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美麗心靈,前行
——富騰集團禅修班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尊敬的陳總、各位來賓:
大家下午好。大家這次能到寺院裏面來,參加這樣的一個活動,對你們來講,可能是人生當中的第一次,也是很特殊的一次培訓。你們知道嗎?這次本來計劃有兩個班同時進行,但是考慮到禅修需要安靜的氛圍,我們還是把他們推辭了。
當我們走入寺院准備了解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時,有沒有問過自己,我們對中華民族的曆史根源,或者進一步說,對中國基本的哲學思想,了解多少?在你們的眼中,寺院是不是古畫中深山裏的藏著的廟宇,或是一些老太太背著黃色的包前呼後擁地前來尋找的一片心靈淨土?你們也許很少像今天一樣地坐下來,甚至坐在這樣的環境裏參加早課、一起禅修、一起吃飯。
你們知道,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本土已經形成了豐富而絢爛的思想文化,有些學者甚至將中國先秦時期稱之爲哲學的“黃金時期”。那麼請你們想一想佛教思想又是爲何能夠在這片國土上生存下來?大量外來思想都曾經試圖在中國傳播、紮根,但它們中的許多最終失敗了,然而佛教卻堅持下來了。最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並開花結果。我們都知道,中國曆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王朝是唐朝,正是當時兼容並包的態度也促成了佛學的一個高潮。我們現在在一個什麼時期呢?我們現在也處在一個千古難逢的時期,一百多年前西方文明曾經猛烈地沖擊過中國傳統文化;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如果我們能把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裏面繼承、發展好,那也就是把握住了大好機遇。
我昨天聽到了陳總的一番願景,我深深地爲他的設想所折服。我想,我們陳總只要身體健康,繼續地帶領團隊走下去,未來,他就能成爲業界的翹楚。當然了,我們坐在這裏的富騰集團的每一個人,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抱著這樣的一個願景,抱定積極的人生使命,抱著爲了時代而奉獻自身的精神,那我們就能以這種正面的理念、行動影響這個時代。
我上過很多企業管理課程,也在各種各樣的講堂裏跟很多企業做各種各樣的交流。我經常遇到很多社會精英,大家會聊到這麼一個話題。中國的企業怎樣站起來?當然你們會覺得這個問題對我而言不是杞人憂天嗎,一個出家人關心這種事幹啥呢?我認爲,不是的。國家的興旺會涉及到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包括我們出家人也一樣。如果我們不關注社會,不關注中華民族,不關注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我們未來的幸福就會大大折扣。
你們知道嗎,這幾年我們身邊得癌症的人爲什麼那麼多?我們喝的水,我們吃的菜,我們所吸進來的空氣,都會在我們身上造成汙染,形成毒素,如果我們不願意去面對它,以後自己就被會它所消滅。當然,我們所說的健康,除了身體,還指涉心靈。今天我在這裏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有關心理健康的問題。
如果我們只是身強力壯,心靈出現問題的時候,那麼身體就像一個僵屍。如果我們不能適應這個社會,我們的行爲會偏離正常的社會軌道,爲這個社會所不恥,那我們就不健康。所以健康就是要我們從裏到外進行有機地淨化。我想通過這個機會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心靈的健康。
佛教的思想有什麼具體的內容嗎?我們現在了解一下。“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佛教裏面講,諸惡莫做,是一個人的修行;衆善奉行,是一個天人的修行;自淨其意,是諸佛菩薩的修行,這就是佛教中的叁個層次。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不做壞事,那正人君子都可以做得到,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做得很好,我也不想犯法,我也不想害別人,我只不過是想自己如何活得開心罷了。進一步講,我們不但要不做壞事,而且要主動努力爭取積極地去做一些善事。那就不一樣了,正如我們眼中的善者、聖者、行者,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會爲這個社會奉獻自身的力量,這就叫天人所展現的行爲和姿態。那自淨其意呢?這就是要求我們在自己內心當中不斷地洗刷自身的不足和煩惱。我們爲什麼有那麼多煩惱,爲什麼有那麼多困擾?因爲我們每天活著總是被各種各樣的物質的東西,如身邊的朋友、家庭不和諧的東西,以及工作的不順心所羁絆,那就使我們的內心不清淨。
