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煙火生活的真意
賢崇禅修講話
楊柳整理
一、人我和同——和諧求同的銷售之道
今天來這裏的各位同修都是從事銷售培訓的老師,我在這裏與你們談銷售之道可能只是班門弄斧,但正如俗話所說的“旁觀者清”,從佛教的角度來對銷售之道做一個旁證,未嘗不能視作對于銷售的別樣理解。
在進行關于銷售之道的分享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說一說佛教何以可以言商。衆所周知,我們出家人要修行的正果自然是包括要六根清淨的,那麼追求六根清淨的修行與言商、言世是不是沖突的呢?其實佛教對于其他的行業,但凡是正業,都是敬重而且圓融的。因爲佛教從來不是獨立存在于這個世間的,要弘法利生,一無農民種地,二無工人織布,叁無商人促進社會的發展,試問我們如何立身?如何修行?如何弘法?那麼既然我們接受四衆的供養,就應該用善知識來回報四衆,大家有生活、工作、學習、婚姻中的困惑或問題,當然可以來與我們進行互動。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護法的事業,佛教也才得以生生不息,綿延至今。
佛陀曾經嘉納迦陵長者與頻婆娑羅王共建的竹林精舍以及須達多與祇陀供養的祇樹給孤獨園作爲弘法的道場。在竹林精舍中,佛陀宣說“布施”之義,收得舍利弗、目犍連等重要弟子;而在祇園精舍中,佛陀更是廣說佛法。佛涅槃後,他的弟子還集會于此,成經多部。由此可見,佛商淵源有自,從不是以分裂或抗衡的關系相處的。
既然是這樣,那麼今天我們從佛教的理念來談銷售之道,也是十分可以的。
你們的團隊做了很好的示例,寫了《逐步銷售》這本書,旋即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你們團隊的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曾經來我們寺院。我跟他溝通過幾次。當時作者的初步想法是在書中闡述如何進行銷售,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讓人成交等實用技巧,這誠然是非常有益的做法;但是我還是跟他講,如果你想讓這本書得到其他行業的認可,甚至連哲學家、文學家看了也有啓發,那僅僅停留在術的層面可能還是不夠,應該要提升到道的層面來分析。那麼你們可能要問了,所謂的“道”又是什麼呢?在最高的意義上,道當然是形而上的存在,但是沈降到人生的層面上,“道”就是規律,就是“德”。我們做銷售的時候,有沒有符合人性的規律呢?有沒有符合道德律令呢?這才是我們應該在更高的層面上思考的問題。
我曾經給安利講過課,那一次,我分享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在進行銷售以前,首先要問一問自己對這個産品有沒有使用過,自己對這些産品的性能了解多少。如果這個産品是對你有益的,然後再由己及人,給別人送去福音,這樣就自然會有許多的回頭客了。如果你自己覺得很好而別人不接受,那就不是“道”的問題,而是“術”的問題了,只是因爲我們暫時沒找到那個銷售的方法,解決方法的問題,要比解決“道”的問題容易許多。
除了“道”的問題,讓我們再來想一想,銷售是不是一次性的?理想的銷售應該是長期的,應該是不斷輻射的,當然不是一次性的。但是在實踐中,多少人做的就是一次性的銷售呢?多少人在銷售中,總是不遺余力地賣了一件産品就再也賣不出第二件呢?爲什麼現在銷售培訓那麼火爆呢?從業人員既然需要被培訓,就說明了他們在實踐中還是産生了諸多的問題,因此才有培訓的訴求。在銷售業中,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産品呢?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銷售的産品,那怎麼能夠做到多次銷售以及累積型的銷售呢?在最高的銷售境界中,銷售者應當是與銷售之物形成一種“對話”關系的,甚至兩者應該是混融的。産品在銷售者的生命之中具有至深的意義,銷售者才能自然地將産品推介給更多的人,而産品的使用者又會成爲産品的二次、叁次推介者,使産品深入到家家戶戶的生活之中,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
你們來到香海禅寺,看見這裏朱樓錯落,道路暢達;園柳鳴禽,水流依依;諸佛莊嚴相好,仿佛從來便是這樣。殊不知當我們剛來到這裏的時候只有一個殘破的殿堂,此外盡是荒蕪,斷垣殘瓦,狼籍一片。那你們可能就有這樣的疑惑了:我們又沒有進行銷售,除了政府的扶持,是從哪裏得來的捐款能夠起造今天的寺院呢?其實,我們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我那就是不斷地把愛與我們的理念傳播給每一個來這裏或者我們所遇見的人。每一個人只要來到這裏,我們都會想著如何去爲他做好服務,能從思想上去關懷他,或者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爲他做一些事情。當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奉獻和付出的狀態裏,你就會在偶然中發現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我在付出、給予、布施,但到最後往往得到果報和福澤的也正是自己。這不是一種權謀,教你怎樣去獲得,而根本的是,要學會付出,一塵不染地付出。至于果報,那是自然而然産生的,強求如此,不強求也是如此。人要是總在種地的時候拼命想著要收獲多少莊稼,那精神就不能集中在耕耘上,最後收獲的,就自然是非常少的糧食了。
除夕之夜,我收到了幾百條祝賀新年的短信,但是在這幾百條的短信當中,真正能讓我好好去看的卻不超過10條。可以說,如果這也是一種自我銷售的話,那麼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功了。你在發這個祝福短信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的手機裏存的都是什麼樣的短信,刪掉的又是什麼樣的短信呢?那些寫著新年快樂、恭喜發財、日進鬥金什麼的,是不是很快就被刪掉了呢?爲什麼刪掉這些?因爲這種問候沒有任何價值。一不能教人開懷,二不能教人義理,叁不能給人溫暖,那留著它們有什麼用呢?
