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己當知“四念處”
——感恩禅叁十五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
我們今天,就從四個方面對禅修進行進一步的觀想。也就是用佛教中常說的“四念處”加以觀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我們常說,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叁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念處與八正道。狹義的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它並不純粹旨在修定,而是說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四顛倒是指世間不正確的四種識見,即:常、樂、我、淨,認爲“我”是恒常的、歡樂的、潔淨的。所以,人們常把“四念處”定義爲:第一,以身念處,觀身不淨。第二,以受念處,觀受是苦。第叁,以心念處,觀心無常。第四,以法念處,觀法無我。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以達到破除我們所執著的淨、樂、常、我四個顛倒。破除四顛倒後,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懼,就能夠達到心無挂礙的“空”的狀態。
實際上,這樣的定義還是把“四念處”狹隘化了。僅僅觀照到這些只是到達了形而上學的意義,因此我們要求“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一、身念處:以彼正念,觀身如身
觀身時,你的觀照對象就是你的身,淨與不淨,都應當得到辯證的觀想。當觀身時,我們可以觀想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可以觀想我們的皮膚,可以觀想我們的血液,甚至是我們進食以後身體的消化過程,走路時身體的情態,與他人交流時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感受等等。
“身念處”,就是要求我們去觀想自己的身體。今天熱了或是冷了,甚至是你在洗碗時清澈的水流淌過你的指尖的微妙感受,都需要你用“身念處”,觀身如身。有時我在洗澡,我就在觀想,我的身體現在是完好的,但是等到老了以後,皮膚就慢慢地皺起來、失去彈性,再接下去,我們就會死去。死了以後,又會怎麼樣呢?就會腐爛、發臭、流膿,被蟲子所吞噬。在這樣的變異過程中,就會變成一堆白骨,而後白骨又被風化,回歸到宇宙之中。我們時常覺得自己還很年輕,覺得時間還很長久,但是又有多少時間是屬于你的呢?
你們有沒有想過,門口的每一個墳墓中所躺著的,都是曾經年輕過的、與我們一樣的人呢?他們也曾經有使不完的力氣,他們也曾經不相信死亡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然而他們的今天,也就是我們的未來。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不斷地生住異滅,公正地令人發指,而從來不曾停息。既然這是我們所無法逃避的,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現在能夠做什麼事情?
有很多人經常在我面前抱怨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就對他們說,每一個來到你身邊的人,都是你自己把他們吸引過來的,每一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你們的宿世因緣。如果你不能去加以面對,那麼痛苦的只能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能夠把這種抵觸的情緒轉換爲接受時,很多的問題都自然會得到解決。
爲什麼你的內心總有那麼多的抵觸、不平衡,爲什麼總是對很多事情感到興致索然?這都是因爲我們沒有覺知自己。我以前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特別不想去做哪一件事情的時候,這個過程就會如坐針氈,時間似乎被無限拉長,而當我從心底接受了它時,這個過程很快便過去了。
我最近在上海交大上學時,每天都是連續上課,休息、吃飯的時間都非常短,像我這樣的瘦人,坐在硬的椅子上就感到非常地不舒服,但是當我觀照自己去接受、去挑戰以後,正面的能量就被激發了出來,我竟然可以很快樂地接受整個上課的過程了。所以,問題就看你怎麼去理解自己的生活;快樂與否,完全都是你自己的決定。
因此,“四念處”中第一就是要感覺你自己的身體,把自己的身體從上到下、從外到裏進行觀照,觀察它的功能,觀察它的運行。當自己能夠觀照自己的身體時,你就開始能夠認識你自己,然後在這種覺知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我們要學會贊美自己的身體,讓每一個細胞都健康地活著,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向著我們所設想的方向去運行。
二、受念處:以無量智,觀受如受
第二,是“受念處”。受包括了四個方面:喜受、樂受、苦受、舍受。在觀察完自己的身體之後,第二步,我們就要開始觀察自己的感受。什麼是觀察自己的感受呢?就是觀察我苦時、樂時、喜時、悲時、凝神靜慮時,分別會怎樣。
