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现,烟火生活的真意

  发现,烟火生活的真意

  贤崇禅修讲话

  杨柳整理

  一、人我和同——和谐求同的销售之道

  今天来这里的各位同修都是从事销售培训的老师,我在这里与你们谈销售之道可能只是班门弄斧,但正如俗话所说的“旁观者清”,从佛教的角度来对销售之道做一个旁证,未尝不能视作对于销售的别样理解。

  在进行关于销售之道的分享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一说佛教何以可以言商。众所周知,我们出家人要修行的正果自然是包括要六根清净的,那么追求六根清净的修行与言商、言世是不是冲突的呢?其实佛教对于其他的行业,但凡是正业,都是敬重而且圆融的。因为佛教从来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间的,要弘法利生,一无农民种地,二无工人织布,三无商人促进社会的发展,试问我们如何立身?如何修行?如何弘法?那么既然我们接受四众的供养,就应该用善知识来回报四众,大家有生活、工作、学习、婚姻中的困惑或问题,当然可以来与我们进行互动。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护法的事业,佛教也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佛陀曾经嘉纳迦陵长者与频婆娑罗王共建的竹林精舍以及须达多与祇陀供养的祇树给孤独园作为弘法的道场。在竹林精舍中,佛陀宣说“布施”之义,收得舍利弗、目犍连等重要弟子;而在祇园精舍中,佛陀更是广说佛法。佛涅槃后,他的弟子还集会于此,成经多部。由此可见,佛商渊源有自,从不是以分裂或抗衡的关系相处的。

  既然是这样,那么今天我们从佛教的理念来谈销售之道,也是十分可以的。

  你们的团队做了很好的示例,写了《逐步销售》这本书,旋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你们团队的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曾经来我们寺院。我跟他沟通过几次。当时作者的初步想法是在书中阐述如何进行销售,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让人成交等实用技巧,这诚然是非常有益的做法;但是我还是跟他讲,如果你想让这本书得到其他行业的认可,甚至连哲学家、文学家看了也有启发,那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可能还是不够,应该要提升到道的层面来分析。那么你们可能要问了,所谓的“道”又是什么呢?在最高的意义上,道当然是形而上的存在,但是沉降到人生的层面上,“道”就是规律,就是“德”。我们做销售的时候,有没有符合人性的规律呢?有没有符合道德律令呢?这才是我们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的问题。

  我曾经给安利讲过课,那一次,我分享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在进行销售以前,首先要问一问自己对这个产品有没有使用过,自己对这些产品的性能了解多少。如果这个产品是对你有益的,然后再由己及人,给别人送去福音,这样就自然会有许多的回头客了。如果你自己觉得很好而别人不接受,那就不是“道”的问题,而是“术”的问题了,只是因为我们暂时没找到那个销售的方法,解决方法的问题,要比解决“道”的问题容易许多。

  除了“道”的问题,让我们再来想一想,销售是不是一次性的?理想的销售应该是长期的,应该是不断辐射的,当然不是一次性的。但是在实践中,多少人做的就是一次性的销售呢?多少人在销售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卖了一件产品就再也卖不出第二件呢?为什么现在销售培训那么火爆呢?从业人员既然需要被培训,就说明了他们在实践中还是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才有培训的诉求。在销售业中,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产品呢?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销售的产品,那怎么能够做到多次销售以及累积型的销售呢?在最高的销售境界中,销售者应当是与销售之物形成一种“对话”关系的,甚至两者应该是混融的。产品在销售者的生命之中具有至深的意义,销售者才能自然地将产品推介给更多的人,而产品的使用者又会成为产品的二次、三次推介者,使产品深入到家家户户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你们来到香海禅寺,看见这里朱楼错落,道路畅达;园柳鸣禽,水流依依;诸佛庄严相好,仿佛从来便是这样。殊不知当我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只有一个残破的殿堂,此外尽是荒芜,断垣残瓦,狼籍一片。那你们可能就有这样的疑惑了:我们又没有进行销售,除了政府的扶持,是从哪里得来的捐款能够起造今天的寺院呢?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我那就是不断地把爱与我们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个来这里或者我们所遇见的人。每一个人只要来到这里,我们都会想着如何去为他做好服务,能从思想上去关怀他,或者站在他的角度上,去为他做一些事情。当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奉献和付出的状态里,你就会在偶然中发现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我在付出、给予、布施,但到最后往往得到果报和福泽的也正是自己。这不是一种权谋,教你怎样去获得,而根本的是,要学会付出,一尘不染地付出。至于果报,那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强求如此,不强求也是如此。人要是总在种地的时候拼命想着要收获多少庄稼,那精神就不能集中在耕耘上,最后收获的,就自然是非常少的粮食了。

  除夕之夜,我收到了几百条祝贺新年的短信,但是在这几百条的短信当中,真正能让我好好去看的却不超过10条。可以说,如果这也是一种自我销售的话,那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功了。你在发这个祝福短信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的手机里存的都是什么样的短信,删掉的又是什么样的短信呢?那些写着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日进斗金什么的,是不是很快就被删掉了呢?为什么删掉这些?因为这种问候没有任何价值。一不能教人开怀,二不能教人义理,三不能给人温暖,那留着它们有什么用呢?

