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己当知“四念处”
——感恩禅三十五期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
我们今天,就从四个方面对禅修进行进一步的观想。也就是用佛教中常说的“四念处”加以观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我们常说,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念处与八正道。狭义的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它并不纯粹旨在修定,而是说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四颠倒是指世间不正确的四种识见,即:常、乐、我、净,认为“我”是恒常的、欢乐的、洁净的。所以,人们常把“四念处”定义为:第一,以身念处,观身不净。第二,以受念处,观受是苦。第三,以心念处,观心无常。第四,以法念处,观法无我。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以达到破除我们所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惧,就能够达到心无挂碍的“空”的状态。
实际上,这样的定义还是把“四念处”狭隘化了。仅仅观照到这些只是到达了形而上学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求“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一、身念处:以彼正念,观身如身
观身时,你的观照对象就是你的身,净与不净,都应当得到辩证的观想。当观身时,我们可以观想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可以观想我们的皮肤,可以观想我们的血液,甚至是我们进食以后身体的消化过程,走路时身体的情态,与他人交流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等等。
“身念处”,就是要求我们去观想自己的身体。今天热了或是冷了,甚至是你在洗碗时清澈的水流淌过你的指尖的微妙感受,都需要你用“身念处”,观身如身。有时我在洗澡,我就在观想,我的身体现在是完好的,但是等到老了以后,皮肤就慢慢地皱起来、失去弹性,再接下去,我们就会死去。死了以后,又会怎么样呢?就会腐烂、发臭、流脓,被虫子所吞噬。在这样的变异过程中,就会变成一堆白骨,而后白骨又被风化,回归到宇宙之中。我们时常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觉得时间还很长久,但是又有多少时间是属于你的呢?
你们有没有想过,门口的每一个坟墓中所躺着的,都是曾经年轻过的、与我们一样的人呢?他们也曾经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也曾经不相信死亡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然而他们的今天,也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就是生命的真相。不断地生住异灭,公正地令人发指,而从来不曾停息。既然这是我们所无法逃避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能够做什么事情?
有很多人经常在我面前抱怨各种各样的事情,我就对他们说,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人,都是你自己把他们吸引过来的,每一个你所遇到的人,都是你们的宿世因缘。如果你不能去加以面对,那么痛苦的只能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能够把这种抵触的情绪转换为接受时,很多的问题都自然会得到解决。
为什么你的内心总有那么多的抵触、不平衡,为什么总是对很多事情感到兴致索然?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觉知自己。我以前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特别不想去做哪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过程就会如坐针毡,时间似乎被无限拉长,而当我从心底接受了它时,这个过程很快便过去了。
我最近在上海交大上学时,每天都是连续上课,休息、吃饭的时间都非常短,像我这样的瘦人,坐在硬的椅子上就感到非常地不舒服,但是当我观照自己去接受、去挑战以后,正面的能量就被激发了出来,我竟然可以很快乐地接受整个上课的过程了。所以,问题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自己的生活;快乐与否,完全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因此,“四念处”中第一就是要感觉你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从外到里进行观照,观察它的功能,观察它的运行。当自己能够观照自己的身体时,你就开始能够认识你自己,然后在这种觉知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我们要学会赞美自己的身体,让每一个细胞都健康地活着,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向着我们所设想的方向去运行。
二、受念处:以无量智,观受如受
第二,是“受念处”。受包括了四个方面:喜受、乐受、苦受、舍受。在观察完自己的身体之后,第二步,我们就要开始观察自己的感受。什么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呢?就是观察我苦时、乐时、喜时、悲时、凝神静虑时,分别会怎样。
