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就好像一個人被吊起來打,吊著的時候,他覺得好痛,于是說,還是打我吧;而被打的時候,又覺得還是吊起來好。那麼究竟是吊起來好,還是被打好呢?其實都是痛苦的。但這就是生活啊。生活的本質怎麼樣對你而言重要嗎?重要的應該是如何面對。
很多女孩子認爲自己長得漂亮,就像找個有錢人嫁了。實際上,這是很錯誤的一種做法。他如果今天是因爲你漂亮而娶了你,那麼他日他看到更漂亮的,就會抛棄你去找那個人。這個時候,痛苦的不還是你自己嗎?所以不管你長得是否漂亮,都要學會自食其力,學會自己去面對很多事情。
人生有那麼多的事情都值得思考。我們第一要學會讀書,第二要不斷地從身邊的人身上去學習,第叁要懂得揚長避短,最後要學會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只有這樣,才能夠從自己所畫的牢籠中解脫出來,這時,你對于世界的認識、人生的格局才會有質的變化。否則,我們就將淪于自己感官的奴隸,沈醉在在聲色犬馬之中無法自拔。有的人會嗜酒,有的人喜歡賭博,有的人喜歡去舞廳,這都是因爲你人生的格局還沒有打開,你就被自己的感官所奴役。
以上的講述也就告訴了我們,對身體和感受的觀照是禅修中最爲基本的東西,我們只有認清了它們的種種,才算是要開始認清一個無分別的、真正的自我。
叁、心念處:澄懷善覺,觀心如心
大家來禅修,應當要明白,禅是靠修出來的,而不是靠聽出來、看出來的,所以大家在聽課時不要有拘束,不要規定自己要記錄些什麼,那些對你真正受用的東西,是不必記錄而自然會印刻在你的腦海之中的。我們所說的“覺知”,就是用心去頓覺,而不需要用六根來進行強行地記憶,一切法皆會在長久的積累、反複的思索以後,在一如無法的空境之中自然萌發。那個時候,你就會有“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回歸正題,心念處所說的“觀心如心”也就是要讓自己如實地去覺察自己心中的運動、變化,客觀地去承認它,然後坦然地面對它。
很多情況下,我們使勁地要讓自己專注,可就是難以專注,往往在紛飛的想象之中丟失了專注的種子。
那麼我們該如何從內心之中去體察自己呢?禅修就要求我們要走過以下叁步:“去惡——修專注——覺知”。
去惡就是要我們首先去捐棄一些不好的念頭,限製我們發展的負面情緒。之所以要捐棄它們,是因爲這些“短板”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使我們處處碰壁。如果我們不能去捐棄它們,那麼很多事情就很難達成。如果我們希望要諸事順遂,就要從自己的思想、性格上去修正。當我們自己的業績上不去時,有的人會選擇去抱怨團隊不好、市場不景氣、老板的分配不公正等等,那你爲什麼就不能夠從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呢?我們的心念常常就處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中:任憑妄想紛飛,負面的與正面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如果負面的情緒超過了正面的情緒,他就會失敗;反之,他才有可能成功。因此,我們就要學會去培養和營造更多正面的情緒。
一次,一個企業家對我們說,如果一個人要成功,他的身上一定會有一些常人所不具有的特點。或者是韌性,或者是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或者是他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等等。
我們這裏有一個居士前段時間發現自己得了癌症。開始並沒有什麼感覺,後來就發現自己越來越嚴重。我就問她,你平時的性格、生活起居習慣怎麼樣?她告訴我說,她的脾氣非常暴躁,白天在工作中積累了很多負面的情緒,晚上回到家如果她的先生哪裏做得不對,她就會爆發。平時每天都要接送孩子,還要上班、裝修,把她壓得喘不過氣來。其實就是這些積累下來的負面的東西,激活了她身上的癌細胞。當現代人得了絕症時,總是抱怨空氣不好、水不好、環境不好,那麼爲什麼有的人沒有得病,你卻得病了呢?就是因爲你身上的環境剛好和外界那些不好的環境處于同一個頻道,于是就會得病。那麼我們就應該去調節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看待問題的方法。因爲決定我們身體的內因就是自己的心念,你的心會決定很多東西。一個人之所以會有很強的人格魅力,能夠影響和感動別人,就是因爲他有一顆非常博大和積極的心。
我們千萬不要認爲自己可以隨意糟蹋自己,你要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的打扮、你的言談、你的行爲,都能讓別人明白你是什麼品牌,有多少價值。如果我今天讓你掃地,你都掃得一塌糊塗,那麼下一次有更重要的事情我絕對不敢委任你去做。如果你注意自己的儀表,總是邋裏邋遢,那我讓你去管理一個辦公室,你八成會管得一片狼藉。如果一個人講話都沒有條理,他所辦的事情,也會不成樣子。所以如果你不能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內涵,那麼以後就不是別人不能欣賞你,而是你自己糟蹋了你自己。
我們都會知道哪個品牌它象征著什麼,穿上它,能夠得到多少認同感,這就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征。那麼當你走出來的時候,你給別人的感覺是什麼呢?你給人的感覺就會影響你這個品牌。
上次我到杭州去吃飯時,遇到了瑞士銀行亞洲分行的行長。他說,他的很多朋友不斷地會給他推薦一些新的工作。那麼爲什麼他周圍的朋友會如此認可他呢?如果他不斷地做出損害別人的事,別人還會幫助他嗎?所以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你怎麼樣起心動念,怎麼樣對待別人,怎麼樣行事做人,你的未來就會向著你所想的、所做的方向發展。你不要認爲很多事情可以僥幸,不會有僥幸的。所以,要求我們要向著善的方面去起心動念。
