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于想象,要進行有意識地收斂。
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稱爲心所。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這些心的行爲(心行)皆是有造作的,並且念念遷流變化,都稱爲“行”;這種種的“行”聚合在一起,則稱爲行蘊。所謂心行遷流變化,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萬物運轉不息,永遠似水流去,無有往複,無有盡頭。你可以想一想,前一刹那是你,這一刹那是你,或是後一刹那是你呢?那你認爲這一刹那是你時,這一刹那已經跳了過去。我們的身體不斷地在變化。從細胞運動的角度來看,似乎每一個刹那的你都是不同的。就如同瀑布上傾瀉而下的水流,哪一滴能夠代表這個瀑布呢?似乎都不能夠。世界上的事物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看起來循環往複,沒有改變,但是實際上卻沒有一樣重複的。生活在時間之流裏的每一樣東西,都沒有回頭的時機。我們的身體就是這樣一種持續的過程,所謂過程也終究會逝去。十年前你看我是這樣,十年以後你還認得我,覺得我沒有多大的改變。而實際上,我身上的細胞不知道已經換了多少次,我腦中的識見或許已經大不相同了。知道事物遷流變化的規律以後,你就應當知道你今天有緣與他一起吃飯、禅修,就珍惜這樣的緣分,因爲誰也不知道會不會還有下一次。或者當某日你在街上與某人打招呼,他不再理會你時,你又何必去難過呢?因爲那個人可能已經不是他了,那個你也不是你了。又比如你曾經幫助一個人成長、創業,但是現在總是想著曾經幫助過他,希望他對你好,這又有什麼必要呢?事物在變化,人心也不斷地在改變。你要記住,任何人走到你身邊都是緣,任何人離開也都是緣的作用。同樣地,事情成功或者失敗,也都只是緣分罷了。所以我們時刻都要觀照自己,一切事物都是變化,複又變化的。
日本有一對母女修建了一座樓,誠心供養了一個師父整整二十年。二十年以後,她們就想去試一試師父的修行。于是在某一天送飯時就抱住了師父,問他有什麼感覺。師父就回答說:“如同枯木,棲之寒岩”。一般人認爲這個境界就已經挺高了,但是那個母親還是認爲這個境界不夠,對女兒說:“我們供養了一個俗漢。”于是就把那個師父請走了。那麼禅宗最高的修行境界是什麼呢?就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如果沒有這樣通化萬物的心靈,那麼怎麼發出慈悲之心呢?視人爲枯木,就沒有辦法去度化衆生。齊同萬物是指知曉萬物之別而不以爲別,用同樣的慈悲去度他,而不是以冷眼相對。
坦山大師有一天帶著弟子下山。連日大雨使河水暴漲。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想要過河,又怕弄濕衣服。坦山大師就把她抱了過去,幫助她過了河。晚上,坦山看見弟子一直在念經,就問他爲什麼還不去休息。弟子就回答說:“師父今天破了色戒,我在幫你忏悔。”坦山對他說:“我在抱她過河那一刻就已經把她放下了,你爲什麼還沒有放下呢?”這就告訴我們,在禅者的內心深處,永遠保持著清白的境界。花開花落,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誰一樣通透無汙。你看到美能夠感受到美,看到醜也知道是醜,但是你的內心就不會受到這些外物的染汙。
如果你能夠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客觀地視爲一個過程,你就不會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今天你賺了錢,是一個過程,明天投資失敗,也一樣還是一個過程,生與死也是過程,僅此而已。一個真正的企業家應該具有簡單的思想,簡單的行爲,用簡單而豐足的心去創造財富。一切,越簡單越好。你把一件事想得越複雜,做起來就發現問題越多,就越處理不好。
禅修就要求我們修到簡單,修到直接,修到不生妄想。
我曾經看過成吉思汗的傳記。有一次,他面臨著一次生死攸關的戰役,敵軍比他的軍隊要強大很多。但是他沒有擔心,坐臥如常,顯得非常坦然。有人報告說:“大汗,敵軍已經快要殺到了。”他問了在哪裏,發現還有一段距離以後,又躺下睡覺了。我們在企業管理中,有沒有這樣的心理承受能力呢?你能不能把很重要的事情也視作空無呢?當你的心中的壓力歸零時,你也才能生發出巨大的能量,做成大事業。如果你想未來要做到某種程度,內心就要修這樣的大格局。只有當你把內心的那個杯子打破的時候,真正的格局才形成了。任何東西流進來你不嫌多,任何東西流出你也不嫌少。這時,你的內心已經沒有了極限,事情的好壞已經不再能夠左右你的行爲。佛教喜歡用“無量”來形容世界,形容一個人的襟懷,就是這個道理。切不要被今天的是非我執、人來人往所左右。
