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就好像一个人被吊起来打,吊着的时候,他觉得好痛,于是说,还是打我吧;而被打的时候,又觉得还是吊起来好。那么究竟是吊起来好,还是被打好呢?其实都是痛苦的。但这就是生活啊。生活的本质怎么样对你而言重要吗?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面对。
很多女孩子认为自己长得漂亮,就像找个有钱人嫁了。实际上,这是很错误的一种做法。他如果今天是因为你漂亮而娶了你,那么他日他看到更漂亮的,就会抛弃你去找那个人。这个时候,痛苦的不还是你自己吗?所以不管你长得是否漂亮,都要学会自食其力,学会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
人生有那么多的事情都值得思考。我们第一要学会读书,第二要不断地从身边的人身上去学习,第三要懂得扬长避短,最后要学会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从自己所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这时,你对于世界的认识、人生的格局才会有质的变化。否则,我们就将沦于自己感官的奴隶,沉醉在在声色犬马之中无法自拔。有的人会嗜酒,有的人喜欢赌博,有的人喜欢去舞厅,这都是因为你人生的格局还没有打开,你就被自己的感官所奴役。
以上的讲述也就告诉了我们,对身体和感受的观照是禅修中最为基本的东西,我们只有认清了它们的种种,才算是要开始认清一个无分别的、真正的自我。
三、心念处:澄怀善觉,观心如心
大家来禅修,应当要明白,禅是靠修出来的,而不是靠听出来、看出来的,所以大家在听课时不要有拘束,不要规定自己要记录些什么,那些对你真正受用的东西,是不必记录而自然会印刻在你的脑海之中的。我们所说的“觉知”,就是用心去顿觉,而不需要用六根来进行强行地记忆,一切法皆会在长久的积累、反复的思索以后,在一如无法的空境之中自然萌发。那个时候,你就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回归正题,心念处所说的“观心如心”也就是要让自己如实地去觉察自己心中的运动、变化,客观地去承认它,然后坦然地面对它。
很多情况下,我们使劲地要让自己专注,可就是难以专注,往往在纷飞的想象之中丢失了专注的种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内心之中去体察自己呢?禅修就要求我们要走过以下三步:“去恶——修专注——觉知”。
去恶就是要我们首先去捐弃一些不好的念头,限制我们发展的负面情绪。之所以要捐弃它们,是因为这些“短板”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处处碰壁。如果我们不能去捐弃它们,那么很多事情就很难达成。如果我们希望要诸事顺遂,就要从自己的思想、性格上去修正。当我们自己的业绩上不去时,有的人会选择去抱怨团队不好、市场不景气、老板的分配不公正等等,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够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呢?我们的心念常常就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中:任凭妄想纷飞,负面的与正面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如果负面的情绪超过了正面的情绪,他就会失败;反之,他才有可能成功。因此,我们就要学会去培养和营造更多正面的情绪。
一次,一个企业家对我们说,如果一个人要成功,他的身上一定会有一些常人所不具有的特点。或者是韧性,或者是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或者是他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等。
我们这里有一个居士前段时间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开始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就发现自己越来越严重。我就问她,你平时的性格、生活起居习惯怎么样?她告诉我说,她的脾气非常暴躁,白天在工作中积累了很多负面的情绪,晚上回到家如果她的先生哪里做得不对,她就会爆发。平时每天都要接送孩子,还要上班、装修,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就是这些积累下来的负面的东西,激活了她身上的癌细胞。当现代人得了绝症时,总是抱怨空气不好、水不好、环境不好,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得病,你却得病了呢?就是因为你身上的环境刚好和外界那些不好的环境处于同一个频道,于是就会得病。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调节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看待问题的方法。因为决定我们身体的内因就是自己的心念,你的心会决定很多东西。一个人之所以会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能够影响和感动别人,就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常博大和积极的心。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可以随意糟蹋自己,你要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你的打扮、你的言谈、你的行为,都能让别人明白你是什么品牌,有多少价值。如果我今天让你扫地,你都扫得一塌糊涂,那么下一次有更重要的事情我绝对不敢委任你去做。如果你注意自己的仪表,总是邋里邋遢,那我让你去管理一个办公室,你八成会管得一片狼藉。如果一个人讲话都没有条理,他所办的事情,也会不成样子。所以如果你不能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内涵,那么以后就不是别人不能欣赏你,而是你自己糟蹋了你自己。
我们都会知道哪个品牌它象征着什么,穿上它,能够得到多少认同感,这就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征。那么当你走出来的时候,你给别人的感觉是什么呢?你给人的感觉就会影响你这个品牌。
上次我到杭州去吃饭时,遇到了瑞士银行亚洲分行的行长。他说,他的很多朋友不断地会给他推荐一些新的工作。那么为什么他周围的朋友会如此认可他呢?如果他不断地做出损害别人的事,别人还会帮助他吗?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你怎么样起心动念,怎么样对待别人,怎么样行事做人,你的未来就会向着你所想的、所做的方向发展。你不要认为很多事情可以侥幸,不会有侥幸的。所以,要求我们要向着善的方面去起心动念。
