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真实的案件,一家德国人在南京被四个中国小混混所杀。后来他们在德国的家属居然还给法院写信,说这几个年轻人是因为没有文化才做出这样的事情,请求法院不要判处他们死刑。他们不但帮助这四个年轻人求情,还在他们的老家为那些读不起书的青年设立了一个基金,帮助他们接受教育。他们竟然能够宽容到原谅杀害自己亲人的人,那么为什么平时别人欺负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够宽宥呢?
证严法师的弟弟在年轻时被别人误杀,他的母亲悲痛欲绝,恨不得杀了那个罪犯。但是法师劝说他的母亲,第一,这只是误杀,那个年轻人并不是故意的;第二,如果真的判处了那个年轻人死刑,那么又将有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最终,他说服了自己的母亲原谅那个年轻人。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我将怎样面对?这样的慈悲心需要修为修为,需要究竟的智慧。所以我们就要转换自己的思维,去修得一种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从喧嚣的此岸到清净的彼岸。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挑战自己,那么就被自己所湮没,就没有办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只要你存在一天,就不可能逍遥一天,不可能没有事情需要你去面对。所以,只要你处在婚姻状态之中,你就不要说自己是幸福的;只要你在商场一天,你就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功,因为你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替、变化,你掌握此刻,却不一定能够掌握下一个时刻。所以唯一可以不败的,只有你自己的心。那颗坚忍不拔的心,那颗能让你东山再起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得到这样的心呢?就是不断向内察。今天,你获得了什么利益、声名、头衔,你认为这就是成功吗?不是的。当你没有坚定的心念的时候,这些只能给你带来负面的压力。一次比赛中,我一个朋友与他的朋友一起再看刘翔跑步。他的朋友就在赛前对他说,这次刘翔肯定拿不到冠军了。结果真的就是这样。他就问他的朋友是如何猜到的。他的朋友告诉他,全国十三亿人都对于刘翔的期望太大,而他自己的状态却不足以承受这些,所以自然不能够跑出好成绩了。如果他自身的状态很好,那么这些压力就会成为动力,推助他的前行。
我们说,在东方的儒释道思想体系中,佛教的思想所占有的地位是最高的。这是因为儒家治家,道家治身,佛教治心,佛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远远超过世界的表象。
今天我们引用最多的话,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告诉我们了“空”的思想。要从物质世界的表象去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所依靠就是“空”的思想。这个目迷五色的世界,看上去纷纷扰扰,而实际上一切事物的本质即是无差异的“空”。我们要修行的,也即是这个“空”的世界。我们看到世人的外表千差万别,但是其内里却是一样的骷髅,这也是“色空观”的一种体现。
接下来讲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这讲的都是“空”的状态。没有办法用生灭、垢净、增减来衡量“空”。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没有办法依靠表象来认识的。当我们要去体悟世界的本质时,就是“茹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就像我告诉你,这杯水的味道有一点甜,有一点苦,又有一点酸,但是究竟是什么味道呢?这是不可形名的,要自己亲自尝尝才知道。所以我们依靠什么去了解世界的真相呢?是“亲证”,都要依靠自己去体证。禅修中所达到的那种宁静的喜乐,我怎么讲,你不体悟,还是难以知悉。这些感觉是怎么被感知到的呢?你的身影响你的心,你的心反过来又回摄你的身。在你静坐的过程中,你以怎样的心境去感受它,它就回馈给你一个什么状态。
我所教给大家的所谓放松、调整呼吸、冥想静思,这些都只是一些方法。而最为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去亲证的过程。你比如你饿了,我告诉你哪些东西好吃,这就能让你吃饱吗?这时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吃下东西了,才能止住你自己的饿。所以凡事还是要靠你自己去体证。佛教中最关键的一点也即是“实践”。佛教的文化在中国本土流传了几千年,所依靠的不是理论——理论,而是实践——理论——实践——理论,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缺少了实践,便产生不了能够开释众心的理论。我今天在这里所讲的,你若是不加以实践,至多也就是听了一场故事会,不能够在你的生活中真正地发挥作用。最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一定会懂得怎样集百家之所长,用其中最卓越的理论有的放矢地付诸实践。当然,实践的过程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是不管结果是好是坏,至少你都检验了多种方法,正确的就把它保留下来,不正确地就把它排除,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正,这就是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在西湖边召开的一次美容峰会上,我就同他们说,你们如果能够把禅修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美容事业中区,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美容首先要美心。如果你内心的焦虑没有改变,你对外索求的心没有改变,皮肤也不会好起来。如果你的心能够修正到宁静、安详、喜乐的状态,很多皮肤的瑕疵也会渐渐得到改善。所以,学佛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内心去提升自己,要寻找到一个正确的思维去改变自己。
