和心靈的和諧,身體和自然的和諧,身體和事業的和諧。琴弦長時間繃緊就容易壞掉,好的老師彈完琴以後都會把琴弦放松,第二次要彈的時候再重新調。我們的身體跟弦一樣要松緊有度、勞逸結合,在生活當中時刻注意身心的和諧,你能和諧就不會過激,這樣就能保持從容的心態去生活。
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覺察自己的行爲,不要妄圖判斷別人的是與非,別人的對與錯,那些都是別人的事情,跟你有什麼關系呢?但我們總是覺得這樣做是對的,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等等,找一大堆的理由,然後給自己找一大堆的是非和煩惱出來。爲什麼自己要貶低自己?爲什麼不讓自己放下?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當這樣的愚者:不會用更開闊的心去面對自己的每個當下。這說明我們是衆生,是愚者,看待問題還很膚淺。看到別人企業做的很大,別人有好車、有別墅,你也想要,你每天活在對比和計較當中,永遠都不會快樂,只有自…
《管理情緒、端正行爲的心靈藥方——天親菩薩“五事持故”分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