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

  楊柳整理

  尊敬的企業家、諸位朋友:

  大家好!佛教修行的法門有很多,因此我們常說有八萬四千無量法門可以指示我們修行的路徑,包括吃飯、打坐、誦經、念佛、調息等等無一不含法門。我們講課通常都有一個環節是教大家禅修中的一些通俗養生方法,這就是一個體證和實踐的過程。“知行合一”,是佛家修行的重要精神。

  一、觀想數息——現代人緩解壓力的簡易修行法

  由于條件所限,大家現在坐在椅子上,沒有辦法盤腿,那我們所做的就很簡單:把你身上所有讓你感到沈重、負累的東西都取下來,放在桌子上。(背景音樂起)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眼睛閉起來。專注地觀想,你的意念將根據我的指令而慢慢移動:頭皮放松,眉毛放松,耳朵放松,鼻子放松,眼睛放松,臉部肌肉放松,嘴巴放松,頸部放松,肩部放松,身體放松,手放松,腿放松,腳放松,從上到下,每一塊肌肉,每一寸皮膚,每一個毛孔,統統放松。注意自己的呼吸,盡量地平緩,輕松。一切的重擔、壓力似乎都隨著身體的放松而全部丟開。感覺自己的身體像雲朵一樣,漸漸地好像飄了起來,很舒服,很輕松,很愉悅,很自在。把心收回來,放下,放下,再放下。我的心此時沒有挂礙,沒有恐懼,沒有分別,沒有不安。我的心此時此刻和我的身體在一起,感受、覺察、觀想你自己。

  第一步,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坐著。第二步,觀想自己全身放松。第叁步,把心收回來,放下,放下,再放下;覺察,覺知,覺醒自己于當下。第四步,調整自己的呼吸,用力吸氣,直到再也吸不進任何的氣體,吸到盡頭,此時你的身體感到非常地緊張,屏住呼吸四秒鍾,然後慢慢將氣吐出,全部呼出來,一點不剩,然後再吸氣,要做到氣長而緩慢。如是數息,往複十次。

  現在我們把雙手伸出來,把手心搓得熱熱的,捂在緊閉的雙眼上,此時,你的眼睛感到非常溫暖。雙手的中指壓著上眼眶,重重地壓下去,沿著眉骨的走向同時往外拉;如此重複五六次;現在,中指重重地按住下眼眶,往外拉,也做五六次。這時,你眼眶的神經開始酸脹。

  現在我們將雙手放在雙耳上方的頭皮上,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指按住頭皮,大拇指按到耳朵和眼睛之間的那塊軟軟的地方,用拇指按摩這裏,向左、向右,以此重複二十次。

  然後用雙手輕敲自己的頭,頭上的每一個部位都要敲到。敲完以後,雙手回到臉部、頸部,做一個簡單的推拿。

  兩手交叉,向我一樣,盡量向上拉伸,感覺自己的身體像是被拉長了一樣。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雙手交叉,整個人向上向後拉伸,往上提,向後仰。然後做一個有力地拍打動作,右手拍左手的這裏,左手拍右手的這裏,像我所做的一樣。這種拍打,只有力量到位了,才會有效。

  大家在家修行的時候,就找一個薄而柔軟的墊子坐下,頭身保持一條直線,雙腳如果可以盤起,就盤起來;如果不可以,就雙腿交叉。冬天的時候,就將雙手握在一起;夏天的時候,就把雙手放在雙腿上。然後再按照我前面教給你們的方法:放松、觀想、數息、推拿。

  這是一種快速讓你恢複精神的修行法門。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非常大,人們常常通過過分消耗自己的體力來追求現世的成功,結果身體就出現了種種警訊。這種觀想數息推拿的方式,就能夠讓你很快地打通自己的經絡,加快身體的血液循環,以此恢複體力。

  二、爲爾安心——如何脫苦,樂往何尋

  我們要想要健康,就要在自己的內心種下快樂的種子。我們總是想要解脫煩惱,尋求快樂,甚至有人爲了快樂之道,而一再地求師問藥,最後發現怎麼也找不到快樂。這是爲什麼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世界上有一個神,他想將快樂藏起來而不被人類發現。爲了這項工作,他耗盡心思。因爲人類是萬物之靈長,他們太聰明了。將快樂沈到海底,會被人類發現;藏在山洞裏,乃至高高的山頂上,都還是被人類發現了。最後他想到了一個地方,人類總是不能夠發現。是在哪裏呢?他把快樂藏在了人的心裏。每一個人都有的,反而他們還是要向外求,結果就落空了。

  佛教中的禅宗自稱是“教外別傳”,講究心印的傳道方式。這種心傳不落言筌,不依靠語言文字來傳道而依靠心的感受。正是內心的感受超越了言外之意,鏡外之象,因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禅宗初祖達摩與二祖神光(慧可)之間有一段著名的安心公案。神光最初求道的時候,甯願自斷一臂而求法的真谛,這種不惜形骸的行爲感動了達摩,因而最終得到了他的衣缽。但是神光對于佛法的真谛,在最初的時候還是希望可以得到達摩明確地開示。神光曾經問過達摩:“一切諸佛法印,可不可以明確講出來聽一聽呢?”達摩告訴他:“這並不是在別人那裏求得的啊!”神光不解,又問:“但是我的心始終沒有辦法得到安甯,師父能給我一個安心的法門嗎?”達摩大師說:“把你的心拿出來,我來給你安。”神光知道心無形相可得,無定位可求,是沒有辦法拿出來的。于是達摩就說:“那麼,我已經爲你安心了。”這就是教給修禅者,要學會向內觀察。快樂不快樂的原因都在自己的心裏面,不要想著依靠外物來求得安心。達摩大師還曾經開示道:“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當你的心平靜無瀾,一念不起的時候,就是可以入道的時刻了。