一個人罵我,我爲什麼會生氣,爲什麼這個人罵他,他會不生氣?我們經常打一個比方,你如果是個窮鬼,人家罵你是窮鬼的時候,你就會暴跳如雷。假如他是個億萬富翁,甚至更富有的人,你罵他是窮鬼,他有什麼感覺?只不過覺得這個人真的是神經病而已。所以說,你內心當中有相同的頻道,或者說相同的磁場,對方一講出來話,剛好就觸動那個磁場,你就會受不了。我們爲什麼被別人的話語一點就燃?什麼叫點燃?對方剛好是柴,你那個火就能把它點著;如果對方是一堆石頭,你能不能點得著,點不著。我們內在的情緒爲什麼會受外在的境界所左右呢?就是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易燃的東西。那就說明我們內心不清淨。如果我們能時刻關注我們的心,我們內心的豐足就不會受外境所左右。
有人說,在這個寺院裏面睡不好,我不高興;在這裏面沒有肉吃,我也不開心;這裏電視也不能看,晚上無聊,沒事所幹。你的心如果不能安甯,總會找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來抱怨。人家說內心知足之人,雖臥地上,亦爲安樂;內心不知足者,雖臥廳堂,而不知足。如果我們內心不知足,即使現在讓你住在天堂,你也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抱怨。所以我們的快樂,內在的喜樂取決于哪裏?取決于我們是否具有豐富的思想境界。如果我們有這份境界,我們就能在任何一個環境裏面找到快樂。在鬧市中,能享受喧囂;在深山中,能享受孤獨。
我昨天在一個總裁班上,我問他們,原始時代的人類,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可能是白天,能找到食物讓自己填飽肚子;晚上,能找到山洞遮風擋雨;到了冬天,能找一個獸皮圍在身上,不受寒冷的侵害,人生似乎就是這麼叁件事情。任何功利、任何審美都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人性在物質層面上的要求似乎是最爲簡單的。你再想想看,我們現在,房子有了,有一百平方米,還想要有兩百平方米;有兩百平方米,最好有一千平方米。一棟房子不夠,還要最好全國各地都有我的房子。有了車子不夠,要買好車,看到別人的車比我好,我就産生嫉妒,看到別人的車比我不好,我就看不起人家。總在這樣的一種對比當中患得患失。
我曾經到杭州看到一個朋友的家裏做客,是一位女士,她有一個房間差不多有二十多平方米全部裝著各種各樣的鞋,至少有幾百雙,衣服更是不知道裝了幾個房間。我就問她你這些衣服都穿過嗎?她說,有的衣服買來就挂在那裏,一直都沒動過。所以我們現在那個製衣廠使勁地做衣服,使勁地推銷,爲的就是滿足人家那種感官的需求。實際上,就像我們向地球不斷地去索取,我們現在喝的水,吃的東西,呼吸的空氣不好,都是因爲人心無止境的欲望而造成的。最後都報應到我們自己身上來。
我曾經聽到一個地質學家講過,他說通過曆史有記載的地震,過去兩千多年的時間裏所發生的還沒有我們現在五十年所發生的地震多。這就是大自然在要求我們減少欲望,要求我們爲社會多奉獻,要求我們用自己的愛心去關注我們身邊的人。大家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有沒有覺悟到一些東西?
我曾經在深圳上一個課程,叫做美國BSE總裁班,我們那個課程裏面有一項運動是一定要學會遊泳。我去上課的時候不會遊泳,然後十幾個同學就把我扔到叁米深的遊泳池裏面去,我就像快要被淹死一樣。當然了,他們把我扔進以後,在旁邊看著,發現我不行了,就把我撈起來,那真的是九死一生。但是我突然間有一種感悟,在遊泳的過程中,當你那個手不斷地想把水往外撥的時候它卻一直往中心流;你想把水往身上收的時候,那個水反而往外流,這是一種什麼狀態?這就是宇宙最基本的規律。如果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碰到每一個人總想從他身上得到東西,他就會把自己口袋捂得緊緊的,不願意讓你得到東西。你如果不斷地去關心他,不斷地去呵護他,不斷地給予他愛的時候,他會把身上所有的東西展現在你面前,這裏面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你去貢獻自己的力量,人家就願意跟你分享,願意爲你付出,你如果不斷地以索取之心想從別人身上得到東西的時候,他就會把自己身上所有東西都捂得緊緊的。
我曾經有一次在安利給他們上課,就跟他們分享了一個最基本的思想,我說你們如果要把直銷做好,就不要問別人能爲我做什麼,只問自己能付出什麼。不斷地把愛給別人,不斷地幫助別人成長,不斷地去奉獻自己對別人的友誼和善良。自然而然地很多很多交易就能完成。
大家知不知道華西村的吳仁寶呢?當時全村的人都住上別墅了,他自己最後一個搬;人家都是住得很大,他自己住得最小,這是爲什麼?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你要領導一個團隊,首先要學會付出,你如果什麼東西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就很難把這個團隊帶領好。所以當你想完成一個什麼樣的理想,你首先要想別人所想,急別人所急,做別人所做。成就他人,才能夠成就自己。
你們知道嗎,佛教之所以能在這個世間上存在下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就是不斷地去付出,一個人如果從現在開始發一個善念,上行佛道,下化衆生。就要做四件事情:衆生無邊寺院度,煩惱無盡寺院斷,法門無量寺院學,佛道無尚寺院成。就是幫助度化一切衆生,斷除一切煩惱,學習無量法門,成就無尚道業。只要我見到一個人就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實現他的理想,讓他解脫,讓他成就,讓他開心,讓他幸福。煩惱無盡寺院斷,就是要讓自己內心當中沒有那麼多染汙,沒有那麼多憂慮,沒有那麼多挂…
《帶著美麗心靈,前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