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禅三第六期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我们这次禅修的主题是《心经》的分享。
刚才各位都念过了《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大家知道,《心经》是怎么来的吗?在中国人人皆知的传说即是来自于玄奘。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就是那个在《西游记》中那个懦弱、是非不分的唐僧。但实际上,这个唐僧与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不相吻合的。他们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宁往西部走而死,不往东部走而生”。
历史上的玄奘,曾经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他在他国求学问经所习得的知识、达到的境界,远远超过了所到之国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他能够“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记录,到目前为止,又有哪一个留学生可以打破呢?
相传唐僧到达印度以后,戒日王曾经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当时有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他一人可通十几种语言,在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方面造诣都很高,《心经》就是由他译出的。
那么他是怎么得到《心经》的呢?根据《慈恩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四川时,曾经在路上遇见一个病人,满身是疮,污臭难闻,且衣衫褴褛,形貌可怕。玄奘法师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回寺里,又给予衣服、食物,悉心照顾,数月方愈。此人病愈以后,为了报答他的慈悲,就传予他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法师得到《心经》以后,非常喜爱,发心修持此经。后来,他前往印度取经,出关以后曾经遇到很多危险,每一次都是靠着称念《心经》化险为夷。在《大唐西域记》里有一个故事,记载了玄奘在出关以后曾经到过某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地有一个习俗,每年都要找到一个相貌庄严、身体康健的成年男子,剖其心以祭天。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抓住外族的人,就不用以本族人祭天了。正好,那一年,他们抓住了玄奘法师,他相貌庄严,正好可以用来祭天。于是他们为他焚香沐浴,准备用他的心来祭天。玄奘此时,仍称念观音名号及《心经》。就在要行刑的那一刻,风云突变,雷电交加,人们感到,似乎用他来祭天触怒了天庭。于是把他请下了祭天台,并对他顶礼膜拜。这就是念《心经》所产生的感应。还有一次,在沙漠之中,已经好几天没有水喝了,他和他的马都已经几乎到了不可承受的境地。但是他宁死不退回东部找水,仍然边念着《心经》,边极力坚持西行。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前面出现了一片绿洲,芳草连天,水草丰美。他的马立即狂奔过去,他也得救了。
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载了很多其他关于称念《心经》,产生灵迹的故事。这就告诉我们,除了《心经》内在的义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以外,同时,它也产生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灵慧。这就如同一个企业由于不断宣言积极的企业文化而形成的磁场一样。相同的磁场就会吸引宇宙中相同频率的东西相遇。这也正如同我们打手机,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号码,可以相互通话,这就是建立在同一个磁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能够感应到一个波段,就能够看到或者听到那一个结点上的存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600多部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它、掌握它、运用它,那么许多问题都能给迎刃而解。“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心经》则是智慧中的智慧。
《心经》内涵深广而复杂,不可能读尽,更不可能说尽。今天,我们就对《心经》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比较概要的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讲的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它讲到了四方无量诸佛,按照此一方法去修行,最后得到大智慧,得到彻底的解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的“观”就是观照自己、觉察自己,然后从内在去发现自己原本具足圆满的智慧。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时常会发现,当我们不能够反观自照时,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而当你能够向内观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不成为问题。如果你只关注眼前,只关注今天,只关注目前的利益,眼界就自然变得狭窄,很难突破自身的窘境,自己堵死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向内观、向内察,多从自身内在找原因,事情就会变得明朗。