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內心充滿著喜樂,才能活得快樂。爲什麼要跟別人對比呢?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自我世界。很多母親教育孩子要成爲什麼大官,什麼大學的教授等等,當所有人都往一個塔尖去擠的時候會怎麼樣?只能讓自己挫敗得更嚴重。叁毛在很小的時候,老師就問大家長大了要當什麼?很多同學都講要當科學家、國家元首、企業家等等,只有叁毛講她要成爲一個快樂的拾垃圾的人。老師就找她談話了,你的理想怎麼可以是一個撿垃圾的人呢?如果是你們的孩子說長大後要撿垃圾,你們會怎麼樣?會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嗎?是不是也會把你自己的價值觀,自己所認可的那種方向強加給孩子呢?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下一代,很少有人去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自己渴望的東西,對孩子應當要有意識的引導。你要讓他學書法,首先就要讓他喜歡上書法,才能把它學好,不要強製他去做一些事情,讓他無可奈何地接受。真正智慧的父母親應該要學會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人家說“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喜歡的事物當中,他才會很投入地去做這件事情,反之就會痛苦不堪。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就需要父母好好去引導,人家說孩子最好的老師是自己的父母,因爲父母最了解孩子喜歡什麼。多拿點時間陪陪你的孩子,多拿點時間跟他去玩一玩,能抱他在懷中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的,同時也要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把自己帶大的。
在生活中要學會觀照自己,要時刻覺察自己,不要讓自己的煩惱蔓延,所以要遮止放逸,不要讓自己的心任意自流。
四、能破五蓋
“蓋”就是煩惱,五蓋就是五種覆蓋衆生心識,使人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這裏說發菩提心要破除五種煩惱。
首先要破除的是貪欲。人天生具有貪欲之心,這是很正常的。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們要守欲知足,要淡泊名利。這裏要注意兩點:第一,人生來就有欲求,所以要守;第二,真正好的方法是要求我們把名利看淡,而不是讓人們消極對待,不去追求。人要吃飯才能滋養身體,這是生命所必需的;那過度的欲什麼是呢?這個飯菜不好吃我不吃,這個菜好吃我就多吃點。你們這幾天在寺裏吃飯有什麼感受?當你的內心專注于你的飲食,專注于你的味覺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飯才是最好吃的。但是很多人不是這樣的,吃飯的時候在聊天,在想別的問題,然後遇到好吃的東西就想著搖自己儲存起來,人類就是這樣,天生具有貯藏物品的傾向。大家知道嗎?動物世界裏面拍到獅子吃飽的時候,一只綿羊從它身邊經過,它不會去抓它,但是我們人呢?就會把這個羊冰凍起來,今天吃不完留到下一頓吃,下頓吃不完就把它賣掉。少欲是屬于正常的生活,當你貪得無厭的時候,就會給自己製造很多煩惱。學佛就要把自己那個欲望放下,但不等于放棄。
第二要破除嗔恚。嗔恚就是生氣、憤怒。人生氣的時候會怎麼樣?臉就會變形,滿臉通紅,兩個眼珠就像要爆出來一樣,這時他身上的血就會短暫地凝固。經常生氣的人他臉上的肉都是橫的,經常保持慈祥的人他的臉就像花兒一樣的綻放,而經常禅修的人他臉上非常的甯靜、祥和、自在,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都那麼從容有度,所以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有什麼樣的行爲和表現。很多人問我師父你會不會看相?我就說你們每個人都會看相,當你看一個人面相很舒服,這個人就有修行,境界就很高,這樣的人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如果這個人滿臉嗔恨,你都不想跟他講話,更何況做事情呢?就這麼簡單。
第叁要破除惛沈睡眠。睡眠不能過度,成人每天至少要睡六個小時,如果你覺得不困就不要去睡覺。平時疲憊的時候就讓自己的身心安靜下來,然後做一次深呼吸。昨天在廈門講完課累得不行了,離上飛機還有兩個多小時,還要陪朋友吃飯聊天。廈門的天氣又很熱,有二十多度,我穿著很厚的衣服還戴著帽子,我回到酒店洗了個澡,打會兒坐,就清淨下來了,身體的能量很快又恢複起來。當我到機場的時候,特別的困,好想在機場的凳子上睡一覺,但是我是師父啊,不能做這麼失禮的事情,我就把腿盤起來在那裏打坐,上飛機以後我精神就很好了,拿本書開始看。大家在生活中要學會張弛有度,要靠自己去把握,在工作當中有時候壓力會很大,要做事情沒辦法。但是,首先要學會心的放松,用寬松的心去面對,這件事情今天實在完成不了,精神已經疲憊得不行了,那就讓自己休息一下,明天早點起來把這件事情做好。
第四要破除掉舉惡作蓋,又作掉悔蓋,身無故遊行爲掉,心中憂惱爲悔,就是說要把無目的的行爲,心中的煩躁、躁動、妄想破除掉。我們的心一吊起來的時候就會不安,剛才教大家把心安下來,把心放下來,放下來就能活在當下,所以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是否安住在當下。水攪拌的時候就會渾濁,沈澱下來的時候就清澈,連水底都能看得清楚。我們的內心也是一樣的,浮躁的時候就會上下不安,頭腦當中就失去理智,看待問題就不明智,在那時候的決策判斷幾乎都是錯誤的;而我們內心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會很清楚地去處理每一件事情。所以,消除掉悔蓋很重要,通過禅修就能把我們躁動的心沈澱下來,這樣才能平靜地看待問題。佛教裏面講戒能生定、定能生慧。破除掉舉蓋就是爲了防止我們煩躁、妄想紛飛。
