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 人道 天道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歡迎來到香海禅寺體驗企業家禅。我們的企業家禅修班到今天已經是第八期了,主要以分享佛家思想和企業管理圓融的佛商之道爲主要課題。
一、佛商精神——杼軸余懷,止于至善
首先,請大家來看看佛教發展的曆史:佛教被公認爲是世界叁大宗教之一。以世尊“初轉*輪”(釋迦牟尼悟道後第一次開始宣揚佛法)爲標志,佛教成立距今至少已經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那麼,這樣的一個組織,它是靠什麼樣的力量,在這曆史的長河裏火盡薪傳,世澤綿延的呢?而且往往在經曆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以後,佛教會比以前發展得更爲興盛。這又是爲什麼呢?
現在遇到做連鎖店的同修時,我們就會跟人家講,你們要想把連鎖店做好,就要跟著佛教學習。這並不是自吹自擂的說法。你看,在漢傳佛教中,每一個寺院都有相似的規製。寺院基本上都是叁進,進了山門殿就是一尊彌勒佛,彌勒背後是韋陀菩薩。正殿裏基本上都供養著釋迦牟尼佛,佛像背後或有觀音像。大雄寶殿兩邊一般還有左右配殿。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那麼寺裏的師父們都是什麼形象呢?他們都是剃了光頭,僧衣加身,佛珠在手的悠然樣子,見到香客,就會笑著合掌歡迎,是不是?你問他們什麼,他們都會耐心地答,你不問他們,他們也就注目著自己當下的事情,灑掃庭除,都是十分專心。
全國的漢傳寺院,是不是都是這樣?你走到這裏,或者那裏,都一目了然,這就是佛教的道場了。絕對不會誤認爲這是其他的地方是不是?你看,這個“連鎖店”做得好不好?
所以,我們就想到,其實在企業運籌的背後,一定也要有一種具有通約性的文化在高處支配著企業的運作。而且這種文化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爲大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才可以。只有這樣,這種商業背後的“道”才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就像佛教一樣,永有衲子,續佛慧命。這種文化在最高的意義上,要與宇宙的規律相契合;在普世的意義上,也要符合道德律令的製約。陸機在《文賦》中說:“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就是說,如果是不合禮義廉恥的東西,即使你再喜歡,它再能夠給你帶來好處,你也一定要將它捐棄。因爲不符合“道”的東西,終歸是不長久的,而且會傷你的慧命。
大家想必都知道玄奘大師。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本英國人寫的書,他敘述了自己沿著玄奘法師走過的路程重新遊曆的所見所聞。書中說,他在中國時,講起玄奘,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講起唐僧,卻是家喻戶曉。中國人對于玄奘的了解不夠,以至于對他沒有相當的崇敬。但是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玄奘法師曾經經過的國家,人家都會問作家,你是在幹嗎?當他說我是沿著玄奘法師的路走過來的,是從玄奘法師的出生的國家走來的時候,連飯店的老板娘都會對他肅然起敬,而且給他很多優惠。那些國家的人說,玄奘法師是他們從小的精神偶像。
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複旦大學的很多EMBA班,都會讓他們的企業家學員去走玄奘法師走過的路,還進行比賽;讓他們在那種荒無人煙,沒有一點綠色的環境裏面,去挑戰自己的極限。這樣的徒步行程,在有充足的設備、食物支持今天都尚且沒有辦法堅持下來,更何況是在落後的古代呢?
那麼玄奘法師當時西行的時候,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甯願往西邁一步而死,也不願往東邁一步而生呢?
那是一種止于至善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一種心靈的“道”在支撐著他。固若金湯的理想使他克服了一切常人所無法克服的障礙,直到達成自己的理想,取經而返。我們都知道,在曆史上,是沒有小說中的孫悟空會幫助玄奘的,但是困難卻時時都會出現,甚至死亡時時都會懸臨在他的上空,等待著他,捕捉他任何一個疲憊不堪的神情。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也經常會碰到困惑、難題,碰到我們無法面對的事情,但是我們往往都會找無量個理由給自己找退路,讓自己可以不去面對,不去擔當,不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就會在這種妥協的狀態裏退縮。如果在我們的心中,沒有那麼堅定的“道”,指引著自己前進,那爲什麼還要奢望自己的企業能夠像佛教中止于至善的理想、緣起性空的淡然一樣能夠長存于世呢?