佛陀說,我們在世上,一切都是苦的。但是我們常常不能感覺自己的痛苦的,認爲自己健康,年輕,餓了有飯吃,渴了有水喝,困了有床睡,冷了有衣穿,一點兒也不痛苦,甚至是心想事成。而實際上,你餓了、渴了、冷了就是痛苦,只是當這樣的痛苦得到暫時地解決以後,你會很快忘記之前的痛苦。生命總是在不斷循環,我們健康,而後病了;我們飽足,而後餓了;我們添衣,而後熱了。我們總是在不斷地産生需求,而後滿足需求,在痛苦與暫時的不痛苦之間徘徊遊移,直到最終,死亡的痛苦來臨,這個痛苦我們無法得到解決,而後你的一切靜止終了。這樣的過程,不是痛苦的又是什麼呢?至多,這個世界是苦樂無常的,我們相對地感到暫時的快樂,但隨即又被新的痛苦所湮沒。
那麼,我們的心喜歡什麼樣的狀態,又排斥什麼樣的狀態呢?他們有沒有觀照過自己內心流動的過程呢?這世間的很多事情,無不是依靠自己的覺知去觀照與轉換的。當你遇到逆境,如果你內心的能量是飽滿的、豐足的,就能夠去面對它;相反,憂郁的人即使在順境中也會毫無感念。觀受如受,你首先需要客觀地了解你的感受、認知;隨後,就要用正面的力量來對它進行置換。就比如,我們這次禅修有幾個團隊是公司派他們過來的,過來了以後,有的人覺得很開心,好像是旅行一樣,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但是有的人就覺得很痛苦,覺得這裏事事都有規矩,很不自在,條件也不如在家時舒服,于是整個過程,就是如坐針氈。這種痛苦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由你自己抵觸的情緒帶來的。
在人生的過程中,可能有80%的事情,我們都沒有辦法選擇,正像佛陀所說的,人生從客觀來講,就是苦的。有好多事情,似乎是在環境的推動之中進行的,有些路非走不可。有很多很多問題,我們都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那麼又有什麼辦法呢?接受它、面對它、解決它。
我經常說,只要你活著,就不要想你的身體是一成不變的,永遠年輕、永遠健康,這都是不可能的。空調吹多了就會感冒,太陽曬多了就會中暑,東西吃多了肚子會不舒服等等。只要你活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就會接踵而來。當你結婚了,就應該想到可能會離婚,當你與人交往,他就有可能背叛你,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花兒凋零是因爲它曾經開放,死亡是因爲曾經活著。你如果不能客觀地對待這些事,而是抱著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最後痛苦的只能是你自己。只有當我們明白了無常的規律,才能夠非常智慧地看待這個世界。這是誰造成的呢?那些苦痛、掙紮真的是由客觀事物、對象所造成的嗎?它們只是引起感受的因,而感受如何無疑還是我們自己的心決定的。
前幾天一個人告訴我,他最近什麼事情都不順遂。孩子開車跟別人撞了;公司被美國的客戶騙走了300多萬之後他還被困在了美國;他原來征來的一塊地要被政府收回了,因爲他閑置了好幾年都沒動過;他最近身體又不好。他認爲,所有的壞事都在這一階段爆發了。我說,你如果讓這種抵觸和抱怨在你的內心延續下去,那麼還會有更多更多不順心的事情將會乘以倍數地發生。因爲我們情緒不好,就會帶著這種情緒去面對對方,對方接收了這種情緒,又會輻射到你身上。而這種惡性循環的源頭是誰?還是我們自己。如果說,我們能夠及時用良好的、積極的心態把這種惡性循環斬殺掉,那麼當新的一天開始時,你就會發現,原本的晦氣已經減弱,慢慢消失。所以,你只要活著,就不要去希望什麼東西都會按照你所期待的路去發展,但是我們可以按照事物存在最基本的原理去運作它。就好像我希望家庭和睦,就用更多的精神來經營家庭,對長輩要孝順,對伴侶要尊重。我昨天還向朋友提起什麼是愛情?我認爲就是深深的理解與無盡的包容。實際上,這個規律不僅僅適用于愛情,日常交往、團隊建設都需要理解和包容。若不能理解對方,就會與對方産生矛盾與抵觸;若不能尊重對方,你就會變得非常狹小和苛刻。你想想,在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是從不同的家庭、教育中走出來的,都有不同的習慣與性格,必然會因差異而導致矛盾,如果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就會産生種種不和諧,最後最痛苦的還是你自己。我們與別人交往,總希望別人是付出的,而我是索取的,你說這個世界上有絕對如此的狀態嗎?可能剛開始他會遷就你、讓著你,可是爲什麼要求他這樣一輩子呢?所以我們就不要以追求完美的心去要求對方,記住沒有人是完美的。
在寺院的管理中,我沒有要求管理者一定要聽我的話。因爲每一個人都有主觀能動性,他既不是機器,也不是奴隸,如果你要求他什麼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那麼你最終會把自己累死。
所以我經常跟很多父母講,教育孩子不是灌輸,不是填鴨,而是要點燃他內在學習的興趣。這首先要求他的內心是一堆柴火,而不是一堆石頭。那麼你們今天來這裏是不是一堆柴火?如果是,我一句話可能就把你點燃,反之,千言萬語,也沒有任何效果。學習就是這樣,要讓自己的心敞開,變成柴火的狀態,隨時隨地都能夠燃燒。
這個世界是淵面奇黑還是光明無量,都要依靠你自己的心去進行轉換和了悟。正好像詩人說:“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內心喜樂的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夠想到逆境後的曙光。
所以,世界上的喜受、樂受、苦受、舍受都是交替存在的,它們共同作用,形成一個無常的世…
《觀己當知“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