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P3

  ..續本文上一頁何兩鬓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至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

  同修叁:法師能否給我們大家再介紹一下,中國的佛教具體包括有哪些的教派和內容呢?比如我曾經了解到,浙江的普陀山和四川的峨眉山等不同的道場都有不同的信仰中心存在。還有,如果我們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佛教,有怎樣的途徑呢?

  賢崇法師:佛教自公元2年傳入中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經曆了最初的送來時代以及拿來研究與實踐時代以後,大約在隋唐之際,形成了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它們分別是天臺宗、華嚴宗、叁論宗、唯識宗、律宗、禅宗、淨土宗和密宗。天臺、華嚴宗重視經教、哲學研究,叁論、唯識創立了漢傳佛教理論框架和知識體系,律宗主要通過戒律的規約來規範僧尼的生活方式,禅、淨、密叁宗重視實證修行。目前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禅宗和淨土宗。但是淨土宗多已經融入到各個宗派當中去,而禅宗則成爲了當今漢傳佛教宗派中當之無愧的主流,歐洲和日本等地現在都非常流行禅修。

  至于你提到的與名山有關的不同菩薩信仰,這是在唐武宗到明清之際形成的禅淨合流思潮的體現。在曆史的發展中,漢傳佛教中的菩薩信仰逐步凸顯出來,形成了“六大菩薩信仰”。它們分別是: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信仰中心,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信仰中心,五臺山的文殊菩薩信仰中心,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信仰中心,狼山的大勢至菩薩信仰中心和雪窦山的彌勒菩薩信仰中心。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佛教經曆了一個全新的複興時期。我就是閩南佛教養正院恢複以後的第一批學生。所以在當代中國的佛學界來說,我們這一批人也都算是老頭子了。

  如果想了解一些佛學的知識,你可以給我打電話,我可以給你推薦一些書,從淺入深,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謝謝。

  同修四:師父,爲什麼有的師父頭上有六點,師父頭上沒有點呢?我們怎麼區分真的和尚和假的和尚呢?

  賢崇法師:關于頭上有點和沒點,這是有本事的。燒戒疤的由來,最初是有觀念在先的。東方有一句成語叫做“引火自焚”,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由于正是亂世,自焚的現象是就變得非常風行,這種觀念和燒戒疤以示信仰這一習俗的形成可能存在一定的聯系。

  相傳元世祖時,釋志德主持天禧寺,每與七衆受戒,就會燒香于頂,此爲燒戒疤之始,但當時這一現象尚不普遍。到了朱元璋的時候,由于他在寺廟裏面當過一陣和尚,所以對寺廟裏的種種規矩都很精通。後來他揭竿而起,當了皇帝。爲了防止許多男人剃光頭冒充和尚以逃避兵役、賦稅,他就下令僧人在受戒時需要在頭上燙六個戒疤。中國傳統的思想認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不敢輕易損毀,這樣,冒充僧人的人就大大減少了。明清之際,這種區分僧俗的方法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清兵入關以後,清朝與漢人約好有五個條件,其中有“俗投僧不投”一項,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所以,現在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還是明朝的款式。但是許多反清的知識分子都跑去當和尚、道士了,政府爲了防止他們造反,特別要求燒戒疤。燒了戒疤的和尚在確認身份之後,會拿到一份“度牒”,也就是僧尼的身份證,這樣,就可以區別僧俗了。在解放以前,僧尼都是要求在受戒的時候燒戒疤的,用香灰在頭上鋪蓋好以後,就用點燃的香來燙出六個戒疤,這是非常殘忍的。我們在汪曾祺的小說《受戒》中,就可以了解到一些關于受戒的儀軌。解放以後,燙戒疤轉而成爲自願的行爲,而不再是區別僧俗的標志了。我的很多同學都去燙了戒疤,但是我沒有去,就是因爲我怕疼。

  現在路上那些要賣給你們護身符的僧尼,一律都是假扮的,請大家提防,不要上當受騙。在日本,我看到一些和尚修頭陀行的方式是這樣的:他們戴上鬥笠,坐在大樹下,手裏托著一個缽,坐上幾個小時都一動不動。這才是真正的頭陀行,你願意給他什麼他就接受什麼。要修頭陀苦行的出家人,有十二種修行規定:(1)要選擇空閑的地方;(2)要過托缽的生活;(3)次第乞食不擇貧富;(4)每天日中一食;(5)要適量飲食;(6)午後不得飲漿;(7)要穿糞掃衣;(8)只有叁身衣;(9)要常樹下坐;(10) 要常露地坐;(11)要在墳間坐;(12)要常坐不臥。那些拽著你問你乞討要錢,你不給還罵你的,絕對不是托砵乞食的出家人。

  同修五:我有兩個問題想問。第一,佛教主張寬以待人,但是像日軍當年侵華這樣的國恥是不是在佛教看來也可以寬容呢?第二,很多人失戀了,或者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後都會想到要去拜佛,甚至要出家。那麼佛教是不是弱者的安身之處呢?