为什么这个员工愿意去其他地方而不愿意到你这里来?为什么你的伴侣只是折磨你而不去折磨别人?你有没有思考过呢?我们总是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都推卸给他人,把所有正面的东西都归因于自己,很少去想,那些负面的东西竟然与自己有关。所以我们要观照自己、觉察自己、反思自己,不断修正,不断提升。为什么要禅修呢?就是要把六根所了解、所追求的东西全部收回来。六根不净是指什么呢?即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对人的羁绊。看到好看的东西就一心想要占有,听到好听的音乐就会沉湎其中、回味再三,吃到好吃的东西就不断地去吃……当我们不加以约束“六根”的时候,就会出问题。不断地吃东西就会生病,一直去看不该看的东西就会有不好的后果产生,所以说,我们要“守住六根”。在我们念佛之时,就能够把自己的眼根、耳根、舌根等一一守住。当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收摄住的时候,我们的心才能在当下安住。若能安住,就能在自己的身上寻求到无限的喜乐。若不能安住,无论在何处,都是如坐针毡。要找到自在的状态是多么简单,但是我们就不能切换过来。
我们永远向外索取,永远向外追求,永远在与外界比较、攀比,又能真正得到什么呢?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无止境的,今天发现这个人好,明天便又有人超越了他。即使是一种理论,也总是不断地会有新的“范式”去取代旧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毋庸质疑的客观规律。当你拥有了权力,还要去追求更高的吗?即使你的权力无限大,那又怎样呢?你可能会发现还有上帝比自己威风,他会主宰人类的灵魂。因此即使永远追求,生无所息,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在“富、贵、雅”三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即使“雅”。“雅”是内心的丰足,是一个高贵灵魂所庇护着的着饱满心灵,是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足够的透彻。当你内心贫瘠之时,你看任何的东西都会起贪婪之心。这时,你就只是一个乞丐,即使你拥有再多的金钱,你的内心也还是一个穷光蛋。所以,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快乐就是这样造成的:不断地向外索取、追求,不断地用对比和计较之心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所以生活的喜乐和丰足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一切由于眼前的利益所兴起的快乐,很快地都会过去。比如今天我得到一个订单,最多快乐两天,就又过去了;买了一个别墅,朋友过来玩时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过了几个月也过去了;年轻时你的容貌美丽,别人都来恭维你,等你老了,也将过去;这都不能够达到长期的内心的平衡与丰足。当你的内心没有喜乐时,所有的快乐都是不究竟的,都会很快过去。
因此,《心经》要求我们“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由内心所产生的喜乐和光明,这才是最究竟、最永恒的。就像现在我们在上课,有些人还是皱着眉头,有些人脸上的肌肉还是僵硬的,为什么不能够在你的脸上找到平和与喜悦呢?那就说明,还没有真正的平静在我们的内心中存在。
你看,观音菩萨就是 “观自在”,即“反观自照”的一个菩萨。他所行的是“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意谓我们被此岸世界的种种困境、情绪所左右,感到不快乐时,我们就应该要修行此一法门,争取到达充满智慧、自在自为的彼岸世界。为什么我们在此岸世界感到痛苦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思维不正确而造成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人是不可能不死的,事物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孩子不可能只拥有一种单一的性格,万事万物莫不在无止息的轮转之中。那么你不断地渴求拥有,害怕失去的思想就是不正确的,就会带来不快乐。“悲剧”是什么?就是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不可达成之间存在的鸿沟。明知万事万物都是流动、变化、生灭,为什么还要在事业失败、婚姻受挫、健康危机的时候痛哭流涕呢?佛教只把这样的流动概括为两个字,它不是“痛苦”,而只是“无常”。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呢?要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哪怕只是一片叶子,一朵鲜花,也要学会感恩。甚至是那些不断阻碍、咒骂你的人,你也有感恩他们。羚羊要感恩捕食它的豹子,正是因为天敌的存在,它的耳朵才那么灵敏,它跑起来才会那样快。所以,我们要感激伤害我们的人。当我们面临痛苦的时候,成长的空间和承压的能力也都在成倍地增长。所以我们不应当逃避痛苦,而应该面对它、解决它。
佛教告诉我们要怎样去修行,内心才能够有足够的容量。要使自己的心修成大海的容量,而不是小小的水杯,有了容量,那些正面的能量才能够保留下来,而不会轻易流走。我们能够做成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我们内心的容量。如果有人说你坏话,你就觉得很难受;那个人来赞美你,你就觉得飘飘欲仙,这就说明是你内心的容量太小。所以禅修时,就要使自己静下来,在自己黑暗的意识界中用无量的善念去开启这一片鸿蒙。开启到什么程度呢?开启到如同宇宙那样广袤、辽阔,任何事情都不足以左右你平静的心灵。
我在电视剧《商道》中看到,主人公的父母为别人所杀,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原谅那个人。还有…
《《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