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

  《心經》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

  ——禅叁第六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我們這次禅修的主題是《心經》的分享。

  剛才各位都念過了《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大家知道,《心經》是怎麼來的嗎?在中國人人皆知的傳說即是來自于玄奘。在許多人心目中,他就是那個在《西遊記》中那個懦弱、是非不分的唐僧。但實際上,這個唐僧與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不相吻合的。他們只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甯往西部走而死,不往東部走而生”。

  曆史上的玄奘,曾經創造了一個記錄,那就是他在他國求學問經所習得的知識、達到的境界,遠遠超過了所到之國中的任何一個人。也就是說,他能夠“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個記錄,到目前爲止,又有哪一個留學生可以打破呢?

  相傳唐僧到達印度以後,戒日王曾經以玄奘爲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當時有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诘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爲“大乘天”,被小乘尊爲“解脫天”。他一人可通十幾種語言,在佛學和中國傳統哲學方面造詣都很高,《心經》就是由他譯出的。

  那麼他是怎麼得到《心經》的呢?根據《慈恩傳》記載,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經在路上遇見一個病人,滿身是瘡,汙臭難聞,且衣衫褴褛,形貌可怕。玄奘法師心生憐憫,就把他帶回寺裏,又給予衣服、食物,悉心照顧,數月方愈。此人病愈以後,爲了報答他的慈悲,就傳予他一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法師得到《心經》以後,非常喜愛,發心修持此經。後來,他前往印度取經,出關以後曾經遇到很多危險,每一次都是靠著稱念《心經》化險爲夷。在《大唐西域記》裏有一個故事,記載了玄奘在出關以後曾經到過某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當地有一個習俗,每年都要找到一個相貌莊嚴、身體康健的成年男子,剖其心以祭天。他們認爲這樣可以保證來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一般情況下,如果能夠抓住外族的人,就不用以本族人祭天了。正好,那一年,他們抓住了玄奘法師,他相貌莊嚴,正好可以用來祭天。于是他們爲他焚香沐浴,准備用他的心來祭天。玄奘此時,仍稱念觀音名號及《心經》。就在要行刑的那一刻,風雲突變,雷電交加,人們感到,似乎用他來祭天觸怒了天庭。于是把他請下了祭天臺,並對他頂禮膜拜。這就是念《心經》所産生的感應。還有一次,在沙漠之中,已經好幾天沒有水喝了,他和他的馬都已經幾乎到了不可承受的境地。但是他甯死不退回東部找水,仍然邊念著《心經》,邊極力堅持西行。就在他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奇迹發生了,前面出現了一片綠洲,芳草連天,水草豐美。他的馬立即狂奔過去,他也得救了。

  在《大唐西域記》中,還記載了很多其他關于稱念《心經》,産生靈迹的故事。這就告訴我們,除了《心經》內在的義理給了我們很多啓發以外,同時,它也産生了許多難以解釋的靈慧。這就如同一個企業由于不斷宣言積極的企業文化而形成的磁場一樣。相同的磁場就會吸引宇宙中相同頻率的東西相遇。這也正如同我們打手機,在同一個網絡中的號碼,可以相互通話,這就是建立在同一個磁場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我們能夠感應到一個波段,就能夠看到或者聽到那一個結點上的存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600多部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爲重要的經典,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如果我們能夠領悟它、掌握它、運用它,那麼許多問題都能給迎刃而解。“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心經》則是智慧中的智慧。

  《心經》內涵深廣而複雜,不可能讀盡,更不可能說盡。今天,我們就對《心經》的主要內容做一個比較概要的分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主要講的是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它講到了四方無量諸佛,按照此一方法去修行,最後得到大智慧,得到徹底的解脫。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的“觀”就是觀照自己、覺察自己,然後從內在去發現自己原本具足圓滿的智慧。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時常會發現,當我們不能夠反觀自照時,問題就變得非常嚴重。而當你能夠向內觀察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問題都不成爲問題。如果你只關注眼前,只關注今天,只關注目前的利益,眼界就自然變得狹窄,很難突破自身的窘境,自己堵死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向內觀、向內察,多從自身內在找原因,事情就會變得明朗。爲什麼這個員工願意去其他地方而不願意到你這裏來?爲什麼你的伴侶只是折磨你而不去折磨別人?你有沒有思考過呢?我們總是把所有負面的東西都推卸給他人,把所有正面的東西都歸因于自己,很少去想,那些負面的東西竟然與自己有關。所以我們要觀照自己、覺察自己、反思自己,不斷修正,不斷提升。爲什麼要禅修呢?就是要把六根所了解、所追求的東西全部收回來。六根不淨是指什麼呢?即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對人的羁絆。看到好看的東西就一心想要占有,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會沈湎其中、回味再叁,吃到好吃的東西就不斷地去吃……當我們不加以約束“六根”的時候,就會出問題。不斷地吃東西就會生病,一直去看不該看的東西就會有不好的後果産生,所以說,我們要“守住六根”。在我們念佛之時,就能夠把自己的眼根、耳根、舌根等一一守住。當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收攝住的時候,我們的心才能在當下安住。若能安住,就能在自己的身上尋求到無限的喜樂。若不能安住,無論在何處,都是如坐針氈。要找到自在的狀態是多麼簡單,但是我們就不能切換過來。

