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至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同修三:法师能否给我们大家再介绍一下,中国的佛教具体包括有哪些的教派和内容呢?比如我曾经了解到,浙江的普陀山和四川的峨眉山等不同的道场都有不同的信仰中心存在。还有,如果我们想要更进一步地了解佛教,有怎样的途径呢?
贤崇法师:佛教自公元2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最初的送来时代以及拿来研究与实践时代以后,大约在隋唐之际,形成了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它们分别是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和密宗。天台、华严宗重视经教、哲学研究,三论、唯识创立了汉传佛教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律宗主要通过戒律的规约来规范僧尼的生活方式,禅、净、密三宗重视实证修行。目前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禅宗和净土宗。但是净土宗多已经融入到各个宗派当中去,而禅宗则成为了当今汉传佛教宗派中当之无愧的主流,欧洲和日本等地现在都非常流行禅修。
至于你提到的与名山有关的不同菩萨信仰,这是在唐武宗到明清之际形成的禅净合流思潮的体现。在历史的发展中,汉传佛教中的菩萨信仰逐步凸显出来,形成了“六大菩萨信仰”。它们分别是: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信仰中心,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信仰中心,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信仰中心,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信仰中心,狼山的大势至菩萨信仰中心和雪窦山的弥勒菩萨信仰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佛教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复兴时期。我就是闽南佛教养正院恢复以后的第一批学生。所以在当代中国的佛学界来说,我们这一批人也都算是老头子了。
如果想了解一些佛学的知识,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些书,从浅入深,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谢谢。
同修四:师父,为什么有的师父头上有六点,师父头上没有点呢?我们怎么区分真的和尚和假的和尚呢?
贤崇法师:关于头上有点和没点,这是有本事的。烧戒疤的由来,最初是有观念在先的。东方有一句成语叫做“引火自焚”,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正是乱世,自焚的现象是就变得非常风行,这种观念和烧戒疤以示信仰这一习俗的形成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传元世祖时,释志德主持天禧寺,每与七众受戒,就会烧香于顶,此为烧戒疤之始,但当时这一现象尚不普遍。到了朱元璋的时候,由于他在寺庙里面当过一阵和尚,所以对寺庙里的种种规矩都很精通。后来他揭竿而起,当了皇帝。为了防止许多男人剃光头冒充和尚以逃避兵役、赋税,他就下令僧人在受戒时需要在头上烫六个戒疤。中国传统的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敢轻易损毁,这样,冒充僧人的人就大大减少了。明清之际,这种区分僧俗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清兵入关以后,清朝与汉人约好有五个条件,其中有“俗投僧不投”一项,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所以,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衣服,还是明朝的款式。但是许多反清的知识分子都跑去当和尚、道士了,政府为了防止他们造反,特别要求烧戒疤。烧了戒疤的和尚在确认身份之后,会拿到一份“度牒”,也就是僧尼的身份证,这样,就可以区别僧俗了。在解放以前,僧尼都是要求在受戒的时候烧戒疤的,用香灰在头上铺盖好以后,就用点燃的香来烫出六个戒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们在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就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受戒的仪轨。解放以后,烫戒疤转而成为自愿的行为,而不再是区别僧俗的标志了。我的很多同学都去烫了戒疤,但是我没有去,就是因为我怕疼。
现在路上那些要卖给你们护身符的僧尼,一律都是假扮的,请大家提防,不要上当受骗。在日本,我看到一些和尚修头陀行的方式是这样的:他们戴上斗笠,坐在大树下,手里托着一个钵,坐上几个小时都一动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头陀行,你愿意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要修头陀苦行的出家人,有十二种修行规定:(1)要选择空闲的地方;(2)要过托钵的生活;(3)次第乞食不择贫富;(4)每天日中一食;(5)要适量饮食;(6)午后不得饮浆;(7)要穿粪扫衣;(8)只有三身衣;(9)要常树下坐;(10) 要常露地坐;(11)要在坟间坐;(12)要常坐不卧。那些拽着你问你乞讨要钱,你不给还骂你的,绝对不是托砵乞食的出家人。
同修五:我有两个问题想问。第一,佛教主张宽以待人,但是像日军当年侵华这样的国耻是不是在佛教看来也可以宽容呢?第二,很多人失恋了,或者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后都会想到要去拜佛,甚至要出家。那么佛教是不是弱者的安身之处呢?
