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點點做起來的。
所以周總想把孔子學院做起來的話,可能先要成立個孔子學院的班開始做起。如果大家認可這樣的理念,願景規劃,教育模,那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那未來跨世界的孔子學院就水到渠成。大家有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偉大的夢想,都是從一點一點積沙成塔做起來的,不是一步到位。實際上一步到位的東西,往往潛伏著很多的問題在裏面。現在點點滴滴的付出,就是爲了未來那個大的結局。不斷地跟別人講,不斷地用自己的行爲去體現,自然而然就能達到自己所期待的那個結果。這裏面都需要我們堅持,只有去堅持,夢想才能達成。
第五個“禅定”。禅就是靜慮,就是讓自己安定下來,思想做個過濾,把我們不好的東西全部過濾掉,最好的沈澱下來,留在我們身上,成爲我們的能量。《陋室銘》中諸葛亮有句話叫“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幾個字對我特別有觸動。我最近也一直在反思,一直在思考。“靜”就是讓自己安靜下來,身體安靜下來,思想安靜下來。當你靜下來的時候,身體是打開的,就會很柔軟,考慮問題也會特別的周到。剛才有位師兄問如何能做到微笑呢?就是心靜下來,身上所有的機能就會全部打開,就會處于一種柔和,善良,柔美的狀態。當柔美的時候,自然就會感覺到那種喜悅,而這種喜悅又自然會在你身上和表情當中流露出來。當你的心如果處于躁動、不安,或者懷疑,甚至嗔恨的時候,肌肉就會變僵硬,那就不會得到靜和定。
所以禅定就是讓我們去調伏自己的心,身體安靜我們就會得到柔和,身體的細胞就會得到和諧。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禅修,但也不是一定要到寺院裏面去修,其實我們時刻都能享受禅修。怎麼享受呢?第一,要告訴自己全身放松。第二,把心收回來。坐在這不能回去,就不要去想別的東西,把心停在當下。我的心跟我的身體,跟我的呼吸,跟我現在的六根走在一起。第叁,做幾次深呼吸,深深的吸氣,吸到盡頭,憋住幾秒鍾,再慢慢的吐出來。我們時刻都可以用這叁個步驟去調整自己。當感覺到自己很疲憊的時候,用這個方法很快精神就會回來。深呼吸一定要吸到氣一點都吸不進去爲止,吸到全身繃緊;吐出來時要做到輕、長、細、緩,這樣就會感覺到很舒服。
第六個“智慧”。我們都渴望得到智慧,我們都希望自己人生能心想事成,但我們往往就是得不到,爲什麼?因爲我們很多東西放不下,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沒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所以,什麼是智慧?就是“道”——事物存在最基本的規律。佛教裏面講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變化的、生滅的、流動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變的。但我們往往認爲它是永恒的,是固定的,是不會變化的,我們對物質就是有這樣錯誤的認識。我們總覺得自己現在年輕,要永遠年輕下去;我現在擁有的財富,我要永遠的占用;現在的家庭幸福,也要永遠這樣下去……有位覺者說:“當你在家庭之中,不要認爲那個幸福是永遠的;當你還在商場中,現在所擁有的錢都不屬于你的。”我們人都有一個誤區,都認爲我現在家庭很和諧,這種和諧會永遠不變的下去;現在擁有的財富會永遠這樣擁有下來,這都是不可能的,都是錯覺!說不定車開出去就出車禍了,或突然發現得癌症了。這個世間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一切東西都不斷的在變化,流動,生滅。所以當你明白了這一點,用短暫,生滅,幻化如泡沫這樣一種認識去面對一切的時候,你就會珍惜活在當下。現在所擁有的要好好珍惜,擁有一個好的伴侶要多爲他著想。因爲一個人不可能無緣無故來到你身邊,都是有緣的,那麼一個人走到你身邊,你就要學會去包容、珍惜、尊重對方。當你去付出的時候,那才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但我們總是不斷用錯誤的觀念去面對人生,這就造成我們很多很多的困擾。
所以佛教中的智慧,就要我們更明確的了解自己,更明確的了解當下,更明確的指導我們自己的人生。既然知道一切都在變化,我的事業,我的家庭,我的身體,我的人際關系都在不斷的變化,那我們就要好好的珍惜當下。有部電視劇《天道》,值得一看。今天介紹了很多電影給大家看,真的都是很好的影片。我爲什麼要看呢?其實很多影片都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哲理,很多人生感悟。《功夫熊貓》中講到,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一張白紙。大家有沒有從中悟出一些東西?我們人生也是這樣,如果別人有好的招數寫在裏面,你再怎麼學最多也就跟他一樣。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通過一張張白紙去描繪自己的人生,可以有無限的空間去想象,在這裏面你可以創造很多別人做不到的東西。
比如,我們用吃虧的理念去打造自己的人生,就會發現自己很低,很付出,很包容,自己可以站在別人無法理解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我們往往會覺得無條件的付出就是沒有了,錢給別人了也沒有了,不能去買名牌包了,不能去哪裏吃一頓了,不能出去玩了,就覺得好像失去了。實際上真正的得到就是付出,但是我們不懂得這個原理,會覺得付出就是失去,付出就是一種懦弱的行爲,只有二百五才會幹這種事情。其實不是的,真正的智者就是這樣。所以古人有句話叫“大智若愚”,真正智慧的人給你感覺都很木讷。我在寺院管理中就經常幹這種事情,很多人都會把各方面算得很精,其實你算得再精也不會比別人厲害。把這個最基本的原理把握住,很多東西都不必去在意,最後你得到的更多。早上我就跟鄭總分享,以前村子裏有個人,大家都喊他傻子,因爲他連一塊錢和五毛錢錢都分不清楚,人家給他一塊錢他不要,就要五毛的,給他一百他也不要,就要五毛。怎麼會有這麼傻的人?所以所有人都想試他一下。大家都去試他的時候,他得到的遠遠不止一百塊錢了。如果之前的一百他拿走了,那後面可能就再也得不到了。
所以大家在這要好好學習我們周總的“吃虧是福”,他永遠都用吃虧的理念來經營他的企業,最終得到的就是最多的。他能把這麼多企業做得這麼好,就是因爲他願意吃虧,願意付出去。舍得,讓他得到了更多更多。所以在我們人生中,不要去算計別人,佛教中有句話叫:“貪欲之人如仰天而唾,反唾己身”,就說貪欲的人就好像對著天空吐一口口水,最後那口水沒有吐到別人身上,而是掉到自己頭上;“貪欲之人如執火炬,逆風而行”,最後反燒自己。所以我們要好好學會吃虧,有什麼問題就送到我這來,我幫你們消化。
今天就到這結束,謝謝大家!
2010/11/8 講于杭州吃虧是福企業
香海慧雲整理
《佛教“六度”思想與企業家修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