《心经》要我们达到“般若波罗蜜”,要“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什么是五蕴呢?“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人都有五蕴之苦。而我们如果要达到彼岸,必须要把这“五蕴”之苦都剔除掉,把它们都视为“空”。“五蕴”也即是从五个不同的方面来告诉我们“空”与“色受想行识”之间分别产生的关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同样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我们人是由“色受想行识”所组合而成的,“色”就是我们外在的表象。很多人将“色”误解为男女两性之色,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色”的范畴的很广泛的。“色”有两种属性,即障碍性和变坏性。“障碍”是指此一物体在此客观存在,彼一物体不能够同时在此处重合出现。而“变坏性”指的是物体的表象会有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由好变坏,由存在变为不存在。色即包含内色,也包含外色。内色就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这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
“受”就是感受。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不苦不乐受等性质。我们的根身与外界相接触,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某种感受好,就有喜受、乐受,不好就有苦受、忧受等等。这都属于“受”的范畴。在生活中,就有各种各样的“受”来影响我们的身心。这些就是由于外在的“境”,影响了我们身心的波动。那么为什么外在的“境”会影响我们的身心波动呢?我要告诉大家的道理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外界的东西都是无常的,都处于瞬息变化之中。我们必须要去转换它,使自己的心不受影响,安住下来。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他那么喜欢,我却那么排斥?为什么有的人遇到狐臭的人就不能容忍、坐立不安,有的人却自适安然?有一个老人家分享说,她的先生爱打呼噜,她就靠呼噜来催眠。现在到外面住,没有人打呼噜,反而睡不着了。我们不快乐,这只能说明我们内心之中有不快乐的种子。当外境一但切换为逆境,我们就会产生苦恼。如果我们内心只有快乐的种子,那么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会感到很开心。所以当生活当中,我们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情,其实可能都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我前些日子看了一本书,叫《格局决定阶级》。隋朝有一个大奸臣无恶不作,但是当他被唐朝所用时,他竟然变成了一个正直的谏臣。官员们就不明白他变化的原因,乃去询问了唐太宗。唐太宗说,当你所用的都是小人,忠臣也会变成小人;当你所用都是忠臣,小人也会变成忠臣。这就是环境促使人所进行的变化。所以,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认识到,当你不断把阿谀奉承的小人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那么其他人也会跟他学习,企业的风气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完人,但是我们启用怎么样一个人,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怎样用人,就要看你是怎样起心动念的。我们之所以对外在事物的理解不同,做出的行为不同,也完全就是由于我们内心的分别所产生的。如何让我们的行为合理,思维畅达呢?就是应该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当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分别、对于喜乐忧患的分别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我们处理问题就能够更加客观公正。
接下来说“想”。“想”是什么呢?想就是想象力。当我们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这就是“想”。想象是一种分别、计较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想”会使我们生出妄念,妄念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付诸实践的时候,它就是虚妄。所以,《心经》对我们“想”的要求也就是“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禅修就是要让我们专心摄受这种妄想无期的状态。有的人就是因为想得太多,想企业的现状、前景等等,想得睡不着觉,以安眠药来维持睡眠。那怎么办呢?就要借助禅修来远离幻想纷飞的状态。当你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整个脑海就能够达到无垠的空灵。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状态,你的禅修就又达到了一个层次。只有如宇宙般空阔的空间在你的脑际生成,一切的一切才能够被你的思维所包容。我经常说,香海禅寺是一个没有设定任何分别及要求的平台。我们的大门向任何一个人打开,谁愿意来,我们都是欢迎的;谁愿意走,我们也不会挽留。但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在这里你要学习,要成长,要改变。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烦恼、忧愁的状态,你的磁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影响他人的学习。所以我们…
《《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