  至于大家問我怎樣可以入禅修之門,我也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我今天教你了,你是不會禅修的;你回家練個五六天,還是不會入門的;禅修的法門,就是要依靠你自己的慧心去體悟,依靠你的正定去堅持。懂得禅修的人,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修行。吃飯、睡覺、開車,都能夠進入禅修的狀態。禅修最要緊的是什麼?首先是保持輕松的狀態;其次是要有安于當下,身心合一的狀態。

  只有內心處于甯靜、安和的狀態中時,我們所呈現出來的表象才能夠是美麗的、高貴的。內心安甯的人,即使身著破衣爛衫,你也依舊可以感到他周身的氣場不同凡響。能夠使我們內心安甯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簡單的,比如水喝空氣。古人“一箪食,一瓢漿”,就可以活得怡然自得。所以說生活越簡單,心靈就越安甯。現在有了互聯網,很多青少年就每天沈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裏,到最後甚至喪失了在現實中生存的能力。現在有了各色各樣的美麗服飾、玩物,許多人又沈浸在這些物質裏面,無法解脫,結果東西越來越多,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生活越來越壓抑。我們人類本來想把這個世界打造爲天堂,而最後卻使之成爲煉獄。現在的所有痛苦,都是欲望作祟的結果。

  《華嚴經》說:“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欲念強烈的人,就像拿著一把焰光烈烈的火炬逆著風在行走,那會怎麼樣呢?想必會自灼其手吧。因此我們提倡:知足常樂。很多人都認爲我不追求財富,就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難道我們衡量價值的標准就只是財貨的多寡嗎?我們做事情,能夠服務更多的人,給更多的人帶來好處,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嗎?一味地謀取暴利,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就像拿著火炬逆風而行一樣,能夠得到怎樣的果報,不是非常清楚的事情嗎?

  在無盡的欲望中浮沈的人,就好像是時刻處在叁界火宅中一樣,蠅頭微利、蝸角虛名都能夠牽動他的怒火,這實在是非常可笑的行徑啊。所以佛學的思想就教我們調整自己的欲望,看清楚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然後安然地生活。

  只要安于當下,無處不是淨土。

  叁、命運之辯——隨順與精進

  除了苦樂的問題,還經常有人問我相不相信命運。在這個問題上,我主張把命和運分開來講。世間的確是有注定的事情,不可以改變,這個是命,在命的範疇裏,我們要順遂。比如我生來是一個男人,就不要去做女人的裝扮;我生來是我父母的孩子,就不能去抱怨我父母的不是。

  我也經常被問:“師父,你是怎麼出家的?”我就回答他們說:“我的命裏就是注定要當出家人的。”我四歲的時候,媽媽生了一場大病,她就把我交給了我的伯父,恰好我的伯父在山上的一座廟裏面當主持,我就跟著他長大了。那個廟裏面住著叁十多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家,只有我一個四歲的小孩子。那你們可以想一下,我在那裏該有多麼受寵愛啊!今天這個老人家有冰糖,就把我喊去吃冰糖。明天那個老人家有紅棗,我就可以吃到紅棗。在七十年代,這些東西都是很不容易才能得到的,要用票去換。當我回到家以後,肯定就沒有這些東西吃了,但是在廟裏面卻什麼東西都有的吃。所以我自然就不願意再回家了,于是就在廟裏面一直住著,出了家。後來又去了隔壁的村子讀了書,再後來去了佛學院讀書,讀完書就在佛學院當了老師,後來又下海管理寺院,一直走到今天,我也一直沒有離開講臺,一直在做著一些教育的工作。

  以上這些大勢是什麼呢?這就是命了。如果我的媽媽生病以後,把我托付給了一個生意人,我可能就去學生意了;如果把我交給一個皮鞋匠,那你們今天可能會在街口修鞋的地方看見我了。這些事情在暝漠的時空中被無形的力量鋪陳,以至于我們無法解釋自己爲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

  希臘人就很相信命。在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悲劇叫《俄狄浦斯王》。故事講的是俄狄浦斯盡力想要掙脫命中注定的神谕,做一個遠離咒語的、正義的勇士,卻最終無法逃離命運,最後依然應驗了殺父娶母的悲劇。索福克勒斯在這部悲劇中多有哲學意義的話語展現,比如他假借預言者之口說出:“你有眼睛,你卻看不到自己罪在何處,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裏,也看不到自己和誰生活在一起。”人人都堅信自己的眼睛,都相信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而實際上,有眼睛的與瞎的並沒有什麼不同,關鍵是,你要“認識你自己”,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命運。

  既然…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修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