我們的心念其實很無常,此念升起,彼念消失;再起一念,前念卻又不複了。因此才說“觀心無常”。我們的心念就像是山間的瀑布,看起來是完整的一片,但實際上卻是前一滴水還沒有流入深潭,第二滴又流出了,它們並不相關,不斷地處在變化之中。又比如我們看到頭上的燈,它似乎一直都亮著,但實際上,卻是在快速地閃爍著的。再比如電影中的奔馬,它似乎是在無間斷地奔跑,而事實卻是它一幀一幀地從靜止演化爲運動。心理時間看上去是綿延的,而實際上卻處在無數個靜止的變化當中。這就是心念無常的原因。
我們的心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爲,行爲進而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所以說,我們動了什麼樣的念頭,就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如果你想要未來怎樣,現在所起的念頭就必須要是正念。我們常常想菩薩許願,許的願望都是正面的,這個念就容易實現。
也許我們現在所做的是一項卑微的工作,倒垃圾、掃地或是看門。但問題在于你怎樣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怎樣理解生活。如果你沒有高遠的目標、沒有計劃,人生就會慢慢地陷落。我們要求人生要有規劃,要動好的念頭。
所以我們說,“觀心如心”。
四、法念處:因緣無常,觀法如法
最後來講:“觀法如法”。法是什麼?法是規律,是原理,是事物存在的通似性原則。法讓我們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相聚而存在,因緣離散而消失。我們身體健康,就是因爲具備了健康的條件;我們把事情做成,就是因爲有做成的因緣和條件。每一樣東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因爲衆緣和合而産生的。就好像我們自己都認爲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對這個世界很重要;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存在是依托于許許多多的東西的。我們要有人種糧食、要有人做衣服、要有人提供水、要有人撫養、有人教育、有人理發,等等等等,方能生存。我們需要很多很多人來幫助和供養,所以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感恩國家,感恩師長,感恩父母,感恩衆生。因爲有了他們,我們才能少做很多事情。
當我們不能感恩時,我們就是孤立的。我們不能夠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是衆緣和合而成的存在,這種觀念多麼狹隘。我們如果要活得健康,可能甚至要去感恩外面的花草、蝴蝶。蝴蝶幫助花朵傳播花粉,鳥兒幫助銜取種子,因此我們對于這些,都要感恩。所以千萬不要認爲自己成爲這世界的恩主的必然的,是唯一的,我們從來都是依仗著萬物的不息而暫時生存著,我們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記得感謝身邊每一個有緣的人,包括父母、朋友、同事、小販等等。他們每做一件事情,即使不是直接地對我們有好處,也會帶來間接的裨益。當你學會感謝一切,你的心就會有愛,就會柔軟,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到處都是陽光的,每個人都是在服務,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是在服務。反之,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欠你的,那你的心態就會很不平,你活著就會很難受,久而久之,心態就會很畸形。所以,人生的快樂與否完全是自己看待問題的軌迹決定的。
如果能夠明白世間的“法”,也就是事物的運行規律、特性,你就會知道一切都只是“人走人道,鬼走鬼道”而已。可能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能夠明白關于一幢房子怎樣建成的原理,後來經過思考,你漸漸地就能推演開去,明白許多許多具象的、抽象的道理。所謂事物共通的原理也就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它們不是永恒、固定不變的,都是在遷流變化之中的。我們現在健康,不可能永遠健康;我們現在幸福,不可能永遠幸福;我們現在有工作,不可能永遠有工作。這告訴我們“無常”的道理。當有緣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地珍惜;沒有緣分的時候,也不要痛苦、憎恨。就像徐志摩所說的:“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就是達觀,就是一種禅的境界。
我們總是習慣問爲什麼,總是與別人在比較、計較,總是把目光聚焦在他人身上,卻很少去觀照我們自己。這就是由于我們對于“法”的不理解。我們總是看到明星風光無限的一面,總是看到企業家指點江山的意氣,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付出與艱辛。所以,如果你能夠了悟“法”,就能夠看透一切;如果你能夠按照“法”來實踐,就能夠灑脫地活著,就能夠成爲一個智者。
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取決于別人,而是取決于我們自己,再加上我們的思考力、學習力、行動力、堅持力,就能做到圓滿的境界。我們人生當中要有偶像,要有目標,要有規劃。而禅修,就是靜下來,好好地觀照自己,面對自己,反思自己,好好想一想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好好地規劃一下我的人生要做什麼,發正念,行正道,做一個正直的智者。
《觀己當知“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