  我們永遠向外索取,永遠向外追求,永遠在與外界比較、攀比,又能真正得到什麼呢?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無止境的,今天發現這個人好,明天便又有人超越了他。即使是一種理論,也總是不斷地會有新的“範式”去取代舊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毋庸質疑的客觀規律。當你擁有了權力,還要去追求更高的嗎?即使你的權力無限大,那又怎樣呢?你可能會發現還有上帝比自己威風,他會主宰人類的靈魂。因此即使永遠追求,生無所息,也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在“富、貴、雅”叁種境界中,最高的境界即使“雅”。“雅”是內心的豐足,是一個高貴靈魂所庇護著的著飽滿心靈,是對于事物的認識達到足夠的透徹。當你內心貧瘠之時,你看任何的東西都會起貪婪之心。這時,你就只是一個乞丐,即使你擁有再多的金錢,你的內心也還是一個窮光蛋。所以,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不快樂就是這樣造成的:不斷地向外索取、追求,不斷地用對比和計較之心來看待自己的生活。所以生活的喜樂和豐足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是源于我們自己的內心。一切由于眼前的利益所興起的快樂,很快地都會過去。比如今天我得到一個訂單,最多快樂兩天,就又過去了;買了一個別墅,朋友過來玩時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過了幾個月也過去了;年輕時你的容貌美麗,別人都來恭維你,等你老了,也將過去;這都不能夠達到長期的內心的平衡與豐足。當你的內心沒有喜樂時,所有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都會很快過去。

  因此,《心經》要求我們“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的內心,由內心所産生的喜樂和光明,這才是最究竟、最永恒的。就像現在我們在上課,有些人還是皺著眉頭,有些人臉上的肌肉還是僵硬的,爲什麼不能夠在你的臉上找到平和與喜悅呢?那就說明,還沒有真正的平靜在我們的內心中存在。

  你看,觀音菩薩就是 “觀自在”,即“反觀自照”的一個菩薩。他所行的是“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意謂我們被此岸世界的種種困境、情緒所左右,感到不快樂時,我們就應該要修行此一法門,爭取到達充滿智慧、自在自爲的彼岸世界。爲什麼我們在此岸世界感到痛苦呢?就是因爲我們的觀念、思維不正確而造成的。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人是不可能不死的,事物是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孩子不可能只擁有一種單一的性格,萬事萬物莫不在無止息的輪轉之中。那麼你不斷地渴求擁有,害怕失去的思想就是不正確的,就會帶來不快樂。“悲劇”是什麼?就是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不可達成之間存在的鴻溝。明知萬事萬物都是流動、變化、生滅,爲什麼還要在事業失敗、婚姻受挫、健康危機的時候痛哭流涕呢?佛教只把這樣的流動概括爲兩個字,它不是“痛苦”,而只是“無常”。

  那麼我們要怎樣做呢?要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哪怕只是一片葉子,一朵鮮花,也要學會感恩。甚至是那些不斷阻礙、咒罵你的人,你也有感恩他們。羚羊要感恩捕食它的豹子,正是因爲天敵的存在,它的耳朵才那麼靈敏,它跑起來才會那樣快。所以,我們要感激傷害我們的人。當我們面臨痛苦的時候,成長的空間和承壓的能力也都在成倍地增長。所以我們不應當逃避痛苦,而應該面對它、解決它。

  佛教告訴我們要怎樣去修行,內心才能夠有足夠的容量。要使自己的心修成大海的容量,而不是小小的水杯,有了容量,那些正面的能量才能夠保留下來,而不會輕易流走。我們能夠做成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我們內心的容量。如果有人說你壞話,你就覺得很難受;那個人來贊美你,你就覺得飄飄欲仙,這就說明是你內心的容量太小。所以禅修時,就要使自己靜下來,在自己黑暗的意識界中用無量的善念去開啓這一片鴻蒙。開啓到什麼程度呢?開啓到如同宇宙那樣廣袤、遼闊,任何事情都不足以左右你平靜的心靈。

  我在電視劇《商道》中看到,主人公的父母爲別人所殺,但是最後,他還是能原諒那個人。還有…

《《心經》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