  賢崇法師:關于在抗日戰爭時期出家人的態度,我可以舉太虛大師的例子來回答你。太虛大師是近現代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他的功德不僅僅在于提倡人間佛教,培育僧材,還在于他在國難當頭之時所表現出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在1937念抗戰爆發後,他積極爲抗日救國奔走,呼籲全國佛教徒行動起來,投入抗日救國運動。並首先發表《電告日本佛教徒書》,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殺”的精神,製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同時又通電全國佛教徒,播講《佛教與護國》的論述,動員組織“佛教青年護國團”,積極參加救護工作、宣傳工作以至地下鬥爭工作。並響應“航空救國”和“傷兵之友”等抗日愛國活動,募資捐款支援前線。1938年,發起組織佛教“國際訪問團”,遠赴緬甸、印度、錫蘭以及星、馬各地,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各地華僑、華人和廣大佛教徒、佛教團體,積極支援祖國抗戰。1942年,與于斌、馮玉祥、白崇禧等著名將領和宗教界首要人物組織中國宗教徒聯誼會,呼籲全國各宗教團體和全體宗教徒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因其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元旦,國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領袖勝利勳章。

  所以說,在國家危難之際,一味退縮、妥協,並不是出家人的做派。在宗教層面來說,我們是佛子;但是在國家的意義上來講,我們仍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愛國不分僧俗。

  但是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我們說,事物是遷流變化的。現在的日本,並沒有和中國繼續打仗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依然還把日本人恨在心裏面,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整個世界都在向前發展,我們也知道,現在已經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了,如果我們還因爲某些偏激的仇日情緒而不理智地抵製日貨,那麼在某個程度上來說,最後我們國家的利益也會受到一定的侵害。如果我們想要本民族的企業能夠屹立于世界之林,那麼不管是那一個民族,只要他們有先進的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我們都應該敞開胸懷去學習。只有努力向別人學習,才有可能超過他。

  佛教寺院有時候可能會充當弱者的避難所,這是不可否認的。有的人在遭受了挫折以後願意選擇來寺院,對于這樣的選擇,我們不能去反對他,而應該要支持他。因爲每一個人的思想不一樣,命運也不一樣,他來寺院,這也是他和寺院的一個緣分。

  我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大學生畢業以後找不好工作,就把自己關在媽媽家的閣樓裏面,一呆就是十年,都是靠他媽媽生活,自己從來不出閣樓。你說,這和逃避有什麼區別?但是如果他到了寺院裏面,就不可能過這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寺院會給他安排很多義工的工作,讓他可以重新融入社會。所以我們說,寺院是一個教育的場所。

  同修六:現在寺廟裏有很多開光儀式。是不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呢?

  賢崇法師:開光,也稱開眼,指的主要是佛像落成以後擇日致禮供奉的儀式,和民間的點眼儀式相似。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與象征意義,開光也不例外。佛教認爲,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就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不能徹見諸法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開光就是修證達到與佛心相應者,祈請諸佛菩薩駕臨,對他們的應身像作以印證,注入特殊的內涵,即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五眼六通。開光的效果取決于開光師父的修證水平,而不在開光的儀式。如果開光師父是真正了悟佛法真谛的大成就者,普通的佛、菩薩像及吊墜,一經開光就如一位位活生生的諸佛、菩薩與供奉者或佩戴者身心相隨。在娑婆世界的衆生看來,開光佛像是一個物體,一個形象。而在法界衆生的眼中,開光佛像卻是一位活生生的佛、菩薩,故能起到防止邪祟作怪,消災祛病,趨吉避凶之奇效,其價值實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除佛像外,一切物品均可開光加持。普通物品一經開光,就帶有佛菩薩的全息信息,同樣可起到助緣加持,防止邪祟作怪,消災祛病,趨吉避凶的效果。

  我常常參加各種開光儀式,遇到過很多自己也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有一次我去嘉善參加萬佛寶塔的開光。那一天一直下著濛濛細雨,大家就說,今天開光太陽出不來了;可是到了師父開光的時候,太陽真的突然出來了,儀式結束以後,又重新下起了雨。關于這些現象,我們怎麼解釋呢?但是有一點你要記住,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個物理能量的磁場。當幾千個人同時在一個場合發出一個信號的時候,天意也可能會改變。

  同修七:請問師父,寺廟是不是也會有人員編製,寺裏的師父們是不是固定的,會不會有人員流失的問題呢?

  賢崇法師:在家人到企業裏是什麼樣的,寺院也一樣是什麼樣的,也一樣會有人員的流動。今天這裏來了一個得道的高僧來宣講教義,可能一時之間很多人都會來這個寺廟,過一段時間那裏有了一個更好的老師,可能有的師父又會追隨過去。中國最早的大學模型就是這樣的構建方法。先有一個良師在某處講道,後來才蓋起了學校。

  但是,佛教中當然會有一些製度、儀軌來規範師父們的行爲,稱之爲“僧伽製度”。除出家、受戒、安居、羯磨、叢林清規等共同遵守的儀軌以外,還有專門的管理製度。古印度的僧人團體中只有執掌、監督進食等事項的上座,此外別無他職。傳入中國後,逐漸形成嚴格的寺院管理製度。唐以前僧職有上座(全寺之長)、寺主(主管一寺事務)、維那(管僧衆庶務),稱爲“叁綱”。唐以後禅宗寺院職位繁多,主管一寺的稱住持,亦稱方丈、堂頭和尚。下設執事僧,一般有西序頭首和東序知事。

  寺廟按照一定的管理製度進行日常管理。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修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