從這裏就可以解讀到一個關于銷售的基本規律。就是以客戶之需求爲出發點,如果客戶求的是魚,你不往水裏去尋找,反而爬上樹去找,那你說這樣的銷售能成功嗎?
在此基礎上,你給客戶怎樣的第一印象可以說就是“術”的問題了。鬧市中每條街上都有那麼多的店鋪,如何把行人的眼神吸引到我這個店裏面,這是你要下功夫做的;你跟客戶打電話的時候第一句話怎麼說,用什麼樣的語調,也是你值得研究的東西。你必須先要了解你的客戶,他們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産品,在什麼時間段心情比較好,他們能夠接受怎樣的話語方式等等。
很多人認爲銷售很難,那只不過是你還沒有把握好要點,不得要領而已。很多人印宣傳品,往往喜歡非常翔實地印上這是某某公司什麼産品,放上照片,還要加上很多專家的宣傳詞,印上很厚一本,又找很多人去發,但結果往往收效甚微。這是爲什麼呢?你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想一想,當你那麼熱切、那麼急迫地去宣傳一樣産品,說明了什麼呢?只能說明這個東西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好賣,所以才要不惜重金去宣傳啊。一些外國的藥妝品牌,從來不在國內做廣告,但是他們的産品賣得非常好。他們的口碑已經在消費者的使用中被無形地樹立起來,于是消費者趨之若鹜,千方百計想要買他的産品。他們的宣傳冊上只是印著這個産品是怎樣生産的,從哪裏取樣等等,看上去像一本科學手冊,但就是非常有說服力。他們從不吹噓自己的産品,也不找人代言,但是每一個用過他們産品的客戶都自願成爲他們的代言人。
我們寺院發的所有的宣傳品,絕少有人把它隨便扔到垃圾筒裏面,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在我們的小冊子上,有90%都是對于四衆很有裨益的生活智慧故事或者短詩,看了以後真的能夠使他們得到收獲。很多人跟我講:“你們的小冊子我已經拿到了,我一天到晚放在口袋裏,隨時隨地拿出來看,有的故事讀過一遍、兩遍,還會讀叁遍、四遍,乃至讀了幾十遍以後還在讀,每讀一遍都有受益。”那麼,當他看了前面90%的內容以後,再來瞄一眼後面10%關于“下蛋的雞”的宣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你的産品,你對于客戶的服務是他們所重視的那個“雞蛋”,只有雞蛋好吃,人們才會順便來看一看這只“下蛋的雞”,不是嗎?
我剛到濮院鎮的時候,問叁輪車,你知道香海禅寺嗎?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他們都說我們這裏沒有什麼香海禅寺。但是就在這幾年的時間內,我敢講濮院100%的叁輪車和出租車肯定都知道香海。這就是因爲我們不斷宣傳、實證的奉獻精神,我們不斷地用感恩奉獻的精神來感染更多的人,讓他們尊重甚至接受我們的理念。
我們不要認爲銷售很難做,或者客戶很難弄,問題就出在市場、客戶的身上,實際上從佛學的角度來講都是由于我們的內在還沒有降服自己,所以就自然無法去降服別人,當你把內心當中的思想境界修煉到圓滿、喜樂的狀態之後,所有的人見到你,只需他站在面前,你所展現的那種笑容和姿態自然而然地就讓別人爲你折服。
傳說佛陀曾率千余弟子往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聞之,在城外竹林迎接。君臣遠遠見到佛陀徐徐而來,法相莊嚴,態度安詳,便受到震懾,心知這釋迦族的王子已成正果,于是趨前頂禮佛足,敬問安康。這就是圓滿的態度和從容的形貌所展現出來的內心了,外表只是內心世界的顯現,因此,我們想要度人、勸人、說服人,首先就要修行自己的內心。
二、身心同修——圓融自然的養生之道
以前,我們讓身邊所有的人讀一本書,裏面介紹了釋迦牟尼佛當時怎麼修行,怎麼弘法。在當時的印度,種姓製度流行,人民被分爲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等,這四等人分級嚴格,互不往來,拒絕聯姻。而佛陀則冒當時之大不韪,收了許多各階層的弟子,從不分貴賤。他收摩登伽女、擔糞提尼等當時被視爲賤族的信衆爲弟子,並宣說平等之義:“我法如清水,能清洗一切汙穢。我法如熾烈大火,無大小好惡,皆能燒毀。我法如大海,能包容萬有。”
他提出來理念跟當時印度的整個社會風氣是背離的,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一直推行他的教法,到現在兩千多年了,仍不…
《發現,煙火生活的真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