我們講,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真的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都在生活的茫茫大海中折戟沈沙。雖然佛說每個人的內心,都具備相同的佛性,相同的成功的可能,那麼爲什麼衆生在塵世中還是有分別呢?因爲當你自己不願意實現那個可能性時,你身上所有天賦而來的佛性也就像沈舟殘骸一樣,永遠沒有重光于世間的可能性。
我們佛教裏面講,一切衆生皆具如來佛性,這誠然是真理。但是那也只不過是告訴你,每個人都有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如果你願意去努力,或者願意去修煉自己,那就有可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爲”,自己不願意去改變,這種可能性就會遠離你,隨著成佛、成功的可能性的消弭,失敗、墮落的可能性就接踵而來了。所以,古話才說:“不成功,便成仁。”
但是,必須指出,對于成功的衡量,不應該是狹隘的、功利的。我們推薦過一本稻盛和夫的《人爲什麼活著》。書裏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在乎你是什麼樣的職務,不在乎的是做什麼樣的事情,其實質都是人性圓滿修煉的過程。只要你做的事情,是符合“道”的,是向善的,那麼即使再瑣碎,也是有益的修行。
二、活法智慧——在塵世中點燃火焰
昨天,有兩個交大的老師跟我聊天,他們說如果把佛學看作是哲學的一部分,那麼它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呢?我想,誠然,佛學也思考人類最爲根本的生死去來,但是與其它哲學派別相比較,佛學強調當世的“慧解脫”,它所有的思想都是爲了改變我們的身、心、靈而服務的,它所有的理論都是爲實踐而設定的。它就是火,佛教每一個理論都能在我們生活當中點燃。
大家來這裏禅修,慧海法師、照明法師給大家講的每一句話,你們都可以仔細去思考一下,實際上,每一句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應用起來。當你應用起來,你馬上就能得到快樂,你的人生也會得到幸福和圓滿。比如,在你們不了解“空”的概念以前,一定會在塵世中計較利益得失,但是當你真正理解了萬物“生住異滅”的規律以後,還會執迷于酒色財貨,不可自拔嗎?
柏拉圖講過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有一些囚徒背對著洞口坐在深洞裏,由于他們的手腳都綁上了鐐铐,他們沒法動彈,也沒有辦法轉頭。他們只能通過背後的火把所發出的光隱約看見身後一些物品的投影。最聰明的囚徒可以憑借自己的記憶力記住物體移動的順序,至于物體是什麼,他們並不知道。有一天,一個囚徒被松卻綁縛,他轉過身來,借著火光,終于明白了身後的真相。他跟另外的囚徒說,但是囚徒們並不相信,反而以爲他瘋了。繼而他走出了山洞,在眼睛一陣刺痛以後,他見到了太陽,明白了這才是一切事物得以成形的終極原因。我們把那種經過修行,最終得以見到太陽的境界,叫做大徹大悟,也就是“慧解脫”。
只有在明了了萬事萬物的根本真相以後,才不會糾結于蠅頭微利之中,不會被眼前的難題所困擾,也不會因爲暫時的所得而感到歡欣雀躍。當我們的內心世界被自我的局限所困擾的時候,你就很容易在順境中産生一種功高我慢的情緒;遇見問題,又會妄自菲薄起來。
我們總是在生活的過程中感到繁難,小的時候要學習很多東西,進了學校要考試,出了社會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及至每天都有不同的狀況出現。到老了,身體又經常出現狀況。更可怕的是,我們最終還要面對死亡。生活真的有那麼難嗎?你把每天的日程概括一下,其實無非是吃喝拉撒睡而已;把自己的情緒概括一下,無非是喜怒哀樂而已;把人生的過程概括一下,無無非是生老病死而已。這個道理,你擡頭看看月亮,想想它陰晴圓缺的過程,就應該能夠了悟。當我們明白這種道理,了解這種人生的過程,明白事物存在的規律,我們就應該知道如何安住自己的心,把我們那顆浮躁、驿動在心收攝回來。
我們禅修就是爲了讓自己的心安住下來。當你的心安住下來的時候,智慧就會升起;當你的智慧産生後,你對于事情的全局就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得以把握。事情看清楚以後,和沒有看清楚就盲目去做,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之所以要站在佛學的高度,就是爲了要透視人生,了解宇宙,把握萬事萬物的規則。古代的那些禅師就要求他的弟子們從自己的內心中流溢出思想,而不是拘泥于古人怎麼說,師父怎麼看。
如果我們跟別人交流,所說的思想並不是從自己內心流露出來的,也不是你自己對宇宙的理解和感悟,那就不是你在和別人交流,你只是某一個理論家的喉舌而已。所以,要是想實現自己某一種夢想,那你就要從自己的內在裏面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變。當我們真正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改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捆綁我們、局限我們,讓我們放不下的一切困難和局限統統可以得到解決。這種解決方式就是把你的心打開,把你內在閉塞的狀態打開。
剛剛我們講到,佛教這個團體在世間存在那麼久,不是依靠它的硬體,而是依靠它的文化。你想想看,一個老太太目不識丁,卻會念《大悲咒》,會念《心經》,都會懂得佛菩薩隨時在保佑她。她覺得做善事就會有善報,做惡事就會有惡報,佛菩薩在離我頭頂叁尺之上,隨時都在審核我。這就是佛教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用道德的力量幫助人們在通往彼岸的路途中不斷地修證自我;它不露痕迹地將自我升華爲自我的審視者和監督者,幫助人們獲得心靈的圓滿,最終證得涅槃。
我們再回頭來看一看,你說企業管理難嗎?但是在稻盛和夫看來,它卻可以簡單到…
《商道 人道 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