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说命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又能够改变什么呢?那就是“运”。命里面注定我出家,但是我出家以后怎么做,我要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利益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

  我们周围的环境,结交的朋友,很多时候都会影响我们,也就会改变我们的运。以前我在闽南佛学院读书时,总是和旁边厦门大学的教授、研究生们一起玩,一起聊天。他们就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开始看西方的名著,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开始看中国的名著,比如《红楼梦》等等。尽管有些书我看上去觉得味同嚼蜡,但是和他们在一起交谈,要求我必须要有这样对等的磁场,交流才能够进行下去,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建立起了影响我一生的读书习惯。今天我在管理道场的过程中,无论资金有多少,我都必须要保证寺院里有足够的书籍流通。因为在我看来,我们佛教归根结底是一种以知识为媒介的哲学体系。佛教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追求究竟的智慧,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智慧又从那里来呢?因此,我们都不应当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畛域之中,应该要广泛地去吸取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先哲的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匡正自己的运,将自己带上正轨,不断超越自己。

  之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因为读书能够转变你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正是决定一个人成败进退的关键因素。如果我没有读书,现在很可能还在那个大山里面砍柴、种地,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我八九岁的时候就跟着我的伯父去山里面种地,那时候我的小手很白很嫩,就用它们去拔草种地。早上出去的时候双手还是白白的小孩子的手,但是晚上回来的时候从手臂到双手就没有一寸皮肤是完好的了,汗水流下来的时候手就像着了火一样地疼。

  人一旦承认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再想去改变自己的运,那么你的人生就从此受到了限制,从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梦,但也不能随便发不切实际的梦想。做梦、发愿都是有前提的,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有70%的可能性, 30%的风险,那你现在就可以去尝试。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上海的年轻人,他想做一个新兴的大学生购物网站,他本来想要有多少资金、产品,才可以把这个网站运作起来。但是我就跟他说,现在的大学生80%都有网购的经历,如果你做的这个网站,既把他们作为消费者,也让他们作为销售者,在消费的同时也可以卖出自己的东西,那么以这样物易物的形式,就不用你投入多少的资金和产品,马上就可以做起来。他思考以后,接受了我的意见,很快就开始运营了,现在也做得很好。

  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多少距离,这要依靠你自己的认识、智慧。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每一位走到今天不可能没有经过风险,即使是你今天坐在这里也有风险,天花板可能掉下来,喝水可能被呛住,这些不也都是风险吗?甚至今天在那里洗脸,洗得不得法,洗脸盆的水都能把人给淹死,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天方夜谭。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不可以因为害怕风险而什么都不做,在家里等死,这就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了。

  有一个小伙子去找一个有智慧的长者相命。长者让他把手掌摊开,说:“你看,大家是不是都告诉你,这是感情线,这是事业线,那是命运线吗?那么现在你把手握起来,再看一看,什么不在你的手中呢?”这就启发我们,人自身具有主观能动的可能,可以自己去把握一些东西,在遇到难题求医问药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的心,是什么让问题出现,解决它又要多少个因呢?

  佛教中因为种下善因改变运势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说有一个小沙弥,他的师父一看他的面相,知道他活不过七天了,但是他年纪那么小,老和尚不想让他死在庙里,就让他回家去找自己的父母。可是过了六天,那个小沙弥又活蹦乱跳回来了。他师父一看,他的运势居然有了巨大的转变,从他的面相上看,他可以活到七十岁了。师父就问他:“你回去以后,做了什么事情呢?”小沙弥想了一想说:“我什么都没有做过啊!”师父说:“不可能,你再仔细地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小事发生过呢?”小沙弥终于想起来了,他说:“我回家去时,遇到了山洪暴发,我走着走着,就看见山上有一个蚂蚁窝被冲了下来。许多蚂蚁都在挣扎、乱爬。我就帮他们在窝上搭了一根木棍,让他们爬到安全的地方去,就是这样而已啊。”只是这样的因,因为救了蚂蚁,就转了自己的运,你们是不是觉得很荒诞呢?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在随顺大势的前提下,学会精进,记住,任何一个小小的因,都有可能会转变你的运,这个道理才是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