“識蘊”可分爲 心、意、識。“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爲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爲主,故稱爲心王。唯識宗認爲:識可分爲八種。前面六種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屬于了別的作用,故稱爲識。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所謂“了別”,就是第一眼、第一耳就能知曉的東西。這些東西不用通過思維去進行有意地活動就能夠知曉,但是了別的事物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所要通過禅修來收攝住它們,而不能僅依靠這些虛妄的印象來行事。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外,根據大稱唯識宗的講法,我們還有第七識,又稱爲末那識,翻譯成中文稱爲“意”,這個識一直執著阿賴耶識是“我”,所以它是執著“我”的一種心理作用。此外我們還有第八識,稱爲阿賴耶識。我們凡夫對此識不知不覺,它能夠收藏所有造業的種子,同時那些種子依靠這個識的因緣而能夠形成果報。
《心經》提出的修行法門就是要將這“五蘊”都修成“空”。根據色空觀,《心經》提出了“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只有當你不去以分別之心對待這些的事物時,萬物才能以它本來的面目展示它原本的規律,也只有尊重規律,才能夠運用好規律。如果你不能承認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你就會天天生存在憂懼之中。總是擔憂哪一天疾病、死亡會落到自己身上,而憂懼就會影響你人生的格局。《心經》要求人要承認規律,坦然接受規律,達到視萬物爲齊同的境界。《莊子》中說到,莊子的老婆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爲她的死亡而感到慶幸。這也就像史鐵生所說的,要把死亡看作一個節日。《世說新語》中說到,那個“以酒爲名”的劉伶囑咐他的仆人帶著鐵鍬,如果他醉死在哪裏,就在哪裏把他挖個坑埋了就好。這就是“無老死”的境界。如果你不執念于“我”,站在萬物的角度想一想,“我”就沒有那麼重要了。當你能夠站在這樣的高度上,當然格局就被打開了。沒有眼睛所看到的局限,也沒有思維所能想到的局限,更沒有不能了解的東西,得與失都不是那麼重要了。這就是深入地修行《心經》所能到達的境界。這種闊達的心境大家在做企業的時候都應該盡量去做到。不要僅僅站在一個公司、一段時間內所能得到的利益的角度上來考慮一切事情,也不要只想著“得”,而不想到去“舍”。要把企業作爲公民的一個小集合來看待,所要履行的義務要比公民更加地多。當你一直想著去實現他人的夢想,盡量地去幫助別人時,你自己的夢想最終也能夠實現。
接下來,《心經》就講到了菩薩、叁世諸佛按照《心經》修行以後,所修得的正果。“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以此修行,得到了“心無挂礙”的正果。因爲他心中不再有那麼多需要記挂的東西,所以就遠離了恐懼、顛倒夢想,最後得到了涅槃。叁世諸佛依此修行,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就說明,《心經》能夠使人除卻自己的煩惱,卸下許多思想的包袱。也只有學會“放下”,才能夠敞開心量,去接納更多的東西。我們經常看到在彌勒佛的身旁有這樣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你要“容”,要發自內心地“笑”,就要學會捐棄許多事情。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更需要“清空”自己的心了。
接著j就是對于《心經》的頌祝和贊美了:“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很多人想要達到《心經》所言說的那種“空”的狀態。那麼首先,你就必須要相信它,相信它真實不虛的作用。人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玄奘法師在遭受劫難時反複地誦讀它,就是因爲它洞見了《心經》對于“空”的法門正是修行人生禅的不二法門。當你把自己視作空無的時候,還有什麼糟糕的境遇不能夠去面對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了。最後,讓我們一起唱誦《心經》的祝願:“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祝願大家能夠通過禅修的觀照,到達彼岸,修成正果。謝謝。
《《心經》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