  从这里就可以解读到一个关于销售的基本规律。就是以客户之需求为出发点,如果客户求的是鱼,你不往水里去寻找,反而爬上树去找,那你说这样的销售能成功吗?

  在此基础上,你给客户怎样的第一印象可以说就是“术”的问题了。闹市中每条街上都有那么多的店铺,如何把行人的眼神吸引到我这个店里面,这是你要下功夫做的;你跟客户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句话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语调,也是你值得研究的东西。你必须先要了解你的客户,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在什么时间段心情比较好,他们能够接受怎样的话语方式等等。

  很多人认为销售很难,那只不过是你还没有把握好要点,不得要领而已。很多人印宣传品,往往喜欢非常翔实地印上这是某某公司什么产品,放上照片,还要加上很多专家的宣传词,印上很厚一本,又找很多人去发,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你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想一想,当你那么热切、那么急迫地去宣传一样产品,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个东西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卖,所以才要不惜重金去宣传啊。一些外国的药妆品牌,从来不在国内做广告,但是他们的产品卖得非常好。他们的口碑已经在消费者的使用中被无形地树立起来,于是消费者趋之若鹜,千方百计想要买他的产品。他们的宣传册上只是印着这个产品是怎样生产的,从哪里取样等等,看上去像一本科学手册,但就是非常有说服力。他们从不吹嘘自己的产品,也不找人代言,但是每一个用过他们产品的客户都自愿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我们寺院发的所有的宣传品,绝少有人把它随便扔到垃圾筒里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我们的小册子上,有90%都是对于四众很有裨益的生活智慧故事或者短诗,看了以后真的能够使他们得到收获。很多人跟我讲:“你们的小册子我已经拿到了,我一天到晚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拿出来看,有的故事读过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乃至读了几十遍以后还在读,每读一遍都有受益。”那么,当他看了前面90%的内容以后,再来瞄一眼后面10%关于“下蛋的鸡”的宣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你的产品,你对于客户的服务是他们所重视的那个“鸡蛋”,只有鸡蛋好吃,人们才会顺便来看一看这只“下蛋的鸡”,不是吗?

  我刚到濮院镇的时候,问三轮车,你知道香海禅寺吗?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他们都说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香海禅寺。但是就在这几年的时间内,我敢讲濮院100%的三轮车和出租车肯定都知道香海。这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宣传、实证的奉献精神,我们不断地用感恩奉献的精神来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尊重甚至接受我们的理念。

  我们不要认为销售很难做,或者客户很难弄,问题就出在市场、客户的身上,实际上从佛学的角度来讲都是由于我们的内在还没有降服自己,所以就自然无法去降服别人,当你把内心当中的思想境界修炼到圆满、喜乐的状态之后,所有的人见到你,只需他站在面前,你所展现的那种笑容和姿态自然而然地就让别人为你折服。

  传说佛陀曾率千余弟子往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闻之,在城外竹林迎接。君臣远远见到佛陀徐徐而来,法相庄严,态度安详,便受到震慑,心知这释迦族的王子已成正果,于是趋前顶礼佛足,敬问安康。这就是圆满的态度和从容的形貌所展现出来的内心了,外表只是内心世界的显现,因此,我们想要度人、劝人、说服人,首先就要修行自己的内心。

  二、身心同修——圆融自然的养生之道

  以前,我们让身边所有的人读一本书,里面介绍了释迦牟尼佛当时怎么修行,怎么弘法。在当时的印度,种姓制度流行,人民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这四等人分级严格,互不往来,拒绝联姻。而佛陀则冒当时之大不韪,收了许多各阶层的弟子,从不分贵贱。他收摩登伽女、担粪提尼等当时被视为贱族的信众为弟子,并宣说平等之义:“我法如清水,能清洗一切污秽。我法如炽烈大火,无大小好恶,皆能烧毁。我法如大海,能包容万有。”

  他提出来理念跟当时印度的整个社会风气是背离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一直推行他的教法,到现在两千多年了,仍不…

《发现,烟火生活的真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