最後講要破疑蓋。疑,就是懷疑不決,對一些問題沒有明確的決策,沒有站在另外一個高度看待問題。聰明不等于智慧。很多人只會看眼前的問題,彷佛家庭破裂了,事業倒閉了,生命存在就沒有意義了。于是很多人就會選擇自殺、一蹶不振、借酒消愁等等。如果企業倒閉了,你想一想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東山再起呀!把企業放下的時候你可能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呢!杭州有一個永福寺,浙江省政府有一個退休的處長跑到寺裏去看門,因爲以前忙于政府的工作,非常的繁忙,天天爲各種事情操勞,現在無官一身輕,在寺裏掃地、看門就覺得很舒服。你今天失去了一直以來你最看重的東西,說不定是放下一個很大的包袱,讓自己以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展現出來,所以生活當中的是與非,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標准來看待。方方寫了一篇小說叫《刀鋒上的螞蟻》,說一個潦倒的畫家受資助在海外獲得了成功,但是同時,他也背叛了他的婚姻。所以要記住,沒有一件事情,只有一個結果。當一個人眼睛失明了,斷掉一條腿,他們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明天?抱怨有什麼用?應該以另一個視角去面對它、接受它,最後解決它。
破除五蓋的思想對我是很有幫助的,經常用五蓋來觀照自己的內心,觀照自己的生活,生活處處都是相通的。
五、能勤修行六波羅密。
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這一條宋老師跟大家講過了,我簡單地講一下:
一說布施。布施是向有需要的人行有需要的事。布施沒有多少,不分大小,都能夠帶給你一顆豐足的心。你如果有一顆布施的心,你的行爲舉止就能處處自利利人。
二說持戒。我們要規範自己的行爲,不要讓自己的行爲放逸,有時候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和製度,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來到寺院要遵守寺院的一些規矩,要想身體健康就要遵守健康的方法,這些都是持戒。佛教的持戒就是爲了保護我們更好地活著。
叁說忍辱。從某個角度來講忍辱就是包容,是一種疏導,是一種身體跟心靈的和諧。在一些場合你如果不能接受某事,就很容易産生抵抗情緒,或者就會造成矛盾和沖突,當你接受下來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事情很容易得到解決。實際上忍是一種智慧,而不是一種消極。人家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其實就是在說一種包容度。你如果是一個企業的領導人,你能忍受多少不同的觀念和看法,你的成就就有多大。如果這個人意見跟我不同,明天我就把他開除掉;那個人提我一點小意見,我就開始疏遠他,那你下面的人都會像奴才一樣,這樣的人能有圓融的思想嗎,能團結更多的人來面對一件事情嗎?一個有領袖性的人,他底下就能包容很多人。唐太宗設立的谏官是不能殺的,連皇帝自己也不能殺,他們專門挑皇帝的毛病,專門罵皇帝。唐太宗有時候被罵得很沒面子,真想一下子把他們全部殺掉。大家知道魏征吧?他天天挑唐太宗的毛病,有時候弄的唐太宗都下不了臺,雖然唐太宗很生氣,還是很佩服他、尊重他,所以唐朝才會有貞觀之治。所以,要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這樣。忠言逆耳,聽不得意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說精進。就是不懈怠,認准的方向我們要朝著它前進,一直去堅持。很多人講執著就是精進,其實執著是堅持負面的東西,月亮是拿不下來的非得把它拿下來這就是執著。精進呢?就是這個事情使正確的、正面的,而且能夠通過努力完成。
五說禅定。這兩天大家都在學習坐禅,禅定能夠時刻讓自己的心保持安靜,讓自己從容有度的生活,讓自己時刻活在當下。
六說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是出世間的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對待人、對待事、對待物,對待一切的一切,頭腦當中對任何東西都非常的透徹,這是建立在不斷地思考、修行的基礎之上的。明明知道物質不可能永遠歸我所有,那我現在如果擁有了就好好珍惜它,一切的東西都是如此。就像我們這裏的地毯一樣,這一期剛鋪好你們就進來了,你們就很有福報啦!享受的是最新的地毯。我跟慧文講,雖然這個地毯很漂亮,但也只能使用一年,一年過後就破舊不堪了,就要換掉。保護得好新的過程就長一點,保護得不好新的過程就會短一點。所以我們也要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健康、親情等等,擁有一天就珍惜一天。好好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跟他製造矛盾、煩惱,通過禅修把心安住下來,好好去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工作是享受,生活也一樣!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了。阿彌陀佛。
《管理情緒、端正行爲的心靈藥方——天親菩薩“五事持故”分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