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說命是無法改變的,那麼我們又能夠改變什麼呢?那就是“運”。命裏面注定我出家,但是我出家以後怎麼做,我要怎樣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利益更多的人,這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握的。

  我們周圍的環境,結交的朋友,很多時候都會影響我們,也就會改變我們的運。以前我在閩南佛學院讀書時,總是和旁邊廈門大學的教授、研究生們一起玩,一起聊天。他們就對我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們的影響下,我開始看西方的名著,比如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叔本華的《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開始看中國的名著,比如《紅樓夢》等等。盡管有些書我看上去覺得味同嚼蠟,但是和他們在一起交談,要求我必須要有這樣對等的磁場,交流才能夠進行下去,所以,在那段時間裏,我建立起了影響我一生的讀書習慣。今天我在管理道場的過程中,無論資金有多少,我都必須要保證寺院裏有足夠的書籍流通。因爲在我看來,我們佛教歸根結底是一種以知識爲媒介的哲學體系。佛教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追求究竟的智慧,但是如果沒有知識,智慧又從那裏來呢?因此,我們都不應當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個狹小的畛域之中,應該要廣泛地去吸取知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先哲的思想,我們可以不斷匡正自己的運,將自己帶上正軌,不斷超越自己。

  之所以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是因爲讀書能夠轉變你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正是決定一個人成敗進退的關鍵因素。如果我沒有讀書,現在很可能還在那個大山裏面砍柴、種地,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我八九歲的時候就跟著我的伯父去山裏面種地,那時候我的小手很白很嫩,就用它們去拔草種地。早上出去的時候雙手還是白白的小孩子的手,但是晚上回來的時候從手臂到雙手就沒有一寸皮膚是完好的了,汗水流下來的時候手就像著了火一樣地疼。

  人一旦承認了自己的生存狀態,不再想去改變自己的運,那麼你的人生就從此受到了限製,從此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了。所以,我們要學會做夢,但也不能隨便發不切實際的夢想。做夢、發願都是有前提的,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有70%的可能性, 30%的風險,那你現在就可以去嘗試。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上海的年輕人,他想做一個新興的大學生購物網站,他本來想要有多少資金、産品,才可以把這個網站運作起來。但是我就跟他說,現在的大學生80%都有網購的經曆,如果你做的這個網站,既把他們作爲消費者,也讓他們作爲銷售者,在消費的同時也可以賣出自己的東西,那麼以這樣物易物的形式,就不用你投入多少的資金和産品,馬上就可以做起來。他思考以後,接受了我的意見,很快就開始運營了,現在也做得很好。

  夢想與現實之間有多少距離,這要依靠你自己的認識、智慧。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每一位走到今天不可能沒有經過風險,即使是你今天坐在這裏也有風險,天花板可能掉下來,喝水可能被嗆住,這些不也都是風險嗎?甚至今天在那裏洗臉,洗得不得法,洗臉盆的水都能把人給淹死,不要認爲這些都是天方夜譚。但是每個人都知道,我們不可以因爲害怕風險而什麼都不做,在家裏等死,這就是因噎廢食的做法了。

  有一個小夥子去找一個有智慧的長者相命。長者讓他把手掌攤開,說:“你看,大家是不是都告訴你,這是感情線,這是事業線,那是命運線嗎?那麼現在你把手握起來,再看一看,什麼不在你的手中呢?”這就啓發我們,人自身具有主觀能動的可能,可以自己去把握一些東西,在遇到難題求醫問藥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的心,是什麼讓問題出現,解決它又要多少個因呢?

  佛教中因爲種下善因改變運勢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說有一個小沙彌,他的師父一看他的面相,知道他活不過七天了,但是他年紀那麼小,老和尚不想讓他死在廟裏,就讓他回家去找自己的父母。可是過了六天,那個小沙彌又活蹦亂跳回來了。他師父一看,他的運勢居然有了巨大的轉變,從他的面相上看,他可以活到七十歲了。師父就問他:“你回去以後,做了什麼事情呢?”小沙彌想了一想說:“我什麼都沒有做過啊!”師父說:“不可能,你再仔細地想一想,有沒有什麼奇怪的小事發生過呢?”小沙彌終于想起來了,他說:“我回家去時,遇到了山洪暴發,我走著走著,就看見山上有一個螞蟻窩被沖了下來。許多螞蟻都在掙紮、亂爬。我就幫他們在窩上搭了一根木棍,讓他們爬到安全的地方去,就是這樣而已啊。”只是這樣的因,因爲救了螞蟻,就轉了自己的運,你們是不是覺得很荒誕呢?這些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是要在隨順大勢的前提下,學會精進,記住,任何一個小小的因,都有可能會轉變你的運,這個道理才是故事想要表達的東西。

  大家經常會在寺廟看到一些放生的活動,其實這些活動本身也就是一種環保。因爲我們所放的是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當食物鏈都正常運作的時候,那麼最終反饋到我們身上的也就是健康的信息。當你讓別的生命正常地生活,那你也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斷地殺戮和屠宰動物,且不說這會使食物鏈受到生命影響,這些動物被宰殺的過程中,身體因畏懼而釋放出來的毒素吃到了我們的嘴裏,最終也會影響我們自己的健康。

  四、同修互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同修一:師父,《大悲咒》的內容是在說些什麼呢?我們不學佛的都不太明白。但是我們卻經常聽到它,我們這裏有人去世時也會播放這個音樂。這是爲什麼呢?