贤崇法师:关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家人的态度,我可以举太虚大师的例子来回答你。太虚大师是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他的功德不仅仅在于提倡人间佛教,培育僧材,还在于他在国难当头之时所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在1937念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工作、宣传工作以至地下斗争工作。并响应“航空救国”和“伤兵之友”等抗日爱国活动,募资捐款支援前线。1938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以及星、马各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1942年,与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著名将领和宗教界首要人物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呼吁全国各宗教团体和全体宗教徒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所以说,在国家危难之际,一味退缩、妥协,并不是出家人的做派。在宗教层面来说,我们是佛子;但是在国家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仍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爱国不分僧俗。
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们说,事物是迁流变化的。现在的日本,并没有和中国继续打仗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依然还把日本人恨在心里面,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整个世界都在向前发展,我们也知道,现在已经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了,如果我们还因为某些偏激的仇日情绪而不理智地抵制日货,那么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最后我们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一定的侵害。如果我们想要本民族的企业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那么不管是那一个民族,只要他们有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都应该敞开胸怀去学习。只有努力向别人学习,才有可能超过他。
佛教寺院有时候可能会充当弱者的避难所,这是不可否认的。有的人在遭受了挫折以后愿意选择来寺院,对于这样的选择,我们不能去反对他,而应该要支持他。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命运也不一样,他来寺院,这也是他和寺院的一个缘分。
我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好工作,就把自己关在妈妈家的阁楼里面,一呆就是十年,都是靠他妈妈生活,自己从来不出阁楼。你说,这和逃避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他到了寺院里面,就不可能过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寺院会给他安排很多义工的工作,让他可以重新融入社会。所以我们说,寺院是一个教育的场所。
同修六:现在寺庙里有很多开光仪式。是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呢?
贤崇法师:开光,也称开眼,指的主要是佛像落成以后择日致礼供奉的仪式,和民间的点眼仪式相似。
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与象征意义,开光也不例外。佛教认为,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受到无明尘垢的污染,不能彻见诸法真理,所以需要开发我们内具的智慧。开光就是修证达到与佛心相应者,祈请诸佛菩萨驾临,对他们的应身像作以印证,注入特殊的内涵,即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五眼六通。开光的效果取决于开光师父的修证水平,而不在开光的仪式。如果开光师父是真正了悟佛法真谛的大成就者,普通的佛、菩萨像及吊坠,一经开光就如一位位活生生的诸佛、菩萨与供奉者或佩戴者身心相随。在娑婆世界的众生看来,开光佛像是一个物体,一个形象。而在法界众生的眼中,开光佛像却是一位活生生的佛、菩萨,故能起到防止邪祟作怪,消灾祛病,趋吉避凶之奇效,其价值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除佛像外,一切物品均可开光加持。普通物品一经开光,就带有佛菩萨的全息信息,同样可起到助缘加持,防止邪祟作怪,消灾祛病,趋吉避凶的效果。
我常常参加各种开光仪式,遇到过很多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一次我去嘉善参加万佛宝塔的开光。那一天一直下着濛濛细雨,大家就说,今天开光太阳出不来了;可是到了师父开光的时候,太阳真的突然出来了,仪式结束以后,又重新下起了雨。关于这些现象,我们怎么解释呢?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物理能量的磁场。当几千个人同时在一个场合发出一个信号的时候,天意也可能会改变。
同修七:请问师父,寺庙是不是也会有人员编制,寺里的师父们是不是固定的,会不会有人员流失的问题呢?
贤崇法师:在家人到企业里是什么样的,寺院也一样是什么样的,也一样会有人员的流动。今天这里来了一个得道的高僧来宣讲教义,可能一时之间很多人都会来这个寺庙,过一段时间那里有了一个更好的老师,可能有的师父又会追随过去。中国最早的大学模型就是这样的构建方法。先有一个良师在某处讲道,后来才盖起了学校。
但是,佛教中当然会有一些制度、仪轨来规范师父们的行为,称之为“僧伽制度”。除出家、受戒、安居、羯磨、丛林清规等共同遵守的仪轨以外,还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古印度的僧人团体中只有执掌、监督进食等事项的上座,此外别无他职。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唐以后禅宗寺院职位繁多,主管一寺的称住持,亦称方丈、堂头和尚。下设执事僧,一般有西序头首和东序知事。
寺庙按照一定的管理制度进行日常管理。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