佛陀说,我们在世上,一切都是苦的。但是我们常常不能感觉自己的痛苦的,认为自己健康,年轻,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困了有床睡,冷了有衣穿,一点儿也不痛苦,甚至是心想事成。而实际上,你饿了、渴了、冷了就是痛苦,只是当这样的痛苦得到暂时地解决以后,你会很快忘记之前的痛苦。生命总是在不断循环,我们健康,而后病了;我们饱足,而后饿了;我们添衣,而后热了。我们总是在不断地产生需求,而后满足需求,在痛苦与暂时的不痛苦之间徘徊游移,直到最终,死亡的痛苦来临,这个痛苦我们无法得到解决,而后你的一切静止终了。这样的过程,不是痛苦的又是什么呢?至多,这个世界是苦乐无常的,我们相对地感到暂时的快乐,但随即又被新的痛苦所湮没。
那么,我们的心喜欢什么样的状态,又排斥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有没有观照过自己内心流动的过程呢?这世间的很多事情,无不是依靠自己的觉知去观照与转换的。当你遇到逆境,如果你内心的能量是饱满的、丰足的,就能够去面对它;相反,忧郁的人即使在顺境中也会毫无感念。观受如受,你首先需要客观地了解你的感受、认知;随后,就要用正面的力量来对它进行置换。就比如,我们这次禅修有几个团队是公司派他们过来的,过来了以后,有的人觉得很开心,好像是旅行一样,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但是有的人就觉得很痛苦,觉得这里事事都有规矩,很不自在,条件也不如在家时舒服,于是整个过程,就是如坐针毡。这种痛苦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你自己抵触的情绪带来的。
在人生的过程中,可能有80%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办法选择,正像佛陀所说的,人生从客观来讲,就是苦的。有好多事情,似乎是在环境的推动之中进行的,有些路非走不可。有很多很多问题,我们都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那么又有什么办法呢?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
我经常说,只要你活着,就不要想你的身体是一成不变的,永远年轻、永远健康,这都是不可能的。空调吹多了就会感冒,太阳晒多了就会中暑,东西吃多了肚子会不舒服等等。只要你活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当你结婚了,就应该想到可能会离婚,当你与人交往,他就有可能背叛你,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花儿凋零是因为它曾经开放,死亡是因为曾经活着。你如果不能客观地对待这些事,而是抱着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最后痛苦的只能是你自己。只有当我们明白了无常的规律,才能够非常智慧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是谁造成的呢?那些苦痛、挣扎真的是由客观事物、对象所造成的吗?它们只是引起感受的因,而感受如何无疑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决定的。
前几天一个人告诉我,他最近什么事情都不顺遂。孩子开车跟别人撞了;公司被美国的客户骗走了300多万之后他还被困在了美国;他原来征来的一块地要被政府收回了,因为他闲置了好几年都没动过;他最近身体又不好。他认为,所有的坏事都在这一阶段爆发了。我说,你如果让这种抵触和抱怨在你的内心延续下去,那么还会有更多更多不顺心的事情将会乘以倍数地发生。因为我们情绪不好,就会带着这种情绪去面对对方,对方接收了这种情绪,又会辐射到你身上。而这种恶性循环的源头是谁?还是我们自己。如果说,我们能够及时用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把这种恶性循环斩杀掉,那么当新的一天开始时,你就会发现,原本的晦气已经减弱,慢慢消失。所以,你只要活着,就不要去希望什么东西都会按照你所期待的路去发展,但是我们可以按照事物存在最基本的原理去运作它。就好像我希望家庭和睦,就用更多的精神来经营家庭,对长辈要孝顺,对伴侣要尊重。我昨天还向朋友提起什么是爱情?我认为就是深深的理解与无尽的包容。实际上,这个规律不仅仅适用于爱情,日常交往、团队建设都需要理解和包容。若不能理解对方,就会与对方产生矛盾与抵触;若不能尊重对方,你就会变得非常狭小和苛刻。你想想,在婚姻中的两个人,都是从不同的家庭、教育中走出来的,都有不同的习惯与性格,必然会因差异而导致矛盾,如果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就会产生种种不和谐,最后最痛苦的还是你自己。我们与别人交往,总希望别人是付出的,而我是索取的,你说这个世界上有绝对如此的状态吗?可能刚开始他会迁就你、让着你,可是为什么要求他这样一辈子呢?所以我们就不要以追求完美的心去要求对方,记住没有人是完美的。
在寺院的管理中,我没有要求管理者一定要听我的话。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他既不是机器,也不是奴隶,如果你要求他什么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那么你最终会把自己累死。
所以我经常跟很多父母讲,教育孩子不是灌输,不是填鸭,而是要点燃他内在学习的兴趣。这首先要求他的内心是一堆柴火,而不是一堆石头。那么你们今天来这里是不是一堆柴火?如果是,我一句话可能就把你点燃,反之,千言万语,也没有任何效果。学习就是这样,要让自己的心敞开,变成柴火的状态,随时随地都能够燃烧。
这个世界是渊面奇黑还是光明无量,都要依靠你自己的心去进行转换和了悟。正好像诗人说:“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内心喜乐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想到逆境后的曙光。
所以,世界上的喜受、乐受、苦受、舍受都是交替存在的,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无常的世…
《观己当知“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