  賢崇法師:《大悲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是《大悲心陀羅尼經》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本咒的每一句話都在稱頌觀音菩薩的名號。比如咒中的“婆盧羯帝爍缽啰耶”梵文的意譯就是“觀自在”的意思。

  當我們在一個環境中念《大悲咒》的時候,這個環境中的磁場就會很舒服。這是因爲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本身就是救苦尋聲,予樂拔苦的。我們說,念此咒者,得十種利益:(1)能得安樂,(2)除一切病,(3)延年益壽,(4)常得富饒,(5)滅一切惡業重罪,(6)永離障難,(7)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8)遠離一切諸怖畏,(9)成就一切諸善根,(10)臨命終時,任何佛土,隨願得生。

  所以,你們可以把《大悲咒》看作是一種祝語。我們說,念此咒者,得無上正等正覺。

  同修一:那麼念《大悲咒》,是不是會和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起沖突呢?

  賢崇法師:不會的。佛經幫助你解脫,上帝是不是也幫助信仰他的人解脫呢?我愛上帝,上帝也愛我。我也經常會看一些其他宗教的書,我的書架上還放著《聖經》和《古蘭經》。佛的思想,本來就是兼容並蓄的。佛家講究的就是一種“圓融”的精神境界。

  沖突是怎樣産生的呢?都是因爲我們自己的內心刻意地將自己與其他的事物隔開。所以要想做到不隔,把自己的心打開就好了。

  同修二:師父,佛教講究“四大皆空”,出家人也都是吃素的。但是廟宇裏卻總是金碧輝煌,這是爲什麼呢?又有很多人願意捐出善款,動辄成千上萬,有時甚至是上億的,爲的就是建造一座真金的佛像,表示自己的真心。請問師父怎麼看這個事情呢?

  賢崇法師: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大家給他一點掌聲。思想是什麼呢?它是我們看不見、模不著的東西,它和質實相區別。與你可以看見、摸到的東西來比,似乎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那麼人們怎麼樣才能去了解它、掌握它呢?這就需要一定的載體把它表現出來。有的人願意用成千上萬的錢來供養一尊佛像,這是因爲在他心裏面佛家的思想值得用這些厚重的東西來表現。那麼同樣的,有的人喜歡畫佛像、唱佛歌,這些藝術家願意用他們一生的時間來做這些事情,也是因爲他們認爲佛在他們心中值得用如此多的時間來信仰,來追求。這就和有的人喜歡美食,有的人喜歡旅行一樣地自然。什麼東西能夠爲個體帶來快樂,個體就有可能傾其所有來供養它,不惜一切的代價。如果說佛家的思想是“意”,那麼佛像就是“言”,意要借助言來表達,來傳遞;但巧妙的是,言又不可以盡意,不能完全表達出意的深刻內涵,所以,還要我們自己的心慢慢來體證。

  在佛教裏,有的法師主張修頭陀行,也就是叢林式的苦修;有的法師則主張融入現代生活,提倡“人間佛教”,這些都是不同的修行方法而已,怎樣選擇都是因具體情況而定的,不見得就有好壞之分。

  “寺”是什麼意思,大家知道嗎?古代“寺”就是教育機構,是學習的地方。爲什麼現在我們有很多輝煌的寺廟?就像古代經濟發達的時候,教育機構總是建得很好,這是一樣的道理啊,這就是表示尊重智慧,尊重知識的意思。其實,寺廟的興衰也是隨順時勢遷流變化的。

  再來說你提到的“四大皆空”。這其實是佛教當中關于“性空”思想的一種具體闡說。佛教把一切物質現象(色法)歸納爲四種基本要素,即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謂之“四大”。說地、水、火、風都是空的,意思就是說這世間的一切物質的本質就是“空性”,它們因爲因緣和合而生成,就會因爲因緣離散而幻滅,所有的東西最終都會歸零歸空。這句話教我們不要執著于事物的表現。道場今天是輝煌的,明天是一堆枯草,停滿了枭鳥,但是它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它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空”啊。

  關于這個“四大皆空”的道理,我認爲曹雪芹就做了很有意境的解釋。在這裏,我就把他這首關于“空性”的詩歌分享給大家:“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修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