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于想象,要进行有意识地收敛。
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所谓心行迁流变化,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运转不息,永远似水流去,无有往复,无有尽头。你可以想一想,前一刹那是你,这一刹那是你,或是后一刹那是你呢?那你认为这一刹那是你时,这一刹那已经跳了过去。我们的身体不断地在变化。从细胞运动的角度来看,似乎每一个刹那的你都是不同的。就如同瀑布上倾泻而下的水流,哪一滴能够代表这个瀑布呢?似乎都不能够。世界上的事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起来循环往复,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一样重复的。生活在时间之流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没有回头的时机。我们的身体就是这样一种持续的过程,所谓过程也终究会逝去。十年前你看我是这样,十年以后你还认得我,觉得我没有多大的改变。而实际上,我身上的细胞不知道已经换了多少次,我脑中的识见或许已经大不相同了。知道事物迁流变化的规律以后,你就应当知道你今天有缘与他一起吃饭、禅修,就珍惜这样的缘分,因为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还有下一次。或者当某日你在街上与某人打招呼,他不再理会你时,你又何必去难过呢?因为那个人可能已经不是他了,那个你也不是你了。又比如你曾经帮助一个人成长、创业,但是现在总是想着曾经帮助过他,希望他对你好,这又有什么必要呢?事物在变化,人心也不断地在改变。你要记住,任何人走到你身边都是缘,任何人离开也都是缘的作用。同样地,事情成功或者失败,也都只是缘分罢了。所以我们时刻都要观照自己,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复又变化的。
日本有一对母女修建了一座楼,诚心供养了一个师父整整二十年。二十年以后,她们就想去试一试师父的修行。于是在某一天送饭时就抱住了师父,问他有什么感觉。师父就回答说:“如同枯木,栖之寒岩”。一般人认为这个境界就已经挺高了,但是那个母亲还是认为这个境界不够,对女儿说:“我们供养了一个俗汉。”于是就把那个师父请走了。那么禅宗最高的修行境界是什么呢?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如果没有这样通化万物的心灵,那么怎么发出慈悲之心呢?视人为枯木,就没有办法去度化众生。齐同万物是指知晓万物之别而不以为别,用同样的慈悲去度他,而不是以冷眼相对。
坦山大师有一天带着弟子下山。连日大雨使河水暴涨。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想要过河,又怕弄湿衣服。坦山大师就把她抱了过去,帮助她过了河。晚上,坦山看见弟子一直在念经,就问他为什么还不去休息。弟子就回答说:“师父今天破了色戒,我在帮你忏悔。”坦山对他说:“我在抱她过河那一刻就已经把她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没有放下呢?”这就告诉我们,在禅者的内心深处,永远保持着清白的境界。花开花落,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谁一样通透无污。你看到美能够感受到美,看到丑也知道是丑,但是你的内心就不会受到这些外物的染污。
如果你能够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客观地视为一个过程,你就不会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今天你赚了钱,是一个过程,明天投资失败,也一样还是一个过程,生与死也是过程,仅此而已。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具有简单的思想,简单的行为,用简单而丰足的心去创造财富。一切,越简单越好。你把一件事想得越复杂,做起来就发现问题越多,就越处理不好。
禅修就要求我们修到简单,修到直接,修到不生妄想。
我曾经看过成吉思汗的传记。有一次,他面临着一次生死攸关的战役,敌军比他的军队要强大很多。但是他没有担心,坐卧如常,显得非常坦然。有人报告说:“大汗,敌军已经快要杀到了。”他问了在哪里,发现还有一段距离以后,又躺下睡觉了。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有没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呢?你能不能把很重要的事情也视作空无呢?当你的心中的压力归零时,你也才能生发出巨大的能量,做成大事业。如果你想未来要做到某种程度,内心就要修这样的大格局。只有当你把内心的那个杯子打破的时候,真正的格局才形成了。任何东西流进来你不嫌多,任何东西流出你也不嫌少。这时,你的内心已经没有了极限,事情的好坏已经不再能够左右你的行为。佛教喜欢用“无量”来形容世界,形容一个人的襟怀,就是这个道理。切不要被今天的是非我执、人来人往所左右。
“识蕴”可分为 心、意、识。“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唯识宗认为:识可分为八种。前面六种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所谓“了别”,就是第一眼、第一耳就能知晓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用通过思维去进行有意地活动就能够知晓,但是了别的事物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所要通过禅修来收摄住它们,而不能仅依靠这些虚妄的印象来行事。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
《心经》提出的修行法门就是要将这“五蕴”都修成“空”。根据色空观,《心经》提出了“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只有当你不去以分别之心对待这些的事物时,万物才能以它本来的面目展示它原本的规律,也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够运用好规律。如果你不能承认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你就会天天生存在忧惧之中。总是担忧哪一天疾病、死亡会落到自己身上,而忧惧就会影响你人生的格局。《心经》要求人要承认规律,坦然接受规律,达到视万物为齐同的境界。《庄子》中说到,庄子的老婆死了,他却“鼓盆而歌”,为她的死亡而感到庆幸。这也就像史铁生所说的,要把死亡看作一个节日。《世说新语》中说到,那个“以酒为名”的刘伶嘱咐他的仆人带着铁锹,如果他醉死在哪里,就在哪里把他挖个坑埋了就好。这就是“无老死”的境界。如果你不执念于“我”,站在万物的角度想一想,“我”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当你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当然格局就被打开了。没有眼睛所看到的局限,也没有思维所能想到的局限,更没有不能了解的东西,得与失都不是那么重要了。这就是深入地修行《心经》所能到达的境界。这种阔达的心境大家在做企业的时候都应该尽量去做到。不要仅仅站在一个公司、一段时间内所能得到的利益的角度上来考虑一切事情,也不要只想着“得”,而不想到去“舍”。要把企业作为公民的一个小集合来看待,所要履行的义务要比公民更加地多。当你一直想着去实现他人的梦想,尽量地去帮助别人时,你自己的梦想最终也能够实现。
接下来,《心经》就讲到了菩萨、三世诸佛按照《心经》修行以后,所修得的正果。“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以此修行,得到了“心无挂碍”的正果。因为他心中不再有那么多需要记挂的东西,所以就远离了恐惧、颠倒梦想,最后得到了涅槃。三世诸佛依此修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就说明,《心经》能够使人除却自己的烦恼,卸下许多思想的包袱。也只有学会“放下”,才能够敞开心量,去接纳更多的东西。我们经常看到在弥勒佛的身旁有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你要“容”,要发自内心地“笑”,就要学会捐弃许多事情。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更需要“清空”自己的心了。
接着j就是对于《心经》的颂祝和赞美了:“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很多人想要达到《心经》所言说的那种“空”的状态。那么首先,你就必须要相信它,相信它真实不虚的作用。人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玄奘法师在遭受劫难时反复地诵读它,就是因为它洞见了《心经》对于“空”的法门正是修行人生禅的不二法门。当你把自己视作空无的时候,还有什么糟糕的境遇不能够去面对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诵《心经》的祝愿:“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祝愿大家能够通过禅修的观照,到达彼岸,修成正果。谢谢。
《《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