  大家经常会在寺庙看到一些放生的活动,其实这些活动本身也就是一种环保。因为我们所放的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当食物链都正常运作的时候,那么最终反馈到我们身上的也就是健康的信息。当你让别的生命正常地生活,那你也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断地杀戮和屠宰动物,且不说这会使食物链受到生命影响,这些动物被宰杀的过程中,身体因畏惧而释放出来的毒素吃到了我们的嘴里,最终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

  四、同修互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同修一:师父,《大悲咒》的内容是在说些什么呢?我们不学佛的都不太明白。但是我们却经常听到它,我们这里有人去世时也会播放这个音乐。这是为什么呢?

  贤崇法师:《大悲咒》(《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是《大悲心陀罗尼经》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本咒的每一句话都在称颂观音菩萨的名号。比如咒中的“婆卢羯帝烁钵啰耶”梵文的意译就是“观自在”的意思。

  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念《大悲咒》的时候,这个环境中的磁场就会很舒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本身就是救苦寻声,予乐拔苦的。我们说,念此咒者,得十种利益:(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所以,你们可以把《大悲咒》看作是一种祝语。我们说,念此咒者,得无上正等正觉。

  同修一:那么念《大悲咒》,是不是会和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起冲突呢?

  贤崇法师:不会的。佛经帮助你解脱,上帝是不是也帮助信仰他的人解脱呢?我爱上帝,上帝也爱我。我也经常会看一些其他宗教的书,我的书架上还放着《圣经》和《古兰经》。佛的思想,本来就是兼容并蓄的。佛家讲究的就是一种“圆融”的精神境界。

  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呢?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刻意地将自己与其他的事物隔开。所以要想做到不隔,把自己的心打开就好了。

  同修二:师父,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出家人也都是吃素的。但是庙宇里却总是金碧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又有很多人愿意捐出善款,动辄成千上万,有时甚至是上亿的,为的就是建造一座真金的佛像,表示自己的真心。请问师父怎么看这个事情呢?

  贤崇法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大家给他一点掌声。思想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看不见、模不着的东西,它和质实相区别。与你可以看见、摸到的东西来比,似乎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那么人们怎么样才能去了解它、掌握它呢?这就需要一定的载体把它表现出来。有的人愿意用成千上万的钱来供养一尊佛像,这是因为在他心里面佛家的思想值得用这些厚重的东西来表现。那么同样的,有的人喜欢画佛像、唱佛歌,这些艺术家愿意用他们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也是因为他们认为佛在他们心中值得用如此多的时间来信仰,来追求。这就和有的人喜欢美食,有的人喜欢旅行一样地自然。什么东西能够为个体带来快乐,个体就有可能倾其所有来供养它,不惜一切的代价。如果说佛家的思想是“意”,那么佛像就是“言”,意要借助言来表达,来传递;但巧妙的是,言又不可以尽意,不能完全表达出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我们自己的心慢慢来体证。

  在佛教里,有的法师主张修头陀行,也就是丛林式的苦修;有的法师则主张融入现代生活,提倡“人间佛教”,这些都是不同的修行方法而已,怎样选择都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不见得就有好坏之分。

  “寺”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古代“寺”就是教育机构,是学习的地方。为什么现在我们有很多辉煌的寺庙?就像古代经济发达的时候,教育机构总是建得很好,这是一样的道理啊,这就是表示尊重智慧,尊重知识的意思。其实,寺庙的兴衰也是随顺时势迁流变化的。

  再来说你提到的“四大皆空”。这其实是佛教当中关于“性空”思想的一种具体阐说。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说地、水、火、风都是空的,意思就是说这世间的一切物质的本质就是“空性”,它们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成,就会因为因缘离散而幻灭,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归零归空。这句话教我们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现。道场今天是辉煌的,明天是一堆枯草,停满了枭鸟,但是它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空”啊。

  关于这个“四大皆空”的道理,我认为曹雪芹就做了很有意境的解释。在这里,我就把他这首关于“空性”的诗歌分享给大家:“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修人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