我们的心念其实很无常,此念升起,彼念消失;再起一念,前念却又不复了。因此才说“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就像是山间的瀑布,看起来是完整的一片,但实际上却是前一滴水还没有流入深潭,第二滴又流出了,它们并不相关,不断地处在变化之中。又比如我们看到头上的灯,它似乎一直都亮着,但实际上,却是在快速地闪烁着的。再比如电影中的奔马,它似乎是在无间断地奔跑,而事实却是它一帧一帧地从静止演化为运动。心理时间看上去是绵延的,而实际上却处在无数个静止的变化当中。这就是心念无常的原因。
我们的心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进而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所以说,我们动了什么样的念头,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如果你想要未来怎样,现在所起的念头就必须要是正念。我们常常想菩萨许愿,许的愿望都是正面的,这个念就容易实现。
也许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一项卑微的工作,倒垃圾、扫地或是看门。但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怎样理解生活。如果你没有高远的目标、没有计划,人生就会慢慢地陷落。我们要求人生要有规划,要动好的念头。
所以我们说,“观心如心”。
四、法念处:因缘无常,观法如法
最后来讲:“观法如法”。法是什么?法是规律,是原理,是事物存在的通似性原则。法让我们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聚而存在,因缘离散而消失。我们身体健康,就是因为具备了健康的条件;我们把事情做成,就是因为有做成的因缘和条件。每一样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因为众缘和合而产生的。就好像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对这个世界很重要;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存在是依托于许许多多的东西的。我们要有人种粮食、要有人做衣服、要有人提供水、要有人抚养、有人教育、有人理发,等等等等,方能生存。我们需要很多很多人来帮助和供养,所以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感恩国家,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众生。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少做很多事情。
当我们不能感恩时,我们就是孤立的。我们不能够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是众缘和合而成的存在,这种观念多么狭隘。我们如果要活得健康,可能甚至要去感恩外面的花草、蝴蝶。蝴蝶帮助花朵传播花粉,鸟儿帮助衔取种子,因此我们对于这些,都要感恩。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成为这世界的恩主的必然的,是唯一的,我们从来都是依仗着万物的不息而暂时生存着,我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记得感谢身边每一个有缘的人,包括父母、朋友、同事、小贩等等。他们每做一件事情,即使不是直接地对我们有好处,也会带来间接的裨益。当你学会感谢一切,你的心就会有爱,就会柔软,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阳光的,每个人都是在服务,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是在服务。反之,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欠你的,那你的心态就会很不平,你活着就会很难受,久而久之,心态就会很畸形。所以,人生的快乐与否完全是自己看待问题的轨迹决定的。
如果能够明白世间的“法”,也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特性,你就会知道一切都只是“人走人道,鬼走鬼道”而已。可能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能够明白关于一幢房子怎样建成的原理,后来经过思考,你渐渐地就能推演开去,明白许多许多具象的、抽象的道理。所谓事物共通的原理也就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它们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都是在迁流变化之中的。我们现在健康,不可能永远健康;我们现在幸福,不可能永远幸福;我们现在有工作,不可能永远有工作。这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当有缘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地珍惜;没有缘分的时候,也不要痛苦、憎恨。就像徐志摩所说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是达观,就是一种禅的境界。
我们总是习惯问为什么,总是与别人在比较、计较,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他人身上,却很少去观照我们自己。这就是由于我们对于“法”的不理解。我们总是看到明星风光无限的一面,总是看到企业家指点江山的意气,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与艰辛。所以,如果你能够了悟“法”,就能够看透一切;如果你能够按照“法”来实践,就能够洒脱地活着,就能够成为一个智者。
所以,我们的人生不是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再加上我们的思考力、学习力、行动力、坚持力,就能做到圆满的境界。我们人生当中要有偶像,要有目标,要有规划。而禅修,就是静下来,好好地观照自己,面对自己,反思自己,好好想一想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好好地规划一下我的人生要做什么,发正念,行正道,做一个正直的智者。
《观己当知“四念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