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就像一個很大很大的缸,有人拿著一根棍子推著缸不斷往一個方向在轉,裏面所有的水也都跟著一個方向轉動。如果哪一天我們從整個社會格局這一主體意識的價值觀當中跳出來,看看自己在什麼位置,看看自己活在什麼樣的角色裏面,你就能去了解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智慧。
所以活在這個世界上很不容易,能作爲一個智者更不容易。能在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欣賞到身邊的野花,能欣賞到自己活著的價值,那也很難。因爲我們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今天有一千萬,我明天還想一個億,明天有一個億,我還要擁有更多。當然了,也有很多人是被自己推著走的。當你被自己推著走的時候,雖然身上挑著很多東西,但你的心永遠處于空靈的狀態。那這時你産生出來的能量就會乘以倍數地增加。
所以人生的價值取決于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活著真正的意義就在于,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欣賞喜樂,接受這樣一種存在的價值,我們的人生就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一個很圓滿的狀態。
我們寺院最近經常提出幾個觀念來修行,第一個是慈悲。我們經常會把“慈悲”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愛”聯系在一起。當我仔細去品位這兩個詞的內涵的時候,就發現慈悲跟愛是不一樣的。慈悲是一種很柔美的境界,是一種接納和沒有抗拒的心理活動。愛就不是那麼回事,很多時候,愛是自私的,愛是占有的,愛是要得到的。
所以我們要用慈悲的精神去修煉自己,那是什麼慈悲?“慈”是給予快樂,“悲”是拔除痛苦,如果我們處在慈悲的狀態裏面,就能把我們僵硬的心修煉成柔軟的境界,就像水一樣的。我們把水裝在瓶子裏就像瓶子,裝在杯子裏就像杯子,放在壇子裏,它就像壇子,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活動狀態修煉成像水一樣的時候,它就具有慈悲真正的內涵。
我上一次在海口就跟他們講,作爲一個女孩子,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的性格修得像水一樣,水冷凍了就變成冰,被燒開了就變成蒸汽,在天空中碰到冷空氣了,它就變成水,碰到再冷的空氣它就變成雪飄下來。在各種各樣的環境裏面,它總是能不斷改變自己外在的形態來展現它的存在。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用這樣的一個思想來要求自己,你就發現你永遠能活得很自在。就是因爲我們不斷把自己變成僵硬的東西,而不會去改變自己的形態,所以我們就會在各種場合跟別人碰得頭破血流。所以真正的人生最高修養就把自己修成一個慈悲體。
佛教裏面有一個菩薩叫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什麼境界?就是尋聲救苦,哪裏有苦難他就會在哪裏出現,哪裏有問題他就會跑到哪裏去解決。所以你看,我們中國人只要講到觀音菩薩,連叁歲的小孩都認識,但是釋迦牟尼佛很多人就不知道。那是因爲觀音菩薩的思想,觀音菩薩的救苦救難精神,在我們內心深處烙下很深刻的烙印。修行就要把自己修成這樣一種境界,你是一個農民,我會用農民的身份跟你交談;你是一個老板,我就會用老板的身份跟你交談;你是一個官員,我就用官員的身份跟你交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如果你想你的智商、你的情商能得到有機圓滿的結合,那就要修觀音菩薩慈悲的境界。不管人家碰到什麼困難,你都能在他身邊出現,都能站在他的角度爲他去考慮,自然而然的,你就能得到他的擁護,得到他的理解。觀音菩薩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歡,就是因爲她具有慈悲的精神境界。
我經常跟很多來到寺院裏面學佛的朋友講一句話,我說你來到寺院不是爲了燒香,也不是念經,更不是理佛,而是應該體現修行的境界。修行的境界就是把自己不圓滿的狀態,不足的一面不斷修成圓滿,去升華自己。我們在生活當中處處會碰到很多很多問題,如果你的心念、你的思維、你的觀念改變,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反過來講,你如果在原有的觀念裏面不進行改變的時候,你就會碰得頭破血流。
什麼是慈悲?就是不和任何東西抗爭,只接受當下,當你接受的時候,你就能包容。你能包容的時候,就會得到喜樂。你如果抗爭你就找不到自己。我們所謂的挂礙,晚上睡不著覺,內心充滿憎恨,生活當中找不到快樂,實際上這種狀態産生于哪裏?就是産生于我們不斷的在用仇恨的精神,或者是用抗拒的精神,用自私的精神跟外在的東西産生對抗。當我們産生對抗,我們就會有苦惱,産生對抗,它就成爲一個枷鎖綁住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打開枷鎖,一切矛盾在我們身上就會化成無形。所以我們要時刻告誡自己,我如何去修慈悲之心。當你有了慈悲之心,你生活當中碰到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記得老幹媽的老總,有一個記者去采訪他。記者問他,你是如何把你的企業做得這麼好、這麼大的?他說每一個員工來到這裏,我都把他當作我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我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個母親。你們有沒有想到,當一個企業變成一個家庭,家庭的凝聚力是什麼樣的?不管你的孩子再不孝,不管你的孩子到外面去做了多少壞事情,那個母親會不會把門關上不讓他回家?不會吧。所以我們經常提出企業的四化,第一是家庭化,家庭的凝聚力;第二是學校化,學校的改變和提升;第叁是軍隊化,就是讓它跟軍隊一樣的,我的旗插到哪裏,所有的人就不顧一切往哪裏沖;第四個是宗教化,爲什麼要把企業做成宗教化?哪一種組織存在于這個世間最長?就是宗教。所以現在很多企業都在了解宗教的智慧,了解宗教爲什麼幾千年來,不管在哪一個朝代,不管哪一個民族,不管哪一個地域,它都能存在下去。這是靠什麼?你們如果要把企業做得很長久,就應該去研究宗教。
宗教每天都在幹什麼?像伊斯蘭教,每天吃飯要禱告。我一個朋友到阿拉伯去坐出租車,那個出租車司機開開開,突然就把車停在馬路旁邊,把他扔在一旁,自己拿一塊布往地上一鋪就跪在那裏做禱告。連開出租車的司機,都能在同一個時間把客人扔在一邊,自己在那裏做禱告,你說這是一種什麼精神。我們寺院裏面,每天吃飯前都要唱供、念咒,要感謝創立佛教的教主,要感謝國家給我們安定的氛圍,要感謝一切衆生給我們織布,我們有衣服穿,感謝農民給我們種田,我們有糧食吃,感謝環衛工人掃地,讓我們有這麼美好的環境,然後要感謝父母給我們生命,要感謝市長給我們支持,要感謝朋友給我們友誼……,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要去感恩,我們吃飯的時候都要這樣去感恩大家。
很多傳統的寺院,每天早上叁點多就起來做早課。早課是什麼?就像有的企業做晨會和夕會,我們寺院每天就這樣做。寺院還有一套很強有力的製度:戒律。戒律規範到什麼程度?你到別人家裏去作客,你該怎麼坐,坐在哪裏,喝什麼茶,跟老師出去如何定位自己,都有很多很多明文規定。你進一個門是踏左腳還是踏右腳,你的衣服要怎麼穿,你見到誰說什麼話,對長輩你應該站什麼位置,等等等等,都有明文規定。我們不要認爲戒律是約束我們的,實際上戒律最關鍵的就是保護我們。
我記得有篇文章講到,我們中國人都想讓自己達到君子的那種境界,但卻不知道什麼是君子,就更不知道如何去達到了。但是佛教裏面就很清楚,你修成了哪些戒條,修到什麼樣的狀態,就能得到“初果”,然後是“二果”、“叁果”、“四果”,修到什麼樣一個圓滿境界,你就成爲菩薩。每一步,每達到一種境界,都有各種各樣非常詳細的明文規定。所以說佛教的思想是非常圓滿化的。我們中國的儒家思想裏面,它所描述的“君子”的境界,就沒辦法用具體的條文去了解它,只是一個很泛泛的概念,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佛教之所以能幾千年流傳下來,很大的原因就是它有一套很圓滿的字典。所以我們的企業,如果你在文化,製度,人事等各方面能用這樣一個思想不斷去完善的時候,就更容易做長久。
我今天晚上所說的只不過起到一個抛磚引玉的作用,以後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到我們寺院去禅修,也可以到我們的網站、博客上去了解更多的內容,只要你在百度或者其它任何搜索網站搜索“香海禅寺”,我們所做的所有東西都會跳出來。
最後我想做個互動,大家手上有沒有拿到一本小冊子,把它拿出來好嗎?都不在手上那就算了。但我還是要教大家幾句,那個小冊子上有十句話。第一句是:我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裏默默的爲每一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製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來充實我的頭腦。第二句:贊美敵人,敵人于是成爲朋友,鼓勵朋友,朋友于是成爲手足。常想理由贊美別人,絕不搬弄是非,道人長短,要批評人時咬住舌頭,贊美人時要高聲表達。最後一句是:我要把身心培養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寬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每個人與我相處都像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之中,這是愛的真谛,人格的升華。每一句話都非常經典,我希望大家回去之後把這十句話每天念一遍,並每天用這些思想來要求自己。
還要跟大家叮囑一句,如果你每天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拿十分鍾去禅修,今後你的人生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于你不斷觀照,不斷覺醒,不斷升華你自己內在的靈性。
最後,我要感謝趙總給我這麼好的機會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2011/1/2 講于浙江諸暨名人會所
香